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求生 不打破藍綠的介隔的藩籬意識 不能夠共體時艱 那麼台灣就共沉亡吧
行政院版的年金改革方案輪廓成形。從既有的內容看,十八趴確定將走入歷史,以往「退休比在職領得多」的荒謬現象將不復見。僅這兩點,即說明年金改革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然而,最後的優利基準、所得替代率、及月退本俸計算基礎的選擇,仍是決定年金改革能否贏得民眾掌聲及軍公教信服的關鍵,絲毫沒有投機或馬虎的空間。
在向馬總統報告前,行政院日昨和執政黨立院黨團進行溝通,過程較預期順利,雙方沒有重大的歧見。主要原因是,行政院事前準備充分,對改革涉及的各個層面作了周全思慮,沒有太多偏失或疏漏讓立委挑剔。此外,這次的整個溝通運作也比較成熟,除在基層辦了百場座談廣徵民意,和考試、立法兩院的協調也都預留足夠空間,使不同意見有修正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鑑於國家大環境變化的前提,社會各界對於這次的年金改革普遍有更大的共識,以嚴格眼光檢驗著論證的合理性。
平心而論,光是如何將十八趴送入歷史,就是一項極其棘手的艱鉅工程。行政院的解套方式,是採取以民國八十四年為界的切割辦法,既照顧了早年退休的清寒人員,又以所得替代率連動的設計讓較豐裕的軍公教必須降領優惠存款;如此,不失聰明地迂迴化解了十八趴的難題。長期以來,十八趴幾已成為軍公教難以承受的「原罪」,經過這次改革,至少可讓那些根本無緣領受此一「德政」的軍公教人員不必再背負罵名。
比對民進黨目前已浮現的改革對案,雖然朝野版本對於月退所得替代率的高低還有約莫一成的差距,但綠營的版本,也是主張將十八趴納入所得替代率計算,使之漸次消失於無形。這點,雙方似乎是英雄所見略同。而所得替代率應該從高或從低,是七成、七成五或八成為宜,恐怕還需經一番辯論。
至於軍公教退休年金的計算基礎,過去一直是以退休當年的本俸從高計算;銓敘部主張比照勞保模式,以「最後十五年」的平均計算,似乎是合理的方式。這個標準,甚至比民進黨版所提的「最後十年」,是更嚴的標準。由此看來,執政黨的改革思維並不比在野黨保守。雖然最後行政部門又改口以比較模糊的「十年或廿年」的訴求代替,這恐怕只是為因應朝野國會修法角力而預留的討價還價空間。
整體而言,這次行政院的年金改革版本堪稱架構穩健,但其中還有不少留白等待填補,這些都需要再作細膩處理。如果馬政府有更大的企圖想要讓各方心服口服,我們建議還可採取一個更積極的作法:可仿照照顧弱勢軍公教設置門檻下限的作法,相對提出一個天花板上限,以消弭領取一、二十萬月退的「退休富官」現象。
政府發放月退,目的是在維持退休人員一個有尊嚴的退休生活,而不是讓他們甚至以退休金儲蓄致富,那就完全違反了公平合理。國家有錢不宜如此,何況國家沒錢。再說,高等公務員在任內領有高薪,通常應有一定積蓄,退休後又往往另有酬庸或兼職,政府再發放超高月退,只是錦上添花、徒增不公而已。再參考行政院在勞保年金乙案的改革思維,對於年金超過三萬以上的被保險人,將削減其年資給付率,由百分之一點五五降至一點三。這樣的「遞減法則」,如果也能適用在高薪官員,不僅更符合改革精神,也更能讓一般軍公教較感心服。
這次公教年金改革,從跨院際的協商氣氛,到朝野版本的比較,儘管若干差異仍然存在,但基本方向相去不遠,值得大家樂觀以待。重要的是,不論朝野或人民都明白年金改革是台灣無可迴避的改造工程,也唯有站穩公平、合理的立場,改革才能得到人們的掌聲,並獲得被改革者的信服。因此,馬政府必須步步為營,審慎因應,絕不能重蹈證所稅「有公平、無掌聲」的覆轍。尤其勞保問題要不要放在此際一併處理,勢必被相提並論進而引發爭議;如果九百萬勞工和一百萬軍公教同時反彈,馬政府消受得了嗎?
我們也要提醒民進黨:年金改革成功,是台灣人民同蒙其利,綠營千萬不可將之視作政治鬥爭而濫行杯葛。如果能提出好的對案,相信民眾都樂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