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在中壢浸信會中旺得福的服事沒輪到主題報告和帶主運動,身無重任感覺較輕鬆。11月要手持擀麵棍帶著長者們做主運動,模組有十個基本動作:1.握棒垂直互敲2.敲敲,雙手斜張,出單腳3.敲肩上舉4.跨步手擴胸,腳踏併手敲擊5.握棒推向前、向上+踏步6.握棒划船+腳併攏彈跳7.握棒上舉,單手取棒向下伸回8.握棒雙腿輪流刷前側、外側9.抬腿手敲椅,放腿手向上敲10.握棒敲手臂按摩。搭配〈流水年華→*朦朧的街燈 靜靜躺在小雨中 往事又掠過我心頭 猶記離別的時候 緊緊握住我的雙手 輕輕一句多珍重 眼兒也朦朧 #年華似水流 轉眼又是春風柔 層層的相思也悠悠 他鄉風寒露更濃 勸君早晚要好保重 期待他日再相逢 共度白首 △今宵微寒 路上行人匆匆 朦朧的街燈 孤立在小雨中遠處傳來幽幽的歌聲 句句在我心田Repeat #*,△ 年華似水流 轉眼又是春風柔 層層的相思也悠悠 他鄉風寒露更濃 勸君早晚要好保重 期待他日再相逢 我期待他日再相逢 共度白首〉這首好聽的歌,輕快悅耳、節奏清楚,我個人很喜歡。但前一週10/26日起,我一定要好好練熟,才能從容帶動長者樂在其中。此外,我也要善用時間準備11/12的主題—與失智長者的溝通,及整合排練短劇〈爺爺奶奶的情人裝〉。求 神帶領,一切順利!
本週末Vito和Vic在女兒女婿的督導下全力準備第一次期中考;Emily和Kyle也在兒子媳婦的陪伴下參加遊樂活動。兩家都沒回中壢,讓我有時間如期完成育達評閱期中考試卷和批改作業的校務工作。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如何處理孩子們的紛爭
當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時,看到想玩的玩具,礙於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常常就動手直接搶;有時雙方僵持不下,還會大打出手。其實,孩子們相處或多或少都有爭執發生,這些都是友伴關係發展必經的歷程,只是,爸媽該如何面對並介入孩子之間的友伴爭執呢?
處理孩子紛爭的方式
大人介入孩子的爭執時,可先詢問當事者各自的堅持,提供建議;接著,幫他們找到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之道,並在大人的陪同下完成輪流或交換。這樣的妥協對小小孩來說並不容易,一旦他們都能遵守並完成任務之後,一定要給他們讚美與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很棒。
若孩子的語言發展已趨於成熟,可先觀察孩子們自己的處理方法,因為每個孩子的經驗不同,他們會討論出「彼此認為公平」的方法來解決,這時,請尊重孩子們的想法,這或許不是大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方法,別擔心,他們未來還有機會學到其他不同的解決之道。
處理爭執是社會化歷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對於「爭執」亦有自己的想法與處理態度。有的孩子從不與人爭執,喜歡和平的遊戲,寧願自己吃虧來成全別人;有的孩子則是為爭執而爭執,有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享受贏的快感;也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很能接受理性的溝通,很多時候,他只要對方的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彼此間的深仇大恨。
無論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在這個群居的社會之中,他們都必須學習與人相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化的歷程」,孩子們學習如何應對進退、如何表達自己並尊重別人。
介入孩子之間爭執重要原則
孩子們的友伴關係很微妙,或許前一分鐘他們惡言相向,但下一分鐘他們卻握手言和,別因為孩子們的爭執而傷了大人的和氣。
由於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觀點不同,因此,對於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但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當家長介入處理問題時,「對事不對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相信孩子們一定能從你身上學會更好的解決問題之道。
嬰幼兒遊戲行為放大鏡——觀察孩子的友伴關係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453OnfAlY (3:39)
↑影片中的兩個孩子,語言發展已趨於成熟,他們能夠運用簡單的對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尋求對方的同意或說服別人,例如,他們會說:「我覺得這個比較好,我想要這個。」「這個比較好切,我們交換好不好?」「我玩好了再換你。」這些語彙也都是藉由每一次孩子與友伴發生爭執時,大人們所提供的一些小建議,日積月累,熟悉之後才能運用自如。
過程中,不僅是孩子在學習,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同時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最難處理的狀況莫過於親戚間孩子的糾紛、鄰居與朋友間孩子們的爭執或是孩子班上同學之間誰不跟誰玩的微妙關係。就像影片中出現的狀況,你一定也有類似經驗,可能是大人們聚會中的一個小插曲,也可能出現在社區的遊戲室,要如何拿捏自己的處理方法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解決孩子之間的爭執又不傷大人之間的感情?
首先,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嘗試自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增強他們的獨立性,還能讓他們學會表達及同理心。當我們觀察到他們在努力溝通,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無論有沒有成功,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學習經驗。
假如情況不是很理想,必須要介入時,大人應該以中立的角色出現,聆聽每個孩子的觀點,確保每個聲音都被聽到。我們可以在聆聽之後,幫忙釐清他們的意思,引導他們理解彼此的感受,然後尋求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式。這個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大人忽略了這一點,反而會讓他們更加不開心,愈幫愈忙。
最後提醒,作為成年人,我們之間的溝通也很重要。在孩子爭執時,大人千萬不要各站一邊,互相爭論起來,這是不好的示範。我們可以展現出正向理性的溝通行為,讓孩子們學習到在衝突中保持尊重和冷靜。
延伸閱讀:家有2歲的小跟班
愛當小跟班
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因為心智發展和各方面成熟度上的差異,往往在群體生活中會有加不進大孩子們遊戲團體的情形。通常,大孩子很容易因為沒有把弟妹照顧好而被爸媽責備,於是,很可能會覺得弟妹總是害他挨罵又不能跟同伴玩,難免會遷怒於弟妹,讓「小跟班」顯得更惹人嫌;但是,如果爸媽並沒有給大孩子壓力,反而常稱讚他懂得照顧弟妹,當一群孩子們一起玩耍時,就可能會看到大孩子展現哥哥姊姊的「風範」,處處呵護著弟妹,而這時候的小跟班反而有機會成為大家眼中的小可愛。
爸媽多製造觀察、模仿與學習的機會
家有2歲的小跟班,即使孩子的語言與行動能力增加,但是對於忍耐、等待和輪流等社會行為還沒辦法做到,可是又特別喜歡模仿,很喜歡跟著大孩子,學他們的動作、學他們說話。
爸爸媽媽與其怕他被欺負,限制他當小跟班,不如讓他有機會與同年齡或不同年齡的孩子多相處,幫助他發展社會性。例如︰經常帶著小小孩在公園或遊樂場裡觀察、模仿大孩子的玩法,並講解給孩子聽,然後請大孩子讓小的孩子參與,幫助他經由觀察、模仿與學習而逐漸建立起社會行為。
適度受挫,讓孩子獲得成長經驗
如果孩子愛當小跟班,可是又會因受挫而哭鬧,爸媽先不用太擔心。只要孩子不是一個玩伴也沒有,經常流著眼淚跟在大孩子後面的話,那就讓他偶爾受到一些拒絕也沒關係,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經驗。
爸媽可以從旁觀察他如何面對這些新經驗,也許孩子難過一下,一會兒又轉移注意,找到好玩的新目標了。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即使跟在一群孩子之間,常常還是獨自一個人玩,但跟著大家跑來跑去,他就已經玩得很開心了
除非孩子當小跟班時,總是被排擠而受那就要多費點心思替他安排同齡的玩伴,同時也留意他和其他孩子互動時,除了因為年紀差異而無法做出適當的互動行為之外,有沒有其他應該改善的行為,例如:總是喜歡推別人或太霸道等,並針對問題教導他作揖些友善的舉動。
爸媽以身教引導大孩子照顧小跟班
每一個小跟班,都有機會長大成為哥哥姊姊。爸媽在教養孩子時,不妨以身教言教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到如何對待小小孩。由於孩子會認同爸媽對待他的態度,轉而用來對待弟妹,如果爸媽平常說話總是很大聲、很兇,大孩子對待弟妹或其他孩子多半也會很兇;爸媽習慣用溫和、商量的口氣說話,那麼,大孩子自然也較有耐心、用友善的口氣對待別人。即使必須拒絕小跟班時,他也會學習爸媽常用的方法或態度,例如︰用其他東西,轉移小跟班的注意力,讓他去玩別的玩具,這麼一來,對兩個孩子都可說是成長上的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