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羅漢
2015/11/21 21:46:10瀏覽103|回應0|推薦2

32. 阿羅漢是梵語,譯成中文有這三種意思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32

阿羅漢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應供、無生、殺賊三種意思。

(一)應供:小的阿羅漢只可以應人天的供養──受國王、天王來供養;可是大阿羅漢可以受世、出世間一切人天的供養;出世,是超出三界諸天的境界。

超出六慾天的天人供養他,他也可以受的,所以叫「大阿羅漢」。比丘只可以受人間的供養,而不能受天上的供養;小阿羅漢可以受世間天、人的供養,而不能受菩薩的供養;這大阿羅漢也可以受菩薩的供養,因為他斷了界外的煩惱。

小阿羅漢是斷三界內的煩惱,大阿羅漢就斷界外的煩惱,所以大阿羅漢也就可以說是菩薩了!不過他現比丘身,沒有行菩薩道;但是他心裡頭也是存著菩薩心腸,也就是一點一點地,就可以做到菩薩這種程度了,所以這叫「大阿羅漢」。

(二)無生:他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了。

(三)殺賊:把無明賊都殺盡了。

這些大阿羅漢在過去生中已經都成佛了,因為要來幫著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所以又現比丘身來做阿羅漢。其實,這些阿羅漢根本都是大菩薩,都是菩薩境界,所以叫「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佛的兒子叫羅睺羅,也叫「佛子」;但是這個「佛子」,並不是指羅睺羅。所以你看經,不要誤會經文。這是指前邊所說的這些大比丘、大阿羅漢,這些人都是佛子。為什麼說他們都是佛子呢?在《梵網經》上說: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眾生受了佛戒,就有成佛這種資格,等到他也開悟了,這就是真正佛的兒子。《法華經》上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怎麼叫「從佛口生」呢?就是佛教化出來的這些人,都開悟了。

「從法化生」,是從佛法裡頭生出來的。好像你們皈依三寶,在皈依時,我說你們現在是一個新的生日,一個新的生命,也就是這個意思。你們既然皈依三寶了,這也可以稱得上「佛子」,就是佛的弟子。

怎麼叫「住持」呢?「住」,就是住到佛法上;「持」,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又,在《楞嚴經》上說,住到如來藏性上,這叫「住」;持究竟堅固的定──守持住這個堅固的定而不散失,這叫「持」。這「佛子住持」,就是這一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令佛法接續不斷,總延長下去。

那麼在廟里,方丈和尚為什麼叫「住持」呢?這兩個字,就是從這兒來的;住持,英譯是abbot,就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的人,他接續佛的慧命,令佛法不斷滅,這就叫「住持」。那麼這一些大阿羅漢和大比丘,都是能令佛法不斷滅的人,所以叫「佛子住持」。

這些大阿羅漢在修行上勇猛精進,有大精進、有大犧牲、有大忍耐。因為他們修行很精進,所以他們的犧牲也很大的,世間的一切都不要了,他們也有大的忍耐,這都是未來的「佛子」──佛的繼承者。「住持」,就是住持佛法、住持正法。有這一類的聖人在世界上,那就是佛法住世。

善超諸有:把一切的「有」都超過去,沒有「有」了,就是人空、法空,破一切的執著,可是就沒有能發大菩提心。一切執著他是破了,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也不喜歡出風頭了。

可是,有風頭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有名譽也可以,沒有名譽也可以;有利益也可以,沒有利益也可以;就是沒有種種執著了。沒有說我想要爭強論勝,和人去鬥爭、比賽,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思想。

他們已經超出「三界二十五有」了!你若想明白這「二十五有」,可以找一找《教乘法數》,或者《佛學大辭典》裡面都有。現在不能詳細講,若講,太多了。那麼善超三界二十五有,也就是不在三界之內了。

【編按】「二十五有」: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慾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二十五有,總為頌曰:

四洲四惡趣 六慾並梵王
四禪四無色 無想五那含

能於國土:這個「土」字讀去聲(音:度)。「能於國土」,「能」,就是他有這個能力,能在所有一切的國土;這不是單單娑婆世界這個國土,是所有十方國土,他們都可以去的。

因為他們都是證果阿羅漢,都有神通,能飛行變化,什麼地方都可以到的。那麼說:「他們什麼地方都可以到,我怎麼沒有看見他們到我們美國來呢?」他們到美國來,你們也不會看見的,因為那是在佛住世的時候,我們這一些人都還沒有出世呢!所以那時候他們到過,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成就威儀:「成就」,就是什麼事情成功、就緒了。成就什麼呢?「威儀」「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象謂之儀」,就是這個人一舉一動,都與人不同,一看見這個人,就令人很恭敬的。

這一些大阿羅漢,也都是一舉一動與人不同,令人人見著,都生一種恭敬心:「啊,這個人真好啊!真值得人欽佩,真值得人恭敬啊!」普通世間人做好一點,都值得人恭敬。

這大比丘、大阿羅漢走到什麼地方,都威威儀儀的,目不斜視;不是眼睛睜開,像個偷牛的人,東望望、西望望,不是這樣的。他總是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走路,他眼睛不看出三尺以外的東西,總這麼回光返照。這樣威威儀儀的,絕對不和你打打鬧鬧、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沒有這個時候,他自己很莊嚴的。

他們能以在哪一個國土,都是「嚴整威儀,肅恭齋法」,一舉一動都不馬馬虎虎的,都不慌慌張張的。這個「成就」,就表示還有「沒有能成就的」,這是對這「沒有成就的」說的。

這些大羅漢,他們對威儀的規則、法度、毗尼儀式,都是沒有缺欠的;他們都合法、合理、合規、合矩,行、住、坐、臥都不違犯這個威儀,所以叫「成就威儀」。

例如,無論什麼事情,你們都要鄭重其事的,很規規矩矩的。貪多是不好的,若慌慌張張的,很放逸不守規矩,自然寫的字也沒有規矩,這是一定的。

我們這個「主觀智能推動力」上課的「規矩」是:大家都是學佛的,所以都可以做學生,都可以做老師,沒有一定的,是互相學習的。

不是一定誰是老師,誰是學生;我們這兒是平等平等的,大家互相溝通,互相交換智慧。孔老夫子說的話是有道理的,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要這樣子,抱著這樣的態度來學習。

不但現在是這樣子,就是以前我在南華寺教書的時候,我當教務主任,我都叫那些學生「老師」。這個意思就是:他們好的,做我的法師;不好的,做我的戒師;我也給他們大家做老師。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又做老師,又做學生,這是我的 philosophy(哲學)。

以下這八句經文,是贊嘆阿羅漢的四種美德。這四種的美德,前兩句是贊嘆阿羅漢「智慧的德」,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贊嘆「持戒律的德」,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贊嘆「慈德」,第七句和第八句是贊嘆「悲德」;所以就是贊嘆智慧、戒律、慈和悲這四種的德。

從佛轉輪:「從」,就是隨從;這一些阿羅漢是常常隨從於佛的。隨從於佛,不是僅僅侍候佛──或者拿著佛所應用的東西,或者給佛預備一條手巾,或者給佛送一杯茶,這樣來孝順佛。

是怎麼呢?轉輪。這個「轉輪」,不是說「六道輪回」那個「輪」,而是「轉大法輪」,就是幫助佛來轉法輪。講經說法,也是轉法輪;修持戒律,也是轉法輪;嚴整威儀,這都是轉法輪。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給人家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法則,這都可以叫「轉法輪」。

那麼為什麼又稱「輪」呢?輪是以「摧碾」為義;摧,就是把它摧破了;碾,就是好像谷碾一碾它,碾成米了。這個「輪」,它能摧碾一切的旁門外道,把旁門外道那些不正確的邪說,都給摧毀了,所以這叫「轉法輪」。

又者,輪以「運載」為義;運載,就是把東西從那個地方運到這個地方;載,就好像船裝很多貨,可以把它們從歐洲運到美洲來,這就叫「運載」。這個轉法輪,就是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到涅槃的彼岸;所說的法,就好像輪船似的,把人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

妙堪遺囑:他們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有這種智慧,就可以荷擔如來的家業。因為他們都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叫「妙」。「堪」,是堪可承受,就是「可以了」;他們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都可以接受佛的遺囑。「遺囑」,就是佛入涅槃了之後,告訴大家誰做什麼;也就是繼承佛的志願,去轉法。

就好像一般的世俗人,父親臨死的時候,就告訴兒女:「你要做什麼,你將來怎麼樣去做。」吩咐子女怎麼樣去修行、去做什麼。佛也就吩咐弟子:「你用什麼功,你應該到什麼地方去轉法輪,教化眾生。」這叫遺囑。

這些大阿羅漢,都有接受佛遺囑的這種資格、這種程度了。怎麼樣的程度呢?他們都是有不可思議的智慧,既可以轉法輪,又可以自利利他;自己有了智慧,教化他人,令他人也有智慧。所以這兩句,就是贊嘆阿羅漢「智慧的德」。

嚴淨毗尼:「嚴」,就是嚴謹,很莊嚴的、很尊嚴的、很威嚴的,鄭重其事,一點都不馬虎的。你在他面前,也不敢笑,也不敢調皮,也不敢不守規矩,也不敢東望西望的,因為他太嚴了。為什麼你們常常笑?就因為我這個做師父的不太嚴。所以你們見到這師父講起來什麼,就嘻嘻哈哈的;要是嚴,你們就不敢嘻嘻哈哈了。

「淨」,就是清淨。怎麼樣能清淨呢?就是把惡斷了!斷一切惡,這就叫「淨」,也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也可以說把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了,無明沒有了,這叫清淨。沒有污濁了,也就是沒有惡了。

惡怎麼樣沒有的?說是「斷惡」沒有的。現在這個「淨」,連「斷惡」那個「斷」都要忘了;你要是還記得「我怎麼樣斷惡」,那還是沒淨呢!你若記得某一天斷了多少惡,某個時候斷了多少惡,那還是沒淨!為什麼?還有邋遢東西在你心裡頭呢!你若淨了,那你都忘了,根本就沒有了,淨了。

淨什麼呢?淨「毗尼」。毗尼是梵語,中譯是「善治」,就是善能治你的毛病;毗尼就是戒律。「嚴淨毗尼」,就是對治毛病這個法做到最高處,極點了。所以嚴淨毗尼就是對於「善治」這個法門,特別有實行的,他善能持戒。這個「嚴淨」,就是強調他們在戒律裡頭,一點染污法都沒有了,都是清淨的,這個毗尼清淨了。

弘範三界:「弘」,是弘大,當「大」字講;「範」,就是師範、規範、模範。現在這是一個大師範,在什麼地方呢?在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們這個樣子,足可以做三界的導師、三界的領袖、三界的模範、三界的師表。這兩句,是贊嘆他們的「戒德」──持戒律的德行。

應身無量:「應身」又叫化身。應、化身是一樣的;這是本來他沒有這個身體,他變化出來一個,去教化所應該度的眾生。這應身有多少呢?「無量」。或者有的時候有三千個應身,或者有的時候有五千,或者有的時候又一萬,或者有的時候又十萬、百萬、千萬、萬萬,這應身有無量無數這麼多。

度脫眾生:應身去做什麼呢?是不是應身到那兒顯個神通,令人知道呢?不是的!這是到那個地方去教化眾生。他們能以隨機赴感,有什麼機緣,他就去度這個眾生,以這個應化身教化眾生。「度」,就是去教化他;「脫」,就是令他得到解脫了,令他能以出離三界。

眾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他就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或者帝釋身得度,他就現這種應身去度。或者應該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的,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去為其說法。

就好像觀音菩薩那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樣,所以這叫「應身無量,度脫眾生」,令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得到度脫,得到自己所歡喜的那種安樂。這兩句就是贊嘆大阿羅漢的「慈德」,因為他們太慈悲了;慈能予樂,給眾生樂。

不單在當時是這個樣子,也能拔濟未來:「拔」,就是好像用手把他從苦海裡拉出來,從泥坑子里拉出來,從地獄里拉出來。好像腳在淤泥里陷住了,將這只腳拔起來,那只腳又陷到泥裡頭去了;那只腳拔出來,這只腳又陷進去了,沒有法子往前邁一步。

這時候,你用手去把他一拉,就把他從淤泥里拔出來了。「濟」,是過河;就好像不能過那個水了,他預備一艘舟航令他渡過來。就是他在澤裡邊,邁步也邁不上來岸,你能把他救上來了,這叫「拔濟」。

拔濟這些未來的人;「未來」,就是還沒有到呢!當時講的,那是一個預備的,就是你、我現在這些人都是,你、我現在都在這個「未來」數目裡頭呢!我們都是在拔濟之中的。就由這個「拔濟未來」,所以我們現在都有希望;我們現在的人,只要你肯相信這些阿羅漢講給你聽的法,你就可以得到救度了!

越諸塵累:「越」,是超越;「諸」,是語助詞;就是把這個「塵累」都沒有了、超過去了,超越所有的塵累。「累」,就是累贅。什麼叫累贅呢?好像你身上掛著一塊東西,五十磅你可以拿得動,若一百磅你拿不動,這就是個「累」了,累得你沒有力量來把它舉起來。

「塵累」,就是這種塵勞的累贅,連累你,令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這就是在塵裡頭累著。好像就講這個「紅塵」,不要講那麼多意思,你把這個最要緊的意思明白了,那其餘的都會明白。

我們這一些個負擔、這些個習氣毛病、這些個欲念,這都叫「塵累」。你若把你這個欲念都沒有了,那塵累就空了。所以「越諸塵累」,也就是叫你斷欲去愛,把這塵沒有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也不能飛,也不能到虛空裡邊去?就因為有這個「塵」累住了,累得我們在這個地方身體很重的。有人說:「有地心吸力嘛!」這個地心雖然有吸力,但是你若沒有塵,它就吸不住你。

因為你有太多塵──客塵,所以本來你可以飛的,但是這個客塵把你衣服都給抓住了,你就飛不動了,這叫「塵累」;客塵把你累了,所以你就不能得到自由。

但是這一些大阿羅漢,他們都能想辦法令所有的眾生把塵累都超過去了;它累不住了,不能再來令你往下墜,地心吸力也吸不住你了。你若沒有塵累的話,你就可以像一個氣球似的,飄飄搖搖到虛空;你有塵累,那就不行了。

你若沒有塵累,你願意到月球就到月球,願意到星球就到星球,願意到什麼地方都可以,很方便的,不用買飛機票,不用買去月宮里的票,就可以到的;你能到那個地方,那就叫「越諸塵累」了。

後面這兩句「拔濟未來,越諸塵累」,這是贊嘆「悲德」的;悲能拔苦,因為你有悲德,所以可以把眾生的苦都拔出來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kia2100&aid=36359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