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育宏】
21世紀的銷售通路,整合、改變與轉型的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以往的發展歷史。誰能夠抓住銷售通路上的機會,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就是為自己創造更多利潤。
要從傳統的「工廠導向」徹底轉變為「市場導向」,毫無疑問的,就是行銷和業務人員要更接近市場、更貼近顧客。
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客戶」和「顧客」的差異,以致於業務人員努力的「經營客戶」,卻沒有進一步「擁抱顧客」。
客戶(Client)一詞,通常代表的是企業買主,而顧客(Customer)則代表終端消費者,也就是最終使用產品的人。例如一家軟體開發商的客戶,是它不同地區的代理商,而坐在電腦主機面前操作軟體的人,就是它的顧客。
原廠的業務人員,通常對直接管理的代理商非常了解。銷售策略的擬定、銷售業績的檢討,都依代理商所劃分的區域或產品別來做分析。
然而聚焦在代理商,可能只看到第一階(tier 1)的市場資訊。軟體最終的使用者(實際用戶),才會反映出第二階(tier 2)的市場狀況。
原廠不僅要掌握代理商這一類的「直接客戶」,更要瞭解使用者這一類的「最終顧客」,才會看到整個市場的全貌及趨勢,以調整上游產品的開發策略。
換句話說,與它的「客戶」(代理商)一同深耕「顧客」(軟體使用者),才能夠發揮原廠的影響力,將使用者桌面的問題與需求,帶回產品開發工程師的桌面。
金融海嘯來襲時,台灣許多靠經濟規模獲利的製造業廠商,銷售業績衰退幅度達30%到50%。士氣備受打擊的業務人員,檢討的重點經常放在直接客戶身上,而 忽略了更下游的產業狀況。
假設你是銷售氣動工具的業務人員,你不僅要知道不同區域和產品線的業績消長情況,更要掌握最終應用端的變化。
你的產品被使用在製程的前端較多,還是後端較多?客戶產線外移或自動化程度提高後,氣動工具在產線上的應用會有何調整?工廠第一線的操作員,是如何看待你和競爭對手的產品?要回答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往市場端走一步,再靠近顧客一點。
(作者是企管顧問公司高級顧問)
【2010/04/19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