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7 00:32:51瀏覽5107|回應103|推薦263 | |
阿妹﹐張惠妹開始唱歌的時候﹐我已經離開台灣了。這是如雷貫耳的名字﹐我只有兩張她的唱片﹐“BAD BOY”和“也許明天”。我喜歡她唱片裡的完美演唱﹐也欣賞她演唱會DVD的實力演出和奔放﹐她是偶像實力派歌手。可是再怎麼好對我來說都是隔了一層﹐一切要等到眼見為憑。 我想﹐在台灣和大陸的歌迷﹐對阿妹的現場演唱大家都看過了﹐這次阿妹的全球演唱會紐約場﹐對我來說是初體驗。看完之後﹐只有一個字﹐“爽”﹗ 真的﹐我找不到更適當或者比較文雅的形容詞了。有些歌手是唱片歌手﹐在錄音室裡可以磨到最完美﹐可是演唱會是要見真章的。氣夠不夠﹐會不會忘詞﹐會不會走音﹐會不會凸槌﹐會不會抓住現在觀眾的情緒把歌手當偶像來崇拜﹐這是很大的考驗。就我的初體驗﹐阿妹做到了。 長途跋涉﹐歌手會累﹐要調時差和適應﹐表現可能會打折扣﹐這個我了解。可是當我是一個觀眾﹐我期待這麼久﹐跑那麼遠的路﹐買第十八排一百零八元大洋的票﹐我當然希望歌手交足功課。回程坐我旁邊的一位陪ABC女兒來看﹐操香港口音的先生說﹐他前些天看另外一位香港歌手的演唱會﹐表現不佳﹐跟電視差很多﹐而這次阿妹的演唱會﹐她真的可以唱﹐沒有欺場﹐他覺得值回票價﹐我的想法也是如此。 這場演唱會﹐有別於一般演唱會只有兩小時﹐這場足足唱了兩個半小時﹐沒有玩遊戲。舞台效果﹐我相信比台灣大陸簡化了很多﹐所以可以使演出讓觀眾投入就相當難得。海外觀眾一般也比較保守﹐大都安靜坐著看完﹐可是這場演唱會﹐大家從頭高亢到尾。“站在高崗上” “牽手”的全場拍手﹐“姊妹”的大合唱﹐“原來你什麼都不要” “哭不出來”的心碎﹐佳賓“阿密特”演唱時照例全場站著聽﹐和結尾的“BAD BOY” “三天三夜”﹐觀眾是站著跳著像年輕人的搖滾演唱會那樣﹐對海外很多年紀大些的觀眾確實是挑戰。可是現場的阿妹是人來瘋﹐她是女王﹐OBS﹐OGS也是要跟著搖﹐跟著喊﹗ 音樂的奇妙有很大的感染力﹐讓我們有些回憶﹐有些投射﹐有時候什麼也不是﹐就是莫名其妙的感動。當一整段三十分鐘的慢歌唱下來﹐聽到現場的“剪愛”﹐“別在傷口灑鹽”﹐“我可以抱你嗎﹖愛人”和兩岸歌迷的國歌“聽海”﹐全場跟著唱和﹐我心裡有些激動﹐是這些歌像老朋友嗎﹖還是這是現場的感染力﹖ 現場的樂手﹐小芬姐馬毓芬的CHORUS﹐四男四女的八位舞者都有非常專業精彩的演出。我本來以為按照慣例舞者和樂隊是紐約請的﹐事實上這些是這半年全球演唱會的原班人馬。四位男舞者都是美國人﹐這是他們第一次回到家鄉表演﹐其中一位非裔的舞者還是紐約人﹐包括媽媽等四十位親朋好友來捧場﹐成為當場最溫馨的畫面。 因為這次有多首比較新的歌﹐兩個半小時也唱不完阿妹的金曲﹐像“愛是唯一”﹐“人質”等都不在演出曲目。不過﹐無論是手持麥克風“小白”的張惠妹﹐還是拿著“小紅”的阿密特﹐她唱慢歌時的豐富情感和美麗音質﹐性感的舞姿﹐滿場跑又唱又跳的快歌聽不到氣喘﹐搖滾時嘶吼吶喊的奔放﹐在華人世界以前沒有過這樣的歌手﹐後來者或許也不易吧﹗ 講到這裡﹐我想說一下我的個人感受。這次從華埠搭演唱會的巴士開始﹐到大西洋城印度宮﹐演唱會現場﹐我沒有聽到多少台灣口音的國語。我看到的﹐聽到的﹐是對岸的年輕人族群﹐北京口音的國語﹐香港口音﹐還有本地的華人年輕人﹐這幾種口音幾乎是全場的主要觀眾群。這個一萬觀眾的場地﹐除了左右兩側的山頂坐了七成﹐全場幾乎都坐滿了。推算這兩場演出﹐大約有一萬五千觀眾﹐光是紐約的台灣人是撐不起這樣的大型演唱會的。我想對任何一位藝人來說﹐他們要的是把市場做到最大﹐在兩岸三地互相交流之後﹐我們喜歡的歌一樣﹐喜歡的藝人也一樣﹐當我聽到此起彼落的北京腔喊著“阿妹﹐加油﹗” “阿妹﹐我愛妳﹗”﹐我想其實我們是並沒有這麼大的差異的。
[延伸閱讀]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