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18歲到40歲的共同難題
2007/04/16 22:34:26瀏覽636|回應0|推薦4
現代人愈來愈常抱怨後背部「這裡痠、那裡痛」,一旦痠痛纏身,不但會讓人坐立難安,也會影響工作效率。現在就讓我們從骨骼、肌肉和筋絡三大方向,看看你的背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腰痠背痛是現代文明社會常見的毛病,卻也是現代人最容易忽視的疾病,雖然它很少直接影響或危及生命,但也有可能「痛起來要人命」。

根據統計,18歲至25歲的學生是最容易腰痠背痛的一群,其次則為35歲至40歲左右的上班族,其中,因為長期伏案工作或長久站立、姿勢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病例,也愈來愈多。不只是國內,國外的研究也指出,有80%的成年人有過背痛的經驗,而且男女比例相當。

隨時隨地,寶「背」一下

背部隨時要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加上精神壓力增加、不常運動、姿勢不良、用力不當、脊椎老化及其他疾病等因素,一不留意,腰痠背痛就會發生!

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不經意的習慣動作,往往增加你腰背負擔而不自知,而繼續反覆地從事造成腰背壓力的活動,就會加重疼痛的症狀,即使治癒也可能會一再發生,因為「正確姿勢」對背部保健來說,是關鍵的因素,姿勢的復健也是治療背痛重要項目之一。

所以,寶「背」之道就要從日常生活做起,隨時提醒自己,保持腰背部的平衡,減輕該部位的壓力,就能有效預防並舒緩疼痛,防止症狀持續地惡化。

骨骼問題大破解

症狀
受傷處有強烈的刺痛感,且會影響到動作的進行。
按壓痛處可隱約觸摸到骨骼。
有些人的痠麻痛會延伸到下半身。

認識背部骨骼
人體的脊椎是由33塊脊椎骨所構成的,承受身體大部分的重量,在脊椎與脊椎之間,前有「椎間板」,後有「後側面關節」相連,因此可靈活地完成前彎、後仰、旋轉等動作。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多數人的腰痠背痛發生在胸椎以下的腰椎、薦椎與其下的尾骨,腰椎所受的壓力主要來自體重、肌力和外力。嚴重的骨骼問題會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痠、麻、痛等神經症狀。

為何會出現問題?
1.骨刺:骨刺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只要姿勢不良或曾受過傷害,就容易使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引起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導致骨刺。

2.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跟脊椎中間緩衝的物體,當中富含水分,但隨著年紀增長,水分也會減少,當搬重物施力到脊椎上時,就有可能將椎間盤擠壓出去,刺激到分佈於外側的神經而感到疼痛。治療時,如果恢復脊椎與脊椎的間隙,椎間盤會慢慢回復到原來的位置。

3.脊椎滑脫:退化(通常發生在40至50歲)、受傷、常做過度後彎動作的運動員(如鏢槍、芭蕾舞),都會對脊椎施加過度的壓力,形成脊椎滑脫。病患有可能只是單純腰痛,也可能合併神經症狀。

4.壓迫性骨骼:常因車禍、受傷或骨質疏鬆造成,痛點只會出現在脊椎兩側,嚴重可能併發神經症狀。

5.脊椎側彎:脊椎側彎的原因不明,也可能與姿勢不良有關,當彎曲程度達二十度以上時,就可能產生疼痛感。

檢查方式
1.理學檢查:首先詢問病史,了解有無搬重物、怎樣的姿勢會痛以及疼痛的頻率等問題。接下來,就是醫師仔細的檢查,黃永錚表示,會請病人做些動作,觀察他的站姿如何、有無歪一邊、彎腰或後仰時會不會疼痛;還會請病人平躺再抬抬腿,釐清是否合併神經症狀;或是檢測肌肉力量、敲擊膝蓋看看反應如何,再決定是否進一步檢測。

2.X光檢查:可得知骨骼排列與脊椎退化的程度,有助於以後的各種檢查。

3.核磁共振影像掃描:針對神經症狀明顯的病患,如果有需要,醫師也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目前健保有給付。

4.電腦斷層掃描:在懷疑有神經壓迫或脊椎狹窄時所安排的檢查,通常會合併脊髓攝影,以清楚看出神經壓迫的情況。

5.肌電圖:藉由電刺激檢測週邊神經的問題,可看出哪一節神經受到壓迫,以及壓迫的程度。

肌肉問題大破解

症狀
腰背的肌肉疼痛,疼痛範圍較廣。
痛點附近可按壓到硬塊。
肌肉腫脹、痙攣。

認識背部肌肉
肌肉不僅在於使關節活動,也是維持關節穩定的主要組織。聯安診所健康體能顧問白淳升博士說明,肌力不足與平衡不良,也是腰痠背痛的潛在因子,當腹肌太弱而背肌較強,或者肚子較大的人,身體會不自覺地向後傾,增加腰椎前傾的幅度,使得脊椎的壓力增加。所以適當的運動可訓練肌力,減少受傷的機會。

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1.肌肉拉傷:白淳升表示,當肌肉負荷過重、用力過度或用力不當,就會造成肌肉的傷害。平時可藉運動來訓練與脊椎穩定有關的肌肉群,除了腹部肌肉外,背部為淺層直背肌、深層多裂肌,和從頸椎到背脊的僧帽肌,都可加強對脊椎的支撐力。

2.肌腱發炎: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結締組織,輕度的肌腱炎是因為肌肉自我保護性的收縮(痙攣),而會產生痠痛、僵硬的感覺。

3.筋膜炎:肌肉收縮過度,會缺氧形成硬塊,按下去時會有疼痛感,是文明病最常出現的症狀。好發於肩部,發炎現象也可能出現在腰部的肌肉群,黃永錚提醒,常常一坐不起的上班族、常搬重物的勞動族都是好發對象。

如何預防
●日常姿勢
1.站:抬頭挺胸,背部打直,縮小腹。不要穿高跟鞋,避免腰椎前凸。需要站立工作的人,應注意工作桌面的高度,應與正常直立的站姿配合。

2.坐:臀部靠椅背,兩腳平穩地踏在地上,髖、膝、踝的彎曲度應稍微大於九十度。坐高椅子時,腳下可墊一個矮凳,且最好有靠墊支撐下背部。

3.臥:避免趴睡太久,床不宜太軟,枕頭不宜太高太硬。

●生活注意事項
1.刷牙、洗臉時膝蓋微彎,不要彎腰,洗頭時也儘量避免彎腰。

2.穿鞋可坐著翹腳穿或蹲下穿,不要彎腰穿鞋。

3.起床時應該先轉側躺,再單手支撐坐起。

4.駕駛或長途旅行時,坐下時背部應緊靠椅背或利用背墊支撐。

治療方式
1.藥物:使用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也可以做局部注射緩解疼痛。

2.復健:大多為牽引、電療、運動治療等方式。由復健科醫師開立處方,再由物理治療師施行。黃永錚解釋,熱療、電療可增加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加速發炎物質的代謝,進而減輕疼痛。單純的肌肉痠痛,則可能復健一、二個星期就可有效舒解。

3.手術:肌肉問題只能靠保守治療(藥物+復健)來改善。通常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骨骼問題,在疼痛太嚴重,無法靠藥物、復健有效改善時,才建議手術治療。

筋絡問題大破解

症狀
肩胛骨內側的「膏肓穴」或肩膀中央的「肩井穴」產生痠痛。
按壓脊椎與脊椎之間會有痛的感覺。
睡眠與背部健康有關。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傷科主任王偉驊醫師則以筋絡的觀點,提醒民眾要有足夠的休息,就能減少背痛的發生。王偉驊說,「半夜一點到三點是運行到十二經絡中的肝經,而肝主筋,現代人常深夜還在看電視、打電腦,過了一、二點就會覺得不舒服。」甚至連頸部、背部和腰部都會受到影響。

在他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睡眠品質不好的人很容易腰痠背痛,即使沒搬重物亦然,且拉傷、扭傷很不容易痊癒;睡眠與背部健康可說是正相關,所以中醫師常建議最好在十二點前就寢,才能讓肝經得到休息,筋肉就比較不容易受傷。

改善之道

除了充足的睡眠外,王偉驊仍強調休息與運動的重要性。因為運動量不足或維持同一姿勢太久,都會造成肌肉緊張,腰痠背痛的症狀就開始出現。所以上班族一定要提醒自己,不時伸展一下肢體,起身做做仰式游泳的動作,讓上背部肌肉得到緩解,不方便活動的人,動一下腳趾頭,也有促進血液循環、帶動腿部肌肉效果。

整脊效果有限

許多人在背痛或脊椎側彎時會求助於整脊療法,王偉驊解釋,整脊通常只調整脊椎,但是如果脊椎錯位是因不當的姿勢,肌肉兩邊的拉力不一所造成,即使骨骼回復到正確的位置,一活動還是會被肌肉拉向較有力的一側,使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王偉驊認為,肌肉和骨骼治療須雙管齊下,此觀念倒和西醫療法不謀而合。

在飲食方面,容易腰痠背痛的人,夏季盛產的竹筍和冰涼的啤酒都不宜多嚐,因為這兩種食物屬性寒涼較不適宜,性寒屬濕的香蕉最好也避免。

西醫怎麼說

西醫診療法中,韌帶等軟組織可能類似筋絡的觀念。黃永錚解釋,韌帶是連接脊椎與脊椎之間的軟組織,主要的作用在於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它承受不正常的力量就會導致過度伸展而受傷,就是我們常說的「扭到」或「閃到」。輕微的扭傷大多是在某些特定動作或角度時感到疼痛,按壓時,可發現痛點在骨骼附近,且疼痛的範圍較小。所以治療時,以消炎藥針對局部治療即可,也可進行超音波或低能量的雷射,達到止痛與修復的效果。但韌帶的血液循環不良,需要較久的復健時間,約一至二個月左右才算完成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p6204&aid=8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