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5 年,中共只要做好這些事,它大概會認為,美國就將奈何不了自己……」 這是《紐約時報》在 9 月底發表的一篇評論。
這篇由曾任職中共中央黨校校刊副編審、現為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的鄧聿文執筆的文章,強調在美國總統大選後的 4 到 5 年,將是美國遏制中共全方位崛起的「戰略窗口期」;一旦錯過這 5 年,美方在力阻中國「挑戰其霸權」上,恐再無力回天。他為何這麼說?
「因為這段時間,正好跟中國的『十四五』規劃重疊」。鄧聿文向《今周刊》指出。
事實上,如果細看今年 9 月以來中國媒體、官方,乃至學界所提到的幾個十四五「關鍵字」,也都精準對接了中國在中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的核心困境。
怎樣「對接」?先從一則上海 9 月底發布的「落戶」公告說起。
9 月 23 日,上海市發布《2020 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引起當地大專院校社交媒體圈一陣騷動。
一位上海交大畢業、在當地金融業任職的台灣人曉勝(化名),對引起騷動的這紙公告坦言「驚訝」,但語氣中透露更多的,是對新政的「肯定」。
這份公告的內涵,簡單解釋,是上海交通、復旦、同濟及華東師範大學 4 校的應屆畢業生,將可直接取得上海的戶籍。
曉勝解釋,一旦外地人能夠落戶上海,不僅能以較便宜的價格享受中國「首善之都」的醫療資源、擁有較完善的退休福利,甚至在找工作、買房,乃至孩子的教育,都能擁有更多便利。
上海落戶條件放寬後,當地輿論認為,很可能會「截流」部分原本打算到廣州、深圳、北京發展的畢業生,「為了搶人才,這些地區可能也會推出新的落戶政策。」曉勝說。
他描繪的,只是一場中國大城市的搶人大戰,但在北京中南海的會議室裡,這套集中火力打造數座「超級大城」的戰略,已被指名擔綱十四五猛催內需經濟的全新要角。
9 月 17 日下午,就在美國對華為禁令生效的兩天後,華為創辦人兼執行長任正非急忙趕赴中國科學院(下稱中科院)參加一場技術座談。據悉,任正非此行的目的十分務實,他要將所有可能卡死華為命運的關鍵技術,一次攤列。
其實,就在這場座談會的前一天,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才對外宣布,院方即將展開「率先行動」計畫第二階段。該計畫的重心,是把一些美國對中國「卡脖子」(喻抓住要害)的技術清單變成首要科研任務。
所謂的「卡脖子」技術,白春禮舉例,像是超算系統(超級電腦)、航空輪胎,以及光刻機等,「率先行動第 2 階段的前 5 年,就是要和十四五接軌!」
至此,中科院、任正非、十四五,有了一個初步交集,就是被比喻為「半導體晶片之魂」的關鍵設備:光刻機。
當白春禮公開表態後,中國網民興奮瘋傳的一句標題,就是「國家隊終於出手光刻機!」
只是,即使有了國家隊助陣,但中國業界內部也不諱言,「光刻機的開發比做原子彈還難」,因此,除了用國家之力與光刻機「硬碰硬」之外,中國在半導體技術領域擺脫短板的另一重要解方,則是「另闢新路」。
這條路,就是預計將投入 10 兆人民幣、已明確寫入十四五計畫的「第 3 代半導體」。
儘管目前第 3 代半導體市場也是由美、歐、日主導,其中尤以美國 LED 大廠、在碳化矽市占逾六成的 Cree 最為顯眼,但相較光刻機與先進晶圓製程等其他半導體技術,業內一般認為,中國更有可能在第三代半導體上,實現「彎道超車」。
8 月 29 日,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為首家在中國設立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企業。
「直到 4 月,據說是中國官方忽然通知貝萊德與其他業者補送資料,接下來還主動與業者往來溝通,沒多久竟然就審核通過了。」一位美系資產管理業主管指出,「就我所知,當貝萊德闖關成功的消息傳出後,某些外資金融機構不顧疫情,立刻從世界各地據點調度人馬赴中,或在當地大舉徵才,就怕比別人慢一步。」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