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字體:
訪客簿  我要留言 共有 16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歡迎會員留言唷!
頁/共 2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24 23:10

沒啦!嚴重了啦!

可以把「語言」等同於地域性區別,但地域的涵蓋性有時比語言大。不同語言也會因為地域性的關係而形成聚合作用,但若形同文字也是同樣的作用,文字較易形成文化特性,也就是容易形成相同習慣或經驗的傳承。因為,經驗(文明或文化)的傳承不能脫離文字共用的關係,否則語言的特性會因為口述的關係而滅絕,因為口述的特性比文字更易曲誤傳訛,這關係人的特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23 11:38

嘿!尼克人

不敢說一定是主因,但這些聚合的因素會有很多變化,使共同意識要集合時會有困難。

好比說:聽民各的這一群人相聚在這裡,這樣得情景步就是聚合了嗎!?但是在其中還有不同的變化,有台灣人背景的,也有省外的,也有東南亞移民在這的。這些都是變數。好,正好我們集合的共識是民歌年代的一群人,做了聚合對象的區隔,也就是四、五年級生的一群人。

現在問題太大了!問題是集合的共識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對象?語言是其一,但「意識」是不是也是因素?

泉漳械鬥是因為已注的地方為聚合意識,所以二個不同地的人有各自聚合的地域意識,所以打了起來。可是等到日本人打了过來,泉漳二地的人步就又聚合一起了,因為聚合的意識形成一個較大的對象,變成打一起外國人。這因素是一國人。

東方人的一些陋習,觀念建立較難,因為東方人驅向便利實益的態度,自我管理與責任沒有建立觀念起來,共識性都較是以傳統民族性為主,而這種傳統思想較具排外性,也較狹隘。如果縮小看這觀念在人身上時,也就是人多數多以貫性做選擇,以「習慣」看一切事物。一但如此,人生的態度就較狹隘,承載與接受的彈性就小,共識的集合點就越多分歧,因為,他們只接受自己看過的,其它的軼事就無法接受了。所以他的集合意識就越狹小,只剩下最傳統的觀念才適合他。

這樣的觀念用較現代的發展是有的,從網路的家族,以致現的部落格都是建立在這種「集合意識」的人際關係 ( 藝術是最早表現的 )。最早是國家意識,較早時是社會意識,因為民生建設的環境使然。而後是社區意識,到現在是個人意識的集合(網路交通)。

而我們觀念還很落伍,一直還停留在國家意識與民族性的戰爭,沒有尋找的人在世界的目的。

嘿!我這人是嘮叨,不知不覺就自言自語起了。別見怪呀!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21 23:53

嗨!有興趣的,我喜歡你的研究議題,很有空間發展。

應 該說「語言」只是「交際」的工具,文字卻是文化或文明發生的重要因素。從歷史發現,凡文字發生的地域皆是文明或文化興盛的國家(國度)。古文明地域皆有文字;古老文化國家皆有文字!

所以語言是溝通的但有地域性,有限制的,卻也是基本的溝通方式;或者說他與文字之間雖都是溝通意義,但本質上與屬性還是不一樣

有一本書,但我也沒完全理解,只是興趣閱讀,「思想.語言.社會.世界_戴維森的詮釋理論」。美國60年代哲學家(1917~2003)。

還有一本「解構共同體」尚呂克.儂曦法國思想哲學家。有國家意識的集合體(共產主義)等議題。這好像較適合你寫的的內容,參考觀念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20 23:51

「一個文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溝通工具是語言,而不是文字,語言是動態的,是有言語、音量和語調的,文字是靜態的,只有符號;所以語言所帶給人的影響是立即的,不但聽得見,多數時候也看得到說話的人的表情和直接的感情呈現,文字全靠理解、推敲才能明瞭其意義,因而文字無法直接傳達表情、姿態等用言語呈現出的內涵,惟獨直接的語言溝通方能傳達文字和文字以外的動作內涵,因而語言才是一個文化精確的呈現形式,同時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份。試想一個文化去掉了語言,其他的部份還剩多少? 

真的很好!這樣的連載敘述,一定很辛苦。我很佩服!

我看到這一段敘述,有些疑問。對於文字與語言之間的程序或是層次之別,有些不同。文化基本的特色包括語言沒錯,但與文字的意義有些不一樣也是。對文中所敘述的語言是有特定範圍或地域所產生的現象,所以才有立即性的共同認知。但文字的作用卻是可以將地域性或範疇與以擴大。在此,語言不能有此的作用。如果,用於詮釋的原則,文字與語言與行為或者表情等,都有層次上互相的關係,無法割捨彼此。即使有了語言卻失去文字上的執行,文化就會失去很多的內涵,包括地域不同的地方的認識。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19 11:57
 

用很長的時間閱讀你的文章_你的文章內容顯示你對台灣閩南語系人口分布與發展_應屬鑽研的很深入_

謝謝你提供精闢的台灣多元文化的部分要義_

Sauli敬草

頁/共 2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