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比特幣現金(BCH)?起源與"區塊大小戰爭"
2020/11/12 10:27:55瀏覽128|回應0|推薦1

比特幣現金的歷史
比特幣現金的起源可以在關於區塊大小的辯論中找到,有人稱其為“區塊大小戰爭”。基本上,這場戰爭只是關於一個看似平庸的變量,即區塊尺寸。在比特幣的頭幾個月,一個區塊的大小是無限的。直到2010年9月,中本聰才親自將代碼更改為1 MB,從而限制了可包含在一個區塊中的交易數量。中本聰因此限制了比特幣的可擴展性。中本聰從未對此變化提供詳細的論據。他介紹了區塊大小限制,只要求其他人安裝此更新。中本聰(Satoshi)消失得無影無踪僅數年,然而,關於這個變量(區塊大小)的爭論才開始爆發。
2015年6月,在Satoshi失踪後成為比特幣首席開發人員的Gavin Andresen發布了著名的比特幣改進提案101(BIP 101)。他建議將塊大小限制增加到8 MB。此後,它應該每兩年翻一番。他還解釋了在GDP 101中為什麼塊大小增加不會導致數據中心集中化的原因。但是,他在比特幣開發者社區中沒有達成共識。安德烈森遇到了激烈的抵抗,引發了比特幣社區的長期戰爭。
在隨後的兩年中,“小區塊”與“大區塊”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曾經統一的比特幣社區變成了由不同的興趣和觀點所塑造的分裂社區。直到2017年中,人們曾嘗試增加區塊大小。所有嘗試均失敗。
2017年5月,缺少可伸縮性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Mempool中累積了超過100,000個未清交易。在此期間,各交易所,支付服務提供商和採礦池的董事之間締結了《紐約協定》,以最終妥協解決“小區塊”與“大區塊”之間的爭端。新的共識是激活隔離見證(SegWit),並將塊大小增加到2 MB(“ SegWit2X ”)。但是,該協議是在沒有核心開發人員的情況下達成的,他們最初不情願地接受該協議。SegWit已2017年8月1日啟用。
比特幣現金的誕生
但是,結果卻與計劃不同。組成了一個反對隔離見證並增加區塊大小的小組。“大區塊”加入了最終產生比特幣現金的運動。
在荷蘭的Satoshi願景會議上,AmaurySéchet最終介紹了BitcoinABC,這是一種實現了“大區塊”願景的比特幣核心版本。並未激活SegWit2X,而是在2017年8月1日發生了首個比特幣硬叉。比特幣現金(BCH)就此誕生了。
當時的驅動力尤其是Bitmain聯合創始人Wu Jihan Wu和Bitcoin.com的所有者Roger Ver。此外,自稱中本聰的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通過分歧的辯論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羅傑·維爾(Roger Ver),今天仍然作為比特幣現金的代言人出現,並散佈(不受歡迎的)觀點,即比特幣現金是中本聰的真實願景,因此是“真正的比特幣”。
但是,比特幣的所有者可能會很高興。在當時在區塊高度擁有BTC的比特幣的人以1:1的比例獲得了比特幣現金(BCH)。因此,比特幣現金幾乎是"無中生有"的被放入比特幣所有者的錢包中。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擁有私鑰的每個人都在比特幣現金區塊鏈上收到鏡像的私鑰。
爭論的利弊增加
“小區塊” /比特幣
1 MB塊大小的提倡者有很好的論據可以證明。因此,Blockstream的開發商Gregory Maxwell說,從長遠來看,如果增加區塊大小,比特幣將是不安全的。如果將所有2100萬個BTC的全部或大部分減至最小,則必須通過交易費向礦工付款。如果塊大小太大,則塊大小的供應可能會超出需求。結果,交易費用太低而無法支付給礦工。畢竟,礦工將離開比特幣網絡,安全性將受到損害。
關於小區塊大小的另一個有力論據是,比特幣網絡不再能夠以有意義的分散方式運行。因此,小塊大小的提倡者認為,節點運行的財務前提必須保持盡可能低的水平。
“大區塊” /比特幣現金
比特幣現金的支持者認為,正如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所提倡的那樣,一個1 MB的塊大小限制不足以實施貨幣改革。中本聰將比特幣描述為所有人的金錢。但是,當前,比特幣更多是一種投資-數字黃金-而不是一種支付手段。
由於比特幣現金區塊鏈中每個區塊的大小均為8 MB(而不是比特幣1 MB),因此BCH目前比比特幣具有明顯的速度優勢,而且價格便宜得多,因為區塊中較大的空間往往意味著較低的交易費用。
比特幣現金的支持者還認為,完整節點應該由公司(而非個人)操作,例如證券交易所,專業採礦公司和對網絡安全有直接財務利益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日常用戶僅應使用輕量級客戶端來管理其資產
結論
比特幣現金在其網站上的定義如下:“比特幣現金是互聯網上的點對點電子現金。它完全是去中心化的,沒有中央銀行,也沒有可信賴的第三方。” 重點顯然是“對等電子現金”。在這裡,比特幣現金目前在交易費用和速度方面仍然具有優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ec1020&aid=15275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