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釋見舜法師文章)
2010/06/26 09:36:19瀏覽3159|回應0|推薦2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一須臾,包括無量大劫。無量大劫不離開現前一念;現前一念沒超出無量大劫。
能夠靜坐一須臾,這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沒絲毫妄想,一念不生,萬緣放下。
這時候縮無量劫為一念,放一念為無量劫。
若能靜坐一須臾,或半個小時,或三、五小時,甚至七晝夜,還是靜坐。
這時候,真達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種功德,比你造恒河沙數七寶佛塔還大。
為什麼?因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終歸斷滅。
若能達到無身心、無世界,這時自己的般若智慧現前,
這種智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但菩提覺性宛然存在。


若能須臾間,在很短的時間內,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與本來佛性相應
本有佛性能照了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就因為被無明遮蓋,本有的太陽光(智慧)不現前,被烏云遮蓋了,而天昏地暗,
於是分辨不清,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認賊作子,顛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來。
這些人也不願拔出腿來,離開生死妄想——多苦!


唐朝的溈山老人,在湖南溈山修道,得到靜坐一須臾之定力
他將金銀財寶、親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
溈山老人,雖不求名利,但時間久了,人人皆知,
遂有很多人上山供養、親近他,以求福求慧。
這個好名譽被當時的丞相裴休曉得了,於是也上山拜謁。
見到山上只有一所簡陋茅蓬,連床也無,只有蒲團一個。
老人常常坐在上面,人來他也不動,人走了他也不管;也不迎賓,也不送客。


裴休想:這位老禪師連廟也無。我現在有的是錢,不如供養他蓋廟吧!
於是命隨從拿出三百兩銀子。溈山老人也不接受,也不拒絕
茅蓬里有一堆草,裴休把銀子置於草堆中而去。


事隔三年,裴休想:廟大概建好了,去看看吧!
上了山后,發覺還是破茅蓬一間,什麼廟也沒有造。
裴休便打了一個妄想:“人給他錢,他也不造廟,仍然現出貧苦相來,不知把錢拿到那去了?”
於是問溈山老人:“禪師!我給你造廟的銀子,你放在什麼地方了啊?”


溈山老人云:“你從前放在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去找。
裴休走到草堆邊,看到銀子原封不動仍放在那裏。
裴休又打了一個妄想:“這位老禪師真是懶得要命,給他錢他也不會用。
為什麼愈修愈愚癡呢?”
這時溈山老人告訴他:
“你既然以為我不會用錢,你還是拿回去做旁的用好了,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廟。”
裴休始知這位禪師有來曆,乃發心為他建廟。
雖然造了廟,卻不知培養自心智慧,
不如溈山老人在里頭造智慧廟。
人能夠不動妄念,不打五欲妄想,這才是真修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ellie6&aid=4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