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戰爭 - 從外雙溪看世界 - udn部落格
從外雙溪看世界
作家:wonghc
文章分類
    Top
    乙未戰爭
    2023/03/29 08:31:19
    瀏覽:2102
    迴響:0
    推薦:31
    引用0

    乙未戰爭-基隆之戰(維基百科)

    自從清康熙年間起,大量漢人移墾臺灣,早年開墾者尚有回歸故里,及後物業日豐,便以他鄉作故鄉,在臺灣綿延發展了。由於臺灣孤懸大陸海外,政府治理不張,住民除了面對瘴癘的自然環境外,尚需要應對原住民以及漢人內部族群之間的爭鬥。宗族鄉親之間團結自保,甚至募鄉勇、操辦團練等。清初尚有民變反抗滿族統治,其後臺灣士子參與科舉,漸變為以清朝為宗。一旦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的消息傳來,全臺譁然,面對再一次異族統治,對於家園、家族利益的確保忙無頭緒。苗栗銅鑼人、進士、曾任工部主事的丘逢甲詩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這是臺灣士人的感嘆,其他大部分臺灣住民與清末大陸國民一樣,不瞭解世界,不瞭解列強,不瞭解清政府戰敗後的城下之約—馬關條約,臺灣住民更不會同意家園無辜地被割讓,遂再一次發生武力抗拒異族的乙未之戰。

    日本自持軍力強盛,馬關條約才在3月23日簽訂,日本早已經派兵,23日即進攻澎湖,24日便佔領了澎湖,控管了臺灣海峽。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原臺灣巡撫唐景崧出任大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領導義勇軍,劉永福為大將軍駐守臺南。希望得到清政府與英、法、德、俄等列強支持,可惜都沒有回應。日本為避免列強干擾,等不及光緒21年(1895年)6月2日,清朝官員李經方(李鴻章姪子)在基隆外海與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簽署《交接臺灣文據》,完成法理交割。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從遼東的旅順出發,於1895年 5 月 29 日登陸澳底(貢寮),連陷瑞芳、基隆。僅有的清軍缺乏訓練也無守土決心,爭功諉過,沒多久潰敗成為兵痞亂源。6月6日唐景崧棄臺北城潛逃,翌日,日軍進城。6 月 17 日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

    臺北等處雖然很快失陷,日軍推進到三峽、桃園等地開始遇到頑抗,特別是推進到新竹、苗栗等客家村落,受到激烈抵抗。客家義勇,常受到清政府召喚為平亂「義民」,清軍潰散後客家義軍成為抵抗主力。吳湯興、徐驤與姜紹祖等皆為客籍秀才、地方菁英。姜紹祖在新竹城戰役中陣亡。吳湯興在乙未8月8日最大的彰化八卦山戰役中彈陣亡。徐驤散盡家材,組織義軍,其後敗走南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山根信成少將在八卦山之役中受傷而亡。8月31日全彰化陷落。

    南部主要由劉永福黑旗兵部隊會同各地義勇進行防禦,日軍在彰化一帶掃蕩後,於10月5日往南推進雲林,南下的徐驤於10月7日雲林斗六保衛戰中戰死。10月9日嘉義失陷。10月21日,日軍進入臺南城。10月29日,劉永福與殘餘的部眾趁亂離境。11 月 18 日,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乙未戰事歷時五個多月。

    乙未戰爭雖有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正規軍 3 萬 6 千餘人、義軍 8 千 4 百餘人,難敵日軍正規軍的海陸兩路攻勢,至少1萬4千餘人陣亡,清剿義軍過程中,無差別地焚燒剿滅可疑村莊時,可能有更多平民罹難。日軍計有 515 人負傷、164 人戰死,可能有更多的日軍死於臺灣霍亂、瘧疾、鼠疫等疫情。

    除了部分臺民奮勇抵抗日軍外,另外有「協力者」,引領、協助日軍推進、入城、維持秩序等,如從汐止迎日軍進臺北城的辜顯榮,迎日軍進臺南城的紳民陳修五等人。之後兩年,內渡回歸大陸總共只有6400餘人,多屬中上階層人士,對於大多數臺民,經歷數代經營,資產親族皆在,只能繼續承受異族統治。此後二十餘年,臺灣各地尚有小規模武力反抗活動,被「臺灣總督府」定義為「匪」與「亂民」了,例如:南部的林少貓、中部的柯鐵等。

    臺北地區的紳商們成立「保良總局」,各地成立「保良分局」,作為臺灣總督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梁,協辦地方行政事務,維護社會秩序及保護良民,也作為偵伺反抗活動、辨識良民/亂民,「保良局」擁有的權利甚於清政府各地方設置的「總理」角色。保良局廢止後,紳商另組「士商工會」,扮演類似角色。負責的紳商們除了獲得紳章外,更獲得許多專賣等經濟利益。其後,還有設立「保甲局」,「保良總局」與「保甲總局」的主理皆為聞人辜顯榮,各地方設有「保良分局」、「保甲分局」,由地方頭人主理。

    為了臺灣這個日本的新增領土,臺灣總督府「用兵鎮壓」與「愛育撫孚」兩手策略剿平動亂,立即推動同化教育,使「臺灣本島人」同化為認同日本天皇的日本人,在乙未戰爭尚未結束前,便已開始設立「國語講習所」、「國語學校」、「芝山巖學堂」等機構了。

    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維基百科)

    參戰的黑旗軍(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李瑋裕 2012 論臺灣民主國北路抗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高傳琪 2015 1985年的臺北城──從平靜到煙火,臺灣學通訊,第87期, 16-17頁

    蔡蕙頻 2015 乙未見聞錄──日軍征臺館藏介紹,臺灣學通訊,第87期, 10-11頁

    李進億 2015 乙未戰爭 客籍抗日義勇軍,臺灣學通訊,第87期, 8-9頁

    黃秀政 2015 1895年乙未割臺:臺灣歷史的轉捩點,臺灣學通訊,第87期,4-8頁

    蕭諺鴻 2013 福澤諭吉的臺灣領有論及其對初期臺灣殖民政策影響之考證,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葉曉祥 2009 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陳家政 2009 田中義一內閣之對華政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陳苑碩 2014 日本東亞區域整合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岡部三智雄 2011 日本治台前來台日人之研究1895(187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嘉瑄 2017 李鴻章在自強運動中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陳勝昌、陳家鈞 2014 從臺灣歷次戰史淺論游擊戰,黃埔學報,第66期,159-171頁

    劉貽萍 2011 劉永福形象研究----以乙未戰役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陽智寧 2020 艋舺商人的改朝換代: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呂大成 2011 日治初期雲林事件與地方武力抗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回應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大台北
    自訂分類:感言
    上一則: 1896年元旦動亂與芝山巖事件
    下一則: 潘光松有罪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