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04 23:22:36瀏覽184|回應0|推薦3 | |
我見我思:陳琴富》台灣文化的格局2018年11月04日 20:15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日前在「中華文化兩岸交流長沙論壇」演講,他表示,台灣文化無論在根源、內涵、特徵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屬於中華文化。在台灣,在兩岸關係中,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不僅是個文化問題,也是反對任何形式台獨的鬥爭,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任務。孫亞夫的演講當然是政治性談話,但文化的發展最怕的就是政治。然而台灣文化會怎麼發展,的確很少人關注。 中華文化發展五千年,已經匯成一股巨流,惠澤黎民,在中華文化領域下生活的人,從生活的儀禮、為人處世準則到生命的依歸,都在耳濡目染下無形中受著這股文化的制約。不論是兩岸四地、海外華人的生活都還留著中華文化的基因。 中華文化經過幾次大融合後,形成了一股內涵豐富的巨流,有很大的涵攝力,蒙古族、滿族雖然入主中原,蒙古文化和滿文化卻無力主宰中國,反被中華文化吸納,說明中華文化的精微和高明。兩岸分隔後,是另一次文化大融合的開始,台灣文化當然是根源於中華文化,但也為中華文化注入新血。 40年前台灣曾經掀起一次鄉土文學大論戰,為傳統文學、軍中文學、日治文學、現代文學、鄉土文學做了一次思辯,然而文化是由多重因素融合而成的,不是任何一股勢力可以左右。雖然這次的論戰背後是由政治因素引爆,對往後政治發展也產生巨大影響。不過文化自有她的走向,政治基本上無法主導。 這場鄉土文學論戰,其實就是台灣文化發展的縮影,從日據時代、政府遷台、建設寶島的過程,台灣文化融合了原住民、日本、傳統的文化,在60年代許多知識分子越洋留學,把西方文化帶回來,現代文學和西洋流行音樂就是代表,台灣文化展現了豐富多元的面貌。把鄉土文學窄化為「工農兵」或「本土意識」顯然太過政治化,事實上,鄉土文學作家像鍾肇政、葉石濤、陳映真、王禎和、尉天驄等人都沒有所謂的台獨意識。 兩岸交流以後才發覺,大陸經過十年文革,傳統文化幾乎滅絕,由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格特質也消失了蹤影。陸客來到台灣,看到民國範兒,發覺到最美的風景是人,才意識到傳統文化還繼續在台灣生根發芽。此時,台灣文化也透過兩岸交流的模式回歸大陸,不論是流行音樂、戲劇、哲學,乃至生活中的飲食、語言等細節,都互相濡染。 雖然蔡政府有意識地去中國化,但傳統文化不會消失。近年大陸已經逐漸重拾傳統文化,而這個經過台灣半世紀淘洗過的新文化正逐漸向大陸浸漫。台獨只是政治的一抹彩虹,看著受用卻不真實。台灣文化具有傳承的使命,事實上已經在進行,但如果作為政治工具,則未免太輕看了文化的格局。(中時)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