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端午習俗
2013/05/29 07:19:13瀏覽860|回應0|推薦7
 

資料來源:魏水明 校長整理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為民間三大重要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午日節、重五節、浴蘭節、天中節、女兒節、艾節、蒲節、夏節、地臘、詩人節、龍日,台灣習稱五月節、五日節、午日節、肉粽節。

 

一、端午的起源
端午源於春秋時期,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從諸多古籍的記載,端午節是個驅邪辟災的節日;其由來,除紀念三閭大夫屈原外,還有吳越民族龍圖騰的祭祀節日、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除瘟疫習俗、祭祀水神或龍神、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等說法。

 

二、端午節有多種名稱

唐代以前,民間稱每月的初五為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詩:「端午臨中夏,……」,歷經宋、元二代之後,「端午」才成為五月五日的專稱。五月爲「午月」,故「五月節」又稱「午月節」。《荊楚歲時記》又說:「京師人以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端二,三日端三,四日端四,五日端五。」,《天中記》也說:「五日為端五,蓋端者初也。」,所以五月初五稱做「端五節」。《月令廣義》說:「五月五日,曰端陽。」,陰陽五行以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稱「端陽」。端午之日,家家戶戶,門楣懸掛菖蒲,而有「蒲節」之稱。古人認為五月五日,得一年間天地正中之元氣,故又稱「天中節」。

 

端午因月、日都逢五,所以也叫「重五節」、「重午節」。據吳自牧《夢梁錄》說:「五日重五節,又曰浴蘭令節。」,古人有以此日用蘭草湯沐浴之風,所以又名「浴蘭節」(或稱沐蘭節)。據《帝京景物略》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研飾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也說:「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出嫁的婦女回娘家探視省親,所以又稱「女兒節」。道教每年有五臘(即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王侯臘)等特有的節日,地臘就是五月五日。端午,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

 

三、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時序已進入仲夏,正是疫厲流行的季節。晉.周處《風土記》說:「農曆五月五日是陽極之日,又叫天中節,鬼魅魍魎,五毒蟲害,傾巢而出,為害人畜。」;民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靈。」,所謂「五毒」,指蛇、蜈蚣、蠍子、蜥蜴、蟾蜍(另說五毒為蛇、蠍、壁虎、蜈蚣、蜘蛛)。古人稱五月是「百毒之月」,俗稱惡月,初五又稱毒日,故有許多特殊的習俗;民俗常以稱做「天中五瑞」的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袪瘟辟疾;還有懸鍾馗像、佩香囊(掛香包)、喝午時酒、貼端午符、蓄蘭沐浴、薰洒各種藥物等習俗。

 

四、挂菖蒲、艾草和榕枝

台灣舊時端午節都源自閩南習俗,周璽《彰化縣志》:「五月初五日,門懸蒲艾,和雄黃酒飲之,午時采苦草浴兒,以辟邪氣,及古拔除釁浴之意,又以竹葉包糯米曰粽,即古之角黍;用以投贈曰:送節。家以绣囊,實以香屑,令兒佩之。以五綵線繫兒手足,曰:長命縷。近海處作龍舟競渡之戲,兼奪錦標。先是初一日,以旗皷迎龍頭,沿門歌唱:曰:採蓮,所唱即採蓮曲也。寺廟海船皆鳴鑼擊皷,謂之龍船鼓。」。民間俗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常見民間把菖蒲(或香茅)、艾草、榕樹枝葉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形成端午節的特殊景觀。過去民間常用『天中五瑞』、或『端午三友』(艾、菖蒲和蒜)辟邪逐魔。台灣早期還有貼「午時聯」習俗,其聯如:「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其作用和靈符一般。(「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蒲劍沖天皇斗現,艾旗拂地神鬼驚」、「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彙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五、配戴香包

端午節盛行小孩配戴香囊(又稱香包,俗稱香芳、馨香),含有辟邪納祥之意。香囊的形狀不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過去以老虎造形最為普遍(老虎,在民間俗信中是壓勝物),俗稱「虎仔香」。香囊內裝有芬芳草藥或名貴中藥粉末,以各色綢布縫成小囊狀,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常見用紅、黃橙絲線),掛在身上,香氣撲鼻,具有消毒衛生和醒腦清神的功能。

 

六、粽味飄香

「粽子」是端午節的應節美食。粽子源自於古代的「角黍」,原是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神,後來附會紀念屈原之說,一直流傳至今。粽子葉子早期是用菰葉包,見諸《風土記》,後又改以揀葉,現在通常看到的粽葉,多是麻竹葉和桂竹葉,其他如荷葉、月桃葉、芭蕉葉、蘆葦葉等,也有人使用。

 

粽子大體上是以糯米與配料包餡製成,其形式、做法、內容、材料等,因物產及地域的不同,所以種類繁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也發展出桂圓粽、水晶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火腿粽、養生粽等各種形狀或口味。

 

在台灣習俗中,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由親友饋贈鹼粽,稱之「送節」,喪家通常以紅糖等做為回禮。送節時,民間喪家忌諱「成串」之習俗,要把把一串粽子的結「粽符」(粽索上端編成辫髮交結狀)剪掉,讓粽子呈零散狀。

 

臺灣也常以包「粽子」作為造勢活動,隱意「包中」,更有商店在考季推出「狀元粽」,供應考生,預祝金榜題名。豐原人張邱東松於1949年所作的詞曲〈賣肉粽〉(後來稱『燒肉粽』)也是傳唱一時的台灣創作歌謠。

 

七、龍舟競渡

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是端午節主要民俗活動。清.錢琦〈台灣竹枝詞〉:「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當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常見〈歲時歌〉:「五月五,龍船鼓,水裡渡」、「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五月五,看撐渡」、「五月五,西瓜排甲滿街路」;廣東潮汕也流傳類似歌謠:「五月五,龍船仔,滿溪櫓」。靠近海口廟宇有「迎龍頭」(俗稱迎龍船頭)遶街習俗,《彰化縣志》:「先是初一日,以旗鼓迎龍頭,沿門歌唱:曰:採蓮,所唱即採蓮曲也。」,居民聽到「龍船皷聲」,紛紛摘取插在龍頭台上之榕葉。初五正午,敲鑼打鼓,沿途民眾鳴炮禮拜,擡龍舟到河岸,並鳴鑼舉槳,表示「接龍船」歡迎之意。龍舟競渡前,都請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進行「祭江」與「龍頭祭」儀式,在龍頭「上紅」(披紅彩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爲龍頭眼睛「開光點眼」;在賽過龍舟後,還有「送水神」和「謝江」等儀式。

 

八、午時水與俗諺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諺語:「午時洗目睭,明到若烏鶖」、「午時水飲一嘴,較贏補藥吃三冬。」、「洗午時水,無肥亦美」,所以民間端午節有取井中「午時水」的風俗;傳說端午節正午所汲取的井水,可以久藏,民間也俗信「午時水」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每年端午節,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取午時水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中國俗諺中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台灣俗諺:「還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客家俗諺:「未食五月粽,襖袍唔入甕。」、「食了端午粽,再將寒衣送。」、「未食五月節粽,棉襖唔好入甕。」;意指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端午吃粽子後,歲序才算正式進入夏季。

 

九、飲雄黃酒、祭祖

過去端午節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大陸民間認為喝雄黃酒(台灣並無此習俗),可以降瘟解毒,把雄黃酒塗在額上或耳朵,能防蟲健身;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寫一「王」字(俗稱『畫額』),取不受百毒侵襲、保命長生之意。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相傳在端午這天吃桃子、茄子、菜豆,身體會更健康且長壽,諺語:「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食茄肥到會搖,食豆活到老老。」。端午節正午,還有豎立雞蛋、硬幣的習俗。端午節,中午之時要備粽子、牲醴、酒、焚香、燒紙、放爆竹等來祭祀祖先。

 

十、參考書目:

1.齊治平著,《節令的故事》,空中雜誌社,民68

2.廖漢臣著,《台灣的年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62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927&aid=768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