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你需要的是一場「決定性勝利」——鉅鹿之戰
2010/12/19 06:10:54瀏覽268|回應0|推薦4

追求一場決定性勝利的人,有時必須擺脫過去的經驗與怕輸的顧慮;因為「想贏」未必能贏;但只求「不輸」的人,肯定會輸。


讀書會的朋友問,被項羽做掉的那個宋義,果真有那麼差嗎?假設給宋義領軍,聯軍就不能取勝嗎?會不會宋義死得其實冤枉,而時勢造英雄,項羽只是僥倖得勝呢?


知識與經驗,是人生的重要財富;但執著於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境;宋義一生盛衰,就是這麼一回事。宋義之所以成名,是因為他發現項羽的叔叔項梁因連戰勝而輕敵,勸諫不聽,預言近日之內,項梁必敗,數日之後,項梁果然兵敗身亡 ;宋義因「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有「知兵」之名 ,而被楚懷王任命為上將軍,準備救趙之圍。


宋義抵達戰場後,並未積極交戰,反而原地一拖四十六天,這一拖,讓急於報仇的項羽十分不滿,但宋義自有打算。他的打算就是「不救趙」,就讓秦軍與趙軍你死我活吧,只要戰事持續,萬一秦軍勝,也氣空力盡,取勝不難;萬一秦軍敗,漁翁得利乘勝追擊,更是不難;總之無論局勢如何發展,宋義就是堅不出兵;不但不出兵,還間接恐嚇項羽,發佈命令說:「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但這個等待戰略不被項羽所接受,而「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的說法,更不能讓項羽信服。總之最後就是項羽斬宋義,背水出擊,打贏鉅鹿之戰,正式終結秦軍的不敗神話!


歷史總是成王敗寇,當勝利者的光環出現,我們往往忘了失敗者的經驗,一樣重要;我承認在這個問題出現以前,我從沒想過要分析宋義,所以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被問的當下,我有點被震到。

======================================================================

以下是我的看法:


宋義,當然不是肉腳,事實上那個血肉模糊的時代,能幹上大將軍的人,沒人是肉腳;所以宋義的問題不是能力,而是他被自己的經驗限制了。


被怎樣的經驗限制?


宋義被「秦軍不敗」的經驗限制——曾滅六國的秦軍當然很強,反秦勢力先前雖取得幾次勝利,但並未重創秦軍主力。這時候的秦軍,無論規模、氣勢、或實戰經驗,都占盡上風;更何況楚軍這邊善戰著名的項梁才剛戰死,秦軍正處於絕對優勢。宋義既然可以一眼看出項梁將敗,那麼他會怎麼看待自己的未來?


宋義始終認為「秦軍現在正強,以我的經驗,目前不可能擊敗秦軍」;再加上他認為自己的強項是兵法謀略,而非衝鋒陷陣;很自然的,他會用「猛如虎,貪如狼,彊不可使」的眼光看待血氣方剛,但經驗還嫌不足的項羽。由於項梁的失敗就在眼前,強勁的秦軍逼得宋義無法往「積極求勝」的方向思考,於是他的戰術,便受限於等待機會,避免失敗,但消極的「避免失敗」反而會將楚軍帶入更大的危機,因為事情可能會如項羽所預測——楚軍因長期等待而士氣萎靡,等趙軍被秦消滅,擊潰趙軍的秦軍不但士氣大振,還乘勝追擊,回頭消滅僅存的楚軍 ,最後不但宋義預期的漁翁得利沒發生,反而導致大家一起被殲滅!


所以項羽的思考與宋義的思考,有什麼差別?


宋義被自己的經驗限制,被失敗的陰影籠罩,他認為自己面對打不敗的對手,因此他的思考方式是:「保全實力,避免重蹈覆轍!」可是保留實力就必須限制行動,限制行動等於處於被動,而當敵軍處於絕對優勢時,處於被動,就是等著被對方消滅!於是宋義的思維方式出現一個無法解決的漏洞——他認為只有等到敵軍變弱,才是出手的時候,可是萬一敵軍不但沒變弱,反而還變強了呢?


越怕失敗,越容易招致失敗!因為當你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為了「我不要輸!」你就沒時間思考「我怎麼贏!」相較之下項羽的思想方式在這裡顯現了絕佳的優勢:他追求的,不是「不敗」,而是勝利,因為就士氣即將快速下滑的楚軍來說,已經沒時間「等」出一場勝利,如果不立刻用一場決定性勝利扭轉下滑中的氣勢,再拖下去,也不過是延長死亡的時間……


項羽贏了,不被經驗綑綁,沒有退路,破釜沈舟的楚軍,打出氣勢,讓章邯的四十萬大軍,再度證明戰史中一條不變的定律——「人數占優勢的部隊,只要遭受十分之一的損失,就會走向失敗!」其實鉅鹿之戰和先前幾場戰役一樣,根本沒有消滅秦軍主力,但是這場戰役是一場決定性勝利,因為當秦軍「無敵」的神話破滅,原本與宋義有相同思維方式的人,會自然拋棄他們「不敢求勝」的心態,扭轉弱勢團隊的氣勢;而原本處於優勢的一方,反而會因為原本必勝的經驗遭到突破,打從心底,開始崩潰。


宋義的考量沒錯,但楚軍迫切需要的,是一場有限時間內的決定性勝利,不幸的是這不是他的思考所能勝任,而實際上等待時機的風險,可能比項羽背水一戰更高!


在這次議題中,我不想從軍事/政治/後勤的角度分析「秦軍為什麼失敗」,我只想觀點設限,說明宋義為何失敗,與項羽為何成功,而結論一如開頭:追求一場決定性勝利的人,有時必須擺脫過去的經驗,不用考慮對手多強的問題,「因為只是『想贏』,未必能贏;只求『不輸』,肯定會輸。」我認為正是這兩種不同的觀點,決定了為什麼項羽取代宋義,打贏這場決定性戰役。

=====================================================================

延伸意見:

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又說:「劉項原來不讀書!」
為什麼知識上屬於相對弱勢的劉邦、項羽打得出天下,
反倒是那群成績好讀書多的知識份子,乖乖作他們手下?


因為過量的知識經驗,適足以成為思考枷鎖,
結果當你面對關鍵決定,決斷力反而被爆炸的資訊垃圾箝制,
劉、項兩人的特色,就是他們身上最少負擔,
知識垃圾與經驗垃圾無法對他們的判斷構成阻礙,
他們本身也許無法看得深看得遠,但當他們面對關鍵決定或關鍵戰役時,
比知識背景充分的人,更能做出冷靜判斷(當然「不被資訊干擾」與「不肯接收資訊」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項羽最後還是被自己的經驗侷限,加上因為拒絕接受正確資訊而失敗)。


每個人,早晚都得面對自己的決定性戰役。
只是面對這場戰役的時候,你是宋義?還是項羽?


一生要面對的決定性戰役,算算其實沒幾場,
其實我覺得決定性戰役,很少發生在大學以前;
因為多數人直到畢業,也還沒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確定自己的方向,
那些「結果並不因此決定你未來的走向」的小考試,不算決定性戰役。
只是台灣的父母往往很猴急,經常讓小孩在不需要負那麼多責任的年紀,
就逼他們誤以為「每一場考試,都是人生終至關重要的決定性戰役」,
等到有一天他們真的必須面對人生的決定性戰役時,
他們累了,
乾脆「志願給你寫,老公給你挑,職業你決定,隨便以後怎樣都算了!」


連對象都可以交給爸媽挑,叫你爸老媽幫你洞房花燭夜算了。


請自己打贏自己的決定性戰役,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決定性戰役,這麼多年,也不過就是那一次,
就是十一年前,專科畢業考插大那次,
那才是決定「為什麼我現在在這邊」的決定性戰役,
除此之外,其他那些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無關緊要的那些場面,
都是幕後花絮,
就像等你三十三歲再翻出N年前的月考成績單,
會跟我一樣,覺得那些考試,好像是上輩子的事。


想贏的人,心中不能存在「敵人不敗」的想法,
如果你自己都覺得「慘了!」「完了!」「敵人太強了!」
你就站在不勝之地,
站在不勝之地,又要怎麼贏呢?

=====================================================================

還是聊一下歷史:


章邯擁有數十倍餘項羽的大軍,為什麼會慘敗?


戰勝的關鍵,其實不在「人數眾多」,而在「兵力集中」;章邯儘管坐擁重兵,但這些兵力並非全部集中協調作戰,秦軍其實是分批各自出現,儘管總人數也許有楚軍的十倍,但真正擋在項羽面前的秦軍,可能沒比楚軍多多少。在人數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沒有退路而士氣正旺的楚軍戰勝,並不令人意外。


鋸鹿之戰實際上並未重創章邯主力,章邯大軍沒被包圍,沒有立即的危險,損失的情況也不算嚴重,真正影響章邯作戰決心的,是趙高;由於擔心「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章邯不但沒用太大的決心打擊項羽,反而在考慮投降的期間,又被項羽連敗數次。而項羽之所以接受章邯的投降,原因是後勤匱乏,自己也打不下去了(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所以秦軍投降的主要因素是內政而不是軍事,如果單就兵力人數與補給狀況論,時間拖越久,對項羽越不利。


不過上面那句話是廢話。


因為不論拖不拖,劉邦都會先打進關中,結束秦王朝,所以不管項羽打贏還是章邯拖贏,結局都是劉邦贏。


但是堂堂鉅鹿之戰,當真這麼沒價值?


當然不是,鉅鹿之戰是楚軍反守為攻的開始,沒有這場關鍵戰役,章邯不會被項羽牽制,秦軍主力如果沒被項羽牽制,劉邦那一路更少的兵力,真的打得進咸陽嗎?


這種結局,超出宋義的預料,其實也超出項羽的預料,但有一件事還是沒變,那就是改變現狀,經常只靠是一個人的一個決定,只是弔詭的是,當你的經驗知識越多,你卻可能越難做出這個必要決定。

引用自:http://blog.yam.com/e415/article/16227344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dchang&aid=47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