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尼克人
不敢說一定是主因,但這些聚合的因素會有很多變化,使共同意識要集合時會有困難。
好比說:聽民各的這一群人相聚在這裡,這樣得情景步就是聚合了嗎!?但是在其中還有不同的變化,有台灣人背景的,也有省外的,也有東南亞移民在這的。這些都是變數。好,正好我們集合的共識是民歌年代的一群人,做了聚合對象的區隔,也就是四、五年級生的一群人。
現在問題太大了!問題是集合的共識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對象?語言是其一,但「意識」是不是也是因素?
泉漳械鬥是因為已注的地方為聚合意識,所以二個不同地的人有各自聚合的地域意識,所以打了起來。可是等到日本人打了过來,泉漳二地的人步就又聚合一起了,因為聚合的意識形成一個較大的對象,變成打一起外國人。這因素是一國人。
東方人的一些陋習,觀念建立較難,因為東方人驅向便利實益的態度,自我管理與責任沒有建立觀念起來,共識性都較是以傳統民族性為主,而這種傳統思想較具排外性,也較狹隘。如果縮小看這觀念在人身上時,也就是人多數多以貫性做選擇,以「習慣」看一切事物。一但如此,人生的態度就較狹隘,承載與接受的彈性就小,共識的集合點就越多分歧,因為,他們只接受自己看過的,其它的軼事就無法接受了。所以他的集合意識就越狹小,只剩下最傳統的觀念才適合他。
這樣的觀念用較現代的發展是有的,從網路的家族,以致現的部落格都是建立在這種「集合意識」的人際關係 ( 藝術是最早表現的 )。最早是國家意識,較早時是社會意識,因為民生建設的環境使然。而後是社區意識,到現在是個人意識的集合(網路交通)。
而我們觀念還很落伍,一直還停留在國家意識與民族性的戰爭,沒有尋找的人在世界的目的。
嘿!我這人是嘮叨,不知不覺就自言自語起了。別見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