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禮 鼎的世界 - 編劇一起來!阿凱老師說故事~ - udn部落格
編劇一起來!阿凱老師說故事~
作家:編劇一起來
文章分類
    Top
    器以藏禮 鼎的世界
    2011/08/31 19:51:53
    瀏覽:63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孔子嘗云:「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遠古禮器的象徵意義至深且大,中國寓禮於器,創造出獨特且多元的禮器,並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文/李元凱(社大講師) 圖/維基百科



    類文化的進化史上,分為三個時期: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中國的銅器時代,約為殷商至戰國末期(公元前1751年~320年),進而言之,中國的銅器時代最遲也不晚過殷商中期的盤庚時期(公元前1398年~1370年)。銅器不僅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精華,在世界文化史上,亦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祥瑞傳世 藝術瑰寶

    銅器中,使用青銅鑄造的鼎器,距今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文物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因此銅鑄鼎器代表著純中國古典藝術的典型,稀世的祥瑞象徵,歷朝世世代代,把銅器作為傳國襲代的瑰寶。

    商代(公元前1751年~1112年)的青銅器形制厚重,花紋精細而奇特,裝飾和器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造形藝術,但銘文都很簡單。

    西周(公元前1111年~771年)的青銅器,大部分是模仿商代的,但銘文卻大大增多,銘文的內容,多為記功或錫命之詞(天子賜與諸侯爵服等誥命),也有記載鑄器的原由。在此時兼具有社會的效用。西周晚期可能因注意力集中在銘文上,花紋卻相對的顯得很粗率。

    西周晚期以前的青銅器裝飾,以饕餮紋為主,西周晚期至春秋時代以竊曲紋及環帶紋為主,蟠虺紋亦已出現。戰國時代以鳥獸紋、狩獵紋為主,其中亦有楚式雲紋為流行的裝飾,這種鎏金及鑲嵌的技術極為精通,增加了器物裝飾上的效果。商至西周花紋的組織嚴密;春秋稍見粗獷豪放;戰國則為活潑生動,並有生活題材介入銅器上,皆斑斑可考。

    鼎器的故事相傳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秦始皇的「泗水撈鼎」了。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周朝傳國的寶鼎在泗水裡,秦始皇祈禱齋戒,祈求神靈護佑,然後派出上千的人去撈鼎,當眼看就要把鼎拖上岸的時候,突然間由鼎裡伸出一個龍頭,一口咬斷了繩子,鼎就永遠的消失在水底裡。鼎被視為政治權力的象徵,這個自漢朝開始流傳的故事,充分說明秦始皇暴虐無道,不順天道人心,因而得不到寶鼎,抱憾終身。

    烹飪祭祀 實用禮器

    鼎和日常生活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從一些成語當中看出來,例如:「一言九鼎」、「鼎足三分」、「調和鼎鼐」、「鐘鳴鼎食」、「問鼎中原」等皆是。鼎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泥土燒成的陶鼎,把肉類食物放在鼎器內,在下面引火煮食,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烹飪器。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相傳銅器在當時鑄造,也是非常科學的。

    《周禮考工記》記載

    「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鳧氏為聲,栗氏為量,段氏為鑄(鎛)器,桃氏為劍(刃),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由此紀錄可知當時分工和多少分量的合金,鑄造怎樣的銅器,品質上有了一定的標準,製造出的器物,自然適合應用,達到質地堅固,色澤光潤的程度。鼎器一般是百分之八十多的銅和百分之十幾的錫配合鑄造成的。

    當時中國北方,以安陽為中心,附近產銅的地點有安陽、涉縣、湯陰、黎城等地;附近產錫的地方有成安、武安、淇縣等地方。

    青銅器是怎樣製成的呢?古人常把「鑄陶」連在一起講,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塊範法」來製造的,先要有一個內範心型和幾塊分割好的外範,外範的內壁上刻畫有著精細的花紋,內範是實心的,沒有紋飾。古人說:「刑范(範)正,金錫美。」就是將外範放置合準確,把內範心型再安置在當中,使它們之間保持相等的厚度,留下一周適當的空間,然後將銅和錫燒熔的混合液灌進去,等到銅液冷卻凝固後,再把外範和內範去掉,「金錫美」的成品就完成了,這就是鼎器製作過程。

    鼎除了「圓鼎」之外,尚有四足的「方鼎」和三足鼎的「分襠鼎」。「方鼎」據說可能是仿木器做的,傳世至今最大的鼎器是「司母戊鼎」,有875公斤重,這是商代晚期司族為母戊做的。由這件大鼎形制的莊嚴雄偉,花紋是精細瑰麗,不難想像殷商時代鑄銅工業的進步技術,同時具有相當可觀的規模和設備。

    鼎的使用者,商朝人們,物質生活也很豐富,他們穿的衣服是交領右衽開襟,和甲骨文上「衣」的寫法一樣。從服飾的演變,說明了人類由野蠻進步到文明的過程。所以孔子讚美管仲,襄助齊桓公「尊王攘夷」的霸業,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茅茨土階」是商朝宮室的寫照,地面是土墊的高台,以木頭做骨架,草泥為牆壁,用茅草鋪蓋成前後兩坡式的屋頂。他們使用的車子是以輪軸做轉達的裝置,駕牲畜曳引的裝置是軛衡。吃的方面,以黍稷為主食,做飯用鬲或甗,鬲是用來煮粥的,甗分成兩節,中間以簞子隔開,用於蒸飯的,也就是今日蒸籠的前身。

    商朝人很好喝酒,從流傳下來的酒器來看,有貯酒用的壺、方、、尊。溫酒用的斝、盂。喝酒用的觚、觶、爵。

    在精神生活的領域裡,商朝人對不可獲知的大自然十分敬畏,他們認為神鬼世界的祖先們,時時刻刻都在操縱他們的禍福安危,因此他們必須常常以酒食餽饗祖先,於是模仿了日常日用的陶器、木器等。做出一套青銅器皿來祭祀祖先神明,當作宗教上的禮器,這些禮器都是高度藝術的結晶品。

    大紀元電子日報 http://tw.epochtimes.com/11/8/30/173630.htm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