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Romer)日前接受世界日報專訪;羅默暢談自己的理論,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術品格外,在訪談中一再強調教育的重要;羅默也勉勵年輕人,通往成功之路甚多,不用過度執著,「不要將人生走窄,一切皆有可能。」以下是專訪摘要:

➤➤➤ 世報專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羅默:教育為經濟增動力

本報記者問: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對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羅默答:獲得諾貝爾獎毫無疑問改變了我的生活,相當於給了我一分新工作;獲獎的榮譽自然是這分工作帶來的好處,但我也需要擔起這份工作的責任,那就是為學術界以及科技進步發聲,讓更多民眾了解科學;這是一份不能辭職的工作,雖然我有些不適應。

•「有條件樂觀主義」 做對的事就能有好未來

問:請談談您的「有條件樂觀主義」(Conditional Optimism)主張?

答:「有條件樂觀主義」意謂如果人類能夠做正確的事,我們就能夠擁有美好未來;物質世界和物理定律可能讓我們比較悲觀;人們都會犯錯,但是獲得美好未來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拿全球暖化、食物短缺等全球目前面臨的問題來說,如果人類能夠集中精力解決,這些困難終究都能夠克服;關鍵在於人類究竟何時願意認真解決。

問:您主張知識的「非敵對性」(Non-rivalry),在美中貿易戰中,川普政府在意智財權的保護,避免中國把美國技術和智財權轉讓給中國公司,您的看法如何?

答:目前美中兩國在此議題的分歧,源於兩國政府在歷史上的協議,也就是政府情報機構不能用來竊取別國的商業智慧財產權以為己用,私營行為和政府行為必須截然分開。

目前兩國都需要確定,要在多大程度保護私營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目前雙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論點,但是要達成協議,雙方需要各讓一步。不同國家對智慧財產權的理解和保護政策不一樣,開發中國家通常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程度較弱,因為他們希望從發達國家免費獲取更多技術;而隨著這些國家的技術水平提高,他們就會在意保護智慧財產權。

➤➤➤ 《羅默側寫》談教育也談錢 經濟學大師超入世

問:人口在您的內生增長(endogenous)理論中是一個重要變項,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滑,您認為將對中國經濟造成何種負面影響?

答:沒有人口因素,很難衡量全球經濟,但目前還很難看出,人口變動對經濟的影響,不同地區人口增長也不平衡;理論上來說,沒有任何因素能阻擋人類在未來取得進步,但其中必須要做出一些調整。

內生增長理論的一個重要論述是,如果有更多人口參與創新,就會給經濟提供更多增長動力;因此,即便全球人口下滑,我們仍然有辦法鼓勵更多人參與創新;所以,人口增長停滯甚至下滑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速將下滑,因為現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游離在勞動力市場之外,勞動參與率的提升空間很大。

另外,人口下滑雖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同時也有其他不同方法可替代人類勞動,例如用機器代替部分常規作業,人類總能找到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問:談到機器代替人類作業,現在有許多人擔心,人工智慧(AI)未來將取代大部分人工崗位,讓更多人失業?

答:我不認為未來會變成這樣,而且我認為在當下就開始擔憂未來的工作崗位問題,是非常愚蠢也偏離焦點的;我們應該著眼於解決當下的就業問題,對未來的擔心,只能成為人類解決當下問題的阻礙。

當下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大量人口游離在勞動力市場之外,很多人感到無法通過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或者不知該如何通過工作做出貢獻,這才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更嚴重的是,現在有大量年輕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學深造,這是一個潛在的危機,已經在許多國家出現,而且問題已經愈來愈嚴重。

我的理念是,人類應該集中精力解決當下的問題,等到未來問題出現時再考慮解決辦法,而不是現在就開始想像出未來的問題而分心,影響到對當下問題的解決。

•堅持「特許城市」 有助拉抬偏鄉經濟發展

問:您提到很多人口游離在勞動力市場之外,這種情況在美國中部鐵鏽帶非常普遍,這也可能是川普當選的原因之一,您是否這樣認為?

答:政治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不應將某一結果單純歸因於某一原因;但是,民眾與勞動力市場的脫節、缺乏工作機會的問題是否與政治有關,已經意義不大;人們感到挫敗,他們認為社會出了問題,這才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談到經濟情況,要區分的是短期趨勢和長期周期;失業率並不是一個能夠全面衡量經濟情況的指標,還需要看的是勞動參與率。

從歷史經驗看,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為民眾提供更多教育,讓民眾投資擁有更多知識和技術,以迎接新的挑戰;此外,工作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最壞的情況就是既不上學也不工作,我們首先需要減少這類人的數量;一個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學,不僅是對自身潛力的浪費,同時也傷害經濟,很多國家都存在這個問題。

問:您的「特許城市」(charter cities)主張,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評,現在仍然堅持這個想法嗎?

答:特許城市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租土地,建設有獨立制度的城市;當租期即將結束時,就得考慮城市體制與所在國體制相互融合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可以讓該國居民和特許城市居民分別投票,決定是否與所在國制度合併,要絕大多數居民同意才可以通過。

在特許城市和所在國在此問題上達成某種協議之前,不應設定一個投票日期,因為這樣做就相當於強制人民做出選擇,會激起很多反對。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想法,因為幫助落後地區發展經濟,沒有更好的辦法。

無論對經濟發展還是全球暖化,要解決問題,我們就不應該執著於來自道德和感情判斷的對錯之分,而應該在意是否能夠解決問題,不要扛起道德的大旗去指責別人,著眼解決問題,找到一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想賺錢….當年聽教授的勸 從物理轉攻經濟學

問:你怎麼會攻讀經濟學,成為經濟學家?談談你的求學生涯及人生轉折?

答:我年少時並沒有立志學習經濟學,上大學後選擇學習天文學和物理。這裡有一段有趣的經歷:我在大四選修了經濟學的課程,當時我計畫攻讀法學院;教授看到我經濟學成績非常好,就問我喜歡什麼?我說喜歡物理,但「做一個物理學家可能不如做律師賺得多。」

教授則回答道:「做經濟學家一樣賺得多啊!美國經濟規模一直在擴大,經濟學家的需求會很大,你應該成為經濟學家。」

這次談話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教授是正確的,社會對經濟學家的需求的確很大,我也很幸運。如果你肯聽勸,別人會給你一些不錯的建議;我在芝加哥大學讀書時,得到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許多啟發,我很感激他。

•看人生…別做放棄原則的事 總有條能成功的路

問:您父親Roy Romer從政,曾任12年科羅拉多州州長,您的經濟專業曾給他協助嗎?

答:我跟他有很多交流,不光我會給他提建議,他也會教我很多;父親最關注的議題是改善教育,這也成為了我後來研究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我父親上大學時就熱衷參與政治,上世紀60年代曾在民主黨內非常活躍,但是後來因為在越戰的觀點上和民主黨高層發生分歧,他認為越戰是一個錯誤,但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卻在擴大越戰,因此他在黨內被孤立;結果父親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當時放棄了政治生涯。

這件事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你有企圖心,這世上大有很多不同的領域讓你實現自己的企圖心,也有不同方式去取得成功。所以我父親在後來十年遠離政治圈,成為成功的商人,證明除了政治,他還能有其他建樹。

因此,我強烈建議年輕人,如果遇到一件需要你放棄自己的原則或理念才能做成的事,就不要去做,總有另一條路能夠成功。不要將人生走窄,一切皆有可能。

問:我們知道你曾經創業過,可否談談這段經歷?

答:我之所以離開學術圈,就是因為當時我需要放棄一些原則才能留下,所以我選擇離開。

我寫過幾篇批評宏觀經濟學界的文章,針對的不少人是芝加哥大學我過去的同事和導師,也是我喜歡的人;但我認為,這些人的研究對經濟學沒有任何助益。我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批評我喜歡的人,他們當然會對我感到不滿,但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有話直說。

我後來離開學術圈,開了教育培訓公司,運用我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時接觸的一些教育軟體,對公眾進行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我喜歡教學,也擅長教學。讓更多人重返教育深造自己,同時也讓更多人受到的教育產出更多的價值,一直是我的目標。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記者洪群超/攝影)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