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7 16:02:17瀏覽27477|回應45|推薦34 | |
若不是這次日本核電廠「輻射洩漏」禍延更甚,台灣這邊對於日本從災情到民情所展現出來的所有一切,應該佩服的五體投地吧! 這幾天,「罵台灣媒體」的報導與說法,特別多!當中將NHK的報導奉為典範,回過頭來批判台灣各家電視台的評論,則尤其多! 但這些說穿了,其實都是因為台灣的文化菁英,平日對於「日本社會的運作分工、大和民族的文化性格,特別是對日本NHK電視台瞭解極少」的緣故。 台灣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頻道,有什麼好罵的?這些年來不都是這樣? NHK也不是現在才這樣冷靜到無聊;台灣新聞報導也不是現在才這樣浮躁且誇大? 我們在台灣應該進一步去看見的,其實是日本社會與日本民眾一些更具深層文化的意向,包括日本民族的「生死觀」。 當今日本社會,從個人意志到集體意志,很早就已經內化成一種習慣符合「系統化結構」的運作狀態;特別是一種體現在「Team Work」的分工與能力,幾乎貫穿所有日本產業結構,乃至一般街坊鄰居往來互動的文化性格。 每到午夜,一群人從居酒屋出來,男男女女同樣的套裝穿著,往往是整個部門下班後還得要聚餐聯繫。 而場景若轉向幼稚園的運動會,街坊鄰居的家長們分工準備點心、相互鞠躬哈腰不停的客套與微笑,幾乎佔去運動會一半以上的互動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種大多「順服於體制結構」的社會價值,這使得日本各行各業幾乎普遍發展出「向內部發展精密創意與設計」的特性。 日本的服務精細、設計精細、收納精細,乃至所有SOP流程接近「龜毛」的精細,都是來自同一個「向內」的核心價值與文化氣質。 而這種精密、精細的執行精神,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與歐洲德國文化的狀態接近,甚至更為考究。 這也使得歐美社會過去在排拒亞洲國度與種族的風氣之中,唯獨對於日本人,是相對敬重許多的! 甚至到現在,歐洲很多頂級的Boutique Hotel,是除了「日本客人」之外,其他亞洲客人一概不接待的。 一些歐洲非常自傲且睥睨他人的文化評論者,甚至形容亞洲各國,只有日本人,是「完成了進化的文化,與種族」。 事實上,這次日本空前的地震與海嘯災情,換做在別的國家與民眾的承受能力,恐怕早已經是「家毀國亡」了! 而日本這種將所有難題「向內消化」的能力,不只是展現在NHK充滿冷靜反省的報導中,其實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普遍的「生死觀」! 除非對於日本社會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深入研究,否則一般對於日本社會的文化分析,最多就是一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比較與差異來觀察。 但事實上,日本過往的歷史,一直是充滿著戰亂、天災、疫疾;而由這種「社會動盪」所發展出的「神秘學、信仰型態,乃至宗教哲學思想」,配合著皇權政治與階層體制的現實,同樣深深的內化在日本民眾的生活之中。 這些歷史變動的歷程,充滿了無數的生死挑戰。日本至今廣受歡迎的「時代劇」,幾乎都是描述這些過去大時代當中,興衰起落與生死命運的過程。 前幾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片中所描述出日本社會對於死亡的敬重與安忍態度,被形容成一種「壓抑且透徹的美學」。 而這次地震海嘯災情的報導中,許多罹難者的家屬在面對新聞鏡頭並訴說家人的不幸時,竟然還能夠清楚的保持禮貌與平靜的神情;這正是日本社會文化中,擁有著最具深度的文化的「生死觀」,才能表現出的態度。 日本在接受近代西方社會包括「科學與商業」的文明型態之前,幾百年都是以「佛教」立國。 和台灣的路旁村野都是「土地公」「王爺」的鬼神信仰不同,日本一般路邊的小祠或塑像,往往都是「地藏」「觀音」「大日如來」的佛菩薩等級。 相較之下,日本佛教的發展,並不是如同台灣這種多方混合民間各類信仰所成,而是以中國唐朝所傳入最深遂的「佛教哲學」與「密教修行」為信仰的核心結構,再與日本原有神道,及民間神祇妖鬼之說交互構成一種信仰的邏輯體系。 熟悉日本歷史的研究者,都十分熟悉於日本無論在政治、軍事、商業的發展史當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宗教」或「信仰」的思想,在支持或支撐著。 而除了權力與信仰的結合之外,日本人對於死亡,甚至極端「武士道」的切腹精神,基本上被視為一種個人實踐信仰的一種「終極美學」。 因此,在這種面對所謂的「死亡」之際,日本民眾一般所能承受的傷痛或態度,就成為一種更為「尊重命運」「尊重抉擇」的內省意志,而萬萬不是那種「呼天搶地」「東罵西怨」的「台灣模式」了! 隨著日本這次災情進入「核能輻射」並正在成為影響國際的空前疑慮,無論日本或台灣的媒體焦點,其實已經從災區「人道悲憫」的對象中,轉移到一種國際議題的論辯了。 「如何從日本面對國家空前災難的反應與處理中『學習一些精神與方法』」!這一直是之前各方有志之士的呼籲。 但事實上,日本社會與大和民族之所以真正的強大,是因為整個日本社會能夠「尊重歷史,並且能從過往經驗中提取智慧經驗」!於是,即使在二次戰後的徹底頹圮中,很快的還是依然能夠發展出穩定且廣大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因此,這次有關NHK的報導風格與台灣媒體的差異,真的不是重點!也不應該是問題的核心! 一向「不太在意並尊重歷史,也欠缺文化萃取能力」的台灣,就算這個社會人心、政治體制或媒體運營,講難聽一些,最終應該是「死,也學不了日本承受災難能力的皮毛」吧!因為台灣比較擅長的,應該是「時間一到,轉移焦點」!或者「體制流程,沒人注意那就趕緊遺忘」! 歸結來說,台灣的文化性格,是一種「張望」且「遺忘」的性格! 而畢竟這也是台灣與日本一樣,各自由於長期的時空積累,所形成的文化性格差異。包括這次尊崇日本NHK報導風格的台灣各界文化名人,說實在的,也只是因為「對NHK不熟,而大驚小怪」的吧! 直到能真正看見,日本社會當中特別是文化思想中屬於信仰層面的「生死觀」,以及日本的社會機制充滿「向內消化」的文化系統特性,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日本此次災難背後,真正屬於日本社會與人心最珍貴的光芒。 所有那些讓我們驚訝的平凡面容,乃至所有讓我們充分敬佩的救難場景,都是來自日本社會面對關鍵考驗的文化實力,展現出讓人目不轉睛的文化光芒!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