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佛天空新聞台》2023年3月05日星期天, 聖尊蓮生活佛蒞臨彩虹雷藏寺,主持「孔雀明王護摩法會」,並講授《維摩詰經》。
2023/03/06 12:48:36瀏覽125|回應0|推薦0

最新!師尊週日護摩報導 。

師尊說:「大孔雀明王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因為祂頭頂七佛,眷屬非常的多,聲聞、緣覺、菩薩…最低的是二十八星宿。」

師尊說:「弟子樂於法,也願意信受奉行,當然能夠阻止他下地獄,如果弟子不樂於法,就沒有辦法去阻止他下地獄了。」

《真佛天空新聞台》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2023年3月05日星期天, 聖尊蓮生活佛蒞臨彩虹雷藏寺,主持「孔雀明王護摩法會」,並講授《維摩詰經》。

開示中,師尊透露下週護摩主尊為「不空羂索觀音護摩法會」,該尊是索求不空的大菩薩。

今天大孔雀明王的護摩,是非常有威力!大孔雀明王為三佛合一的變化身,能轉定業、除一切毒、還淨、能祈雨、能鎭地震、能息增懷誅…。像這次土耳其地震,當初如果有修大孔雀明王鎭地震法,就可以避免這次的災害。

當初,因爲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到,佛陀就講《大孔雀明王經》為其治癒,因為大孔雀明王能除一切毒,能治病。

大孔雀明王就是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等流身。

西方極樂世界的鸚鵡、孔雀、共命之鳥、迦陵頻伽,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所以,大孔雀明王也等於是阿彌陀佛的變化身。

當初釋迦牟尼佛有一世曾經是孔雀王,所以大孔雀明王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受用身。

像當年台灣921地震,災情也是相當嚴重,師尊是在921以後才回台隱居的。像當初七期的地方有個貝殼穴的土地公廟那邊,很多人都住在外面搭帳棚不敢回家住,這災情也是因爲一些建商偷工減料造成的。

------------------

問:「在《盧勝彥文集277冊笑笑人生/蓮花忠正的信》一文中,佛告訴迦葉菩薩,曾經有信眾存疑,問為什麼如來不事先制止,而任由犯錯的弟子墮入阿鼻地獄?信眾認為,這些人根本不知走入邪道,如果早期制止,就不至於墮落?請師尊釋疑。」

答:「在《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佛告訴迦葉我見一人有墮阿鼻地獄因緣,尚為是人住一劫或減一劫我於眾生有大慈悲,何緣當誑如子想者,令入地獄?善男子!如王國內有衲衣者,見衣有孔,然後方補。如來亦爾,見諸眾生有入阿鼻地獄因緣者,即以戒善而為補之。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先為眾生說十善法,其後漸漸有行惡者,王即隨是漸漸而斷,斷諸惡已,然後自行聖王之法。善男子!我亦如是,雖有所說,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漸行非法,然後方乃隨事制之,樂法眾生,隨教修行,如是等眾,方能得見如來法身…。

這段最重要的是講,弟子樂於法,也願意信受奉行,當然能夠阻止他下地獄,如果弟子不樂於法,就沒有辦法去阻止他下地獄。

記得,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來問事,她說她是服侍她的師父,也是跟師父最接近的人,後來師父對我漸漸的疏遠,另外挑選別的比丘尼來服侍師父,這比丘尼希望盧師尊能幫她把她的師父弄成殘疾,她以為盧師尊是降頭師呢!

我(盧師尊)從來不害人,不做法害人!我就請她明天來聽我說法,開示中就勸阻她不要這樣子做(講十善法),行者守戒律就是防惡行善。但她不聽,她去找別的降頭師,後來她的師父真的坐了輪椅。

所以,佛陀不是沒有想辦法阻止他下地獄,佛陀是有警告這比丘的。只是勸阻無效。」

師尊說,布施有二種:

1. 要把內在的貪瞋痴捨去,這是「內布施」。布施是先布施自己這樣才能夠清淨自己。

2.「外布施」就是金銀財寶…等給眾生。

************************************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原文:「精進是菩薩淨土。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略釋:
行者的身心、菩提心、布施、六波羅蜜、修法…等,都是需要精進的。

智慧有三種:

【 根本智(無我無為無生)。屬於出世間法。】

現在只是一合相,只是個影子,如夢如幻,擁有的只是暫時擁有,要懂得隨順,夠用就好。

空(一切都是空的)。淨(一切都是清淨的)。寂(寂滅的)。照(光明的)。

懂得根本智就不會執著,能入禪定,一念不生。

【 差別智(法眼,分別的眼睛)。屬於世間法。】

菩薩在因地度化眾生時,要有法眼才能分別眾生的根器,如何去度化眾生。能治娑婆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病,這是因病予藥,這是對治法。

【 一切種智(前二種圓融無礙)。】

不取不捨,佛出於世間,蓮花出於泥,沒有五濁惡世,就沒有清淨的蓮花,任何事都是佛法。

智慧就是禪定,也是之前的總和,一切不執隨緣。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歡迎蒞臨【 真佛天空新聞台總網站】
http://blog.udn.com/mylv/article?f_UA=pc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lv&aid=17854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