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抱怨台灣人才被中國挖走,導致缺乏人才而競爭力崩潰,認為這應該是政府要負責的,要設法的。是當官當太爽了?人才的流動是很正常的,抱怨留不住人才,應該是要自我檢討才是吧?
當然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觀察。如果中國來挖人才是挖整個團隊,針對現有技術作採購的一種手段,那的確是該管管。不管是哪個專業領域,想要建立一個技術團隊,需要投入成本與時間培養,需要經過一定的失敗與嘗試,才能進入成熟的階段,有生產力。那麼,要買一個團隊,正規的方法就是把整個企業買下來,像鴻海買夏普那樣的入股吧。這樣通常都很昂貴,而且,關鍵在人才而不在公司的硬體,買下一個企業但關鍵人才走光了,其實買到的只是無用的空殼而已。如果只要開出高薪就能整個端過來,那確實是一種偷雞的黑心競爭手段。利用完了,技術轉移完成再把人踢走,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國不缺乏大量積極又絕頂聰明的人才,缺的只是經驗而已,暫時用高薪把技術能力騙進來,確實是有效又便宜的手段,算是用謀略來靠台灣少數員工的個人貪婪來騙取台灣企業的知識財產,的確是不當行為。如果是這樣,那問題在哪?這種問題其實在於企業管理不善,沒有保護企業資產的管理機制。如果人才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優秀能力獲得相對等的身價,而是靠著帶著企業累積的專業資產才能得到不相稱的身價,這其實是一種法律問題,很簡單,認為資產被叛逃的員工偷走了,那麼,員工總有簽競業條款與不得損害公司利益的契約,去打官司就對了吧。如果企業真的投資了許多資金與時間,然後被員工用個人的利益整個賣給外國企業,就打官司吧,雖然台灣恐龍法官不少,但這種是非曲折,總不難辨明。知識管理沒做好,少一個關鍵人才就會經營不下去,本來就是管理的失職。技術實力的養成如果到最後全是優秀員工的個人本領,而非企業的知識財產,那同樣也是嚴重的管理失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養成,本來就是經營管理的基礎,如果發展成功,應該會有良好的營運績效,薪資水平也應該跟得上國際競爭的水平,不會有被惡意挖角的問題。問題的本質就是台灣許多企業主都沒有良好的經營管理的基本觀念,台灣過去是靠著相對低廉的薪資與純樸勤儉的民風才有那個經濟奇蹟的,現在加入全球經濟的新興國家有很多,台灣的薪資和東南亞或東歐國家比起來一點也沒有競爭優勢。以前台灣是靠著和美國的貿易讓美國的財富流入台灣,因為那時候以人力的素質而言,台灣是性價比相當優異的地方,這個巨大的價差,讓台灣當時當老闆的幾乎都是躺著就能賺到錢。現在,管理跟不上時代,仍在用當官的思維在作經營管理,競爭力與核心能力自然退化,企業的經營績效差,利潤低,老闆又沒擔當,自然薪資水平就無法提高,人才外流的惡性循環也是沒啥意外的。有夠大的價差就有產生交易,健康的交易過程中對各方來說都有好處,人才流動也是很自然的現象,產業環境差,經營管理差,政治經濟環境差,用腳投票,也是反映問題的一種方式。不然呢?那些過時的骨董腦袋老闆,用力的佔員工便宜,沾沾自喜,然後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只怕他還會在那抱怨什麼國際經濟情勢不好,政府的景氣復甦政策不夠力的,而不會認為是自己的英明早就當機啦。為什麼別的企業用好幾倍的薪水來挖角你的人才,他們不會因此成本失控而虧損?就是經營的模式過時與管理的水平輸人太多了嘛,同樣的人力與資源,人家能賺一塊錢,你只能賺一毛錢,人家過來挖人才搶資源,也是合情合理的。反過來說,如果經營管理能力優秀,獲利能力世界一流,外國的人才擠破頭也要進來台灣工作,那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第一流的企業吸引第一流的人才,三流的管理留不住人才,這和水往低處流是一樣的道理。企業經營的最基本,商業模式為何,客戶在哪裡,關鍵的價值與核心能力為何,使命與方向又是什麼,而企業主又打算將企業打造成怎樣的模樣,並規劃長短期的策略,這些讀讀杜拉克的管理學,都是很清楚的。這不是像當官一樣擺擺架子就能勝任的,必須要用心從根本思考起,重視價值,而非只是單看財務數字,只能用錢思考。現在台灣有多少企業每年的經營獲利數字不如他們業外投資的收入?搞到最後就變成賭徒了,無心經營只是在操盤或是投機房地產,企業怎可能有核心能力,怎可能抵抗國際化的競爭,怎可能技術升級產業轉型?要怪員工把企業當成專業技術練功場所,等級練到了就跑掉了,或許該先想想,這個工作環境真的有值得發展之處嗎?如果老闆都是靠投資賺錢的,員工的專業本事再優秀也頂多只是個能讓老闆感覺好點,面子多些的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