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6 21:17:25瀏覽465|回應0|推薦3 | |
【談教育】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說到「玩」,你知道嗎?我覺得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怎麼說呢?席慕蓉曾經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幹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 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有一個非常欣賞的作者,叫沈從文,我覺得他的文學魅力來自他小時的逃學經歷——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殺人、農民頭顱滾地……這給他呈現的是人生百態。在街上撒野給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遠超過課堂裡的背誦。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帶他去劇場看戲,去公園裡喂鴨子,在廚房裡揉面團,到野地裡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風箏,在花園裡養薄荷、種黃瓜,去萊茵河騎單車遠行…… 現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羅納,去看建築,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的人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談親情】孩子的「離開」是去開展他自己 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 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後,兒子才會回過頭來,開始註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現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兒子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註視。 我知道:和兒子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他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後,這樣的鏡頭不斷重復:兒子上中學,看著他沖進隊伍,不再羞怯;兒子到美國留學,在機場看著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他回頭一瞥,他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兒子正在離開他的朋友們,他正在離開小鎮,離開他長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時也正在離開我。這,是一種永遠的離開。 但我明白,兒子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他自己。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那些人。 【談工作】孩子的快樂最重要 我要求兒子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他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他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他的工作在心中有意義,他就有成就感。當兒子的工作給他時間,不剝奪他的生活,他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兒子帶來快樂。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兒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第一,它給他意義,工作不把他綁架,不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孩子時間,容許他去充分體驗生活。 我不介意兒子是否平庸,但要兒子找到快樂的自己。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千山萬水走到最後,我們最終的負責對象,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限期的。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 出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MxMjI4MQ==&mid=401878631&idx=1&sn=3b1e90dbf5829f2e41bb7477e952bfaf#rd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