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機鑄「龍鳳銀幣」考 ~傳說的「溥儀大婚賀禮」是個「美麗的誤會」 - 雪 泥 鴻 爪 - udn部落格
雪 泥 鴻 爪
作家:府東洗壺工
文章分類
    Top
    民國機鑄「龍鳳銀幣」考 ~傳說的「溥儀大婚賀禮」是個「美麗的誤會」
    2024/08/30 21:16:59
    瀏覽:3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民國機鑄「龍鳳銀幣」考

    ~傳說的「溥儀大婚賀禮」是個「美麗的誤會」

     

        2024.8.30陳宗嶽寫於台北

     

    ※寫在文章之前:

     

      2024年1月29日,忽然接到一位比我高三期的王學長來電,他問我:網路上那篇「34年漲一百倍的袁大頭中圓」文章是不是我寫的?在我回覆「是我寫的」之後,王學長再說:「佟學長請你打個電話給他,他最近在研究錢幣,想與你聊聊。」我在問明電話之後,立即打電話過去。佟學長比我高八期,多年前曾是我任職國防部時的直屬長官,曾公費留美,學養俱佳,是我輩都敬佩的好長官。

     

      接電話的佟學長說:最近三年他在研究母親留下來的一些錢幣,除了一些袁大頭、孫小頭之外,其中比較少見的有一枚「袁大頭中圓」,以及一枚「龍鳳貳角銀幣」,他曾四處探詢價值,還曾遠赴上海問價,但是商家多是語焉不詳,不願講得太清楚。因此他決定自己研究,因此在網路上廣閱資料。日前當他讀到一篇關於袁大頭中圓的文章時,忽然覺得文章作者的收藏經歷跟他的工作歷程有著一定的重疊,因此再回頭看了看作者的姓名,這才發現作者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只是不知道這位作者是不是他所認識的那個人。所以他透過認識我的學長探詢是不是我?被詢問的王學長回覆:「就是我,因為他看過我寫的一些銀幣文章。」因此佟學長請王學長先打電話給我,說明情況,然後請我打電話給他,以免我接到電話太唐突。

     

      所以在我打電話給佟學長時,他很是興高采烈的陳述近年他探索家傳錢幣的情況,也很高興終於有一個了解銀幣歷史的同儕可以與他對談。

     

      兩天後,他特地從高雄來台北,同時帶來他家傳的一些銀幣與我分享,同時提及:當年他讀高中的時候,曾陪著母親到銀樓,將家裡所有比較值錢的帶龍銀幣都賣了,以籌措學費,所以現在家裡留下來的一些銀幣,除了一枚「龍鳳貳角銀幣」之外,其他都是不帶龍的袁大頭、孫小頭、船洋等常見流通銀幣,其中包含一枚比較少見的「袁大頭中圓」。另外,還有還有一些銅錢與鎳幣,都屬於民國時期一般常見的流通輔幣,這些都是他父母當年從大陸帶過來的,除了不得不賣掉的部分,都是從民國38年保留至今的。看著這些錢幣,不免讓我聯想起晚清至民國初年的一些歷史,尤其佟學長是滿族八大姓氏的「佟佳氏」。

    1900年的和碩肅親王善耆

      佟學長的祖母是和碩肅親王善耆(1866年10月5日—1922年3月29日)的親妹妹,和碩肅親王善耆歷任崇文門稅監、步軍統領、民政部尚書,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締造者之一。其贊成清末的立憲運動,同情革命;宣統初年,親訊謀刺監國攝政王的汪兆銘之後,免除其死刑,其間還默許陳璧君探監。1912年善耆拒絕在袁世凱要求的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並逃至日本租界旅順。1917年張勳復辟前後,善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所以善耆會將他第14位女兒愛新覺羅顯玗,在7歲的時候就交給日本人川島浪速收養並帶回日本教育,使之成了日本在中國最有名的女間諜~川島芳子(1907年5月24日—1948年3月25日,漢名:金璧輝)。

    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時期的川島芳子

     

      我因為先前沒上手過「龍鳳貳角銀幣」,因之特別感興趣,也知道「龍鳳銀幣」與溥儀的結婚有關,在佟學長說:「通通交給我保管、研究」之後,我承諾在完成我手上的一些欠稿之後,找時間好好寫一篇研究心得。沒想到時光飛逝,轉眼7個月過去了,期間斷斷續續的蒐整資料、查閱資料,總算最近二個多禮拜戮力完成了這篇文稿。之所以花費那麼長的時間,是因為我自己想搞清楚中間的一些枝枝節節,不是只是狹義的研究這枚「龍鳳貳角銀幣」的鑑定而已,而是廣義的將所有相關的歷史背景都做了梳理,希望閱讀者能一目了然,並能解答其間所有的疑問,所以將背景做了很大的鋪陳,結果是滿足了我的求知慾,卻可能讓只想速讀者需要花費數以倍計的時間去閱讀,不過我總算是完稿了。

     

      在談到「龍鳳銀幣」之中那枚「龍鳳壹圓銀幣」的試鑄樣幣之時,佟學長說當年他家應該也有,我也認同。只是滄海桑田、時過境遷,曾有的榮華都隨著歲月而逝去,「曾經擁有」也是「擁有」,假如沒有「曾經」,那就學張大千大師所說的:「物經我眼如同我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都曾擁有過。


    壹、概說「龍鳳銀幣」

      中國近代機器鑄造錢幣的歷史中,有一種存世稀少,卻鐫刻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龍鳳圖騰符號,蘊含著中國傳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龍鳳呈祥、天下太平、百業昌盛、萬事如意、婚姻美滿等人生圓滿的寓意,且因這枚「龍鳳壹圓銀幣」在民國12年出爐的時間,緊接在民國11年12月1日遜帝溥儀與皇后婉容的大婚之後,因此民間盛傳:龍代表遜帝溥儀、鳳代表皇后婉容,尤其按照《清室優待條件》第一條:「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所以稱此「龍鳳銀幣」是溥儀大婚的賀禮,一點都不突兀。

     

      民國25年(1936年),美籍傳教士邱文明(Arthur B Coole,1900年~1978年)在擔任天津匯文中學商科主任時,編成《中國歷代五金錢幣》(Coins in China’s History),初版五百本隨即售罄,次年增訂再版,其在這本《中國歷代五金錢幣》書中,就將這枚「龍鳳壹圓銀幣」描述成「溥儀結婚紀念幣」,他以一位外籍的錢幣專家,發表這樣的看法,應該是反映當時社會的認知,影響所及,自然強化這種「『龍鳳壹圓銀幣』是『溥儀結婚紀念幣』」的說法,邱文明後來雖然有所修正,但是「積非成是」就成了「是」。

     

      邱文明的收藏以古錢為主,編號至少達6289件,包括錢範56只、鈔版21只、錢樹67株(3,236枚)、樣鈔11張、布幣342枚、刀幣272枚,以及機製幣數百枚。1963年邱氏為籌措經費出版其鉅作,將藏品售予堪薩斯市某錢幣商,條件是未來不得拆散分售。1967年邱文明發表《中國古今泉幣辭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Coins),共出版七冊。其後此批中國錢幣於1978年轉售台灣李姓錢幣商。邱文明耗了畢生心血收藏大量有關中國錢幣的資料,堪稱是全球最完整的寶庫,現保存在美國集幣協會(ANA)。邱文明父親湯瑪士(1868年~1930年),是衛理公會牧師,1906年曾攜眷來中國福建傳教,亦收藏中國錢幣,藏品於1930年捐贈母校堪州貝克大學。

     

      近年雖然有人引經據典說:「龍鳳壹圓銀幣」上的「十二章紋」國徽,龍是龍,鳳卻是「華蟲」的誤解,而「華蟲」是五色之蟲、雉雞,按《禮記·王制》孔穎達疏:「華蟲者,謂雉也。」雉是鳥類,其頸毛及尾似蛇,兼有細毛似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與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中,就有「朱雀」,朱雀亦稱「火鳳凰」,其實鳳凰「狀如錦雞,五彩羽毛」,所以「華蟲」、「朱雀」都是像鳳凰而帶有「五彩羽毛」的鳥,一般人也無從細分,所以說牠是「鳳」也沒錯。

     

     

      民國11年(1922年)12月1日,未滿17歲的遜帝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與剛滿16歲的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大婚。三個月後的民國12年(1923年) 3月20日,大總統黎元洪公佈了國幣型式的教令,公告將由天津造幣廠推出改用「十二章國徽圖」的「龍鳳壹圓銀幣」。由於溥儀大婚剛過三個月,曾是清朝舊臣、與清廷較親善、曾任二任副總統、現任大總統的黎元洪,在溥儀大婚時,特派專使黃開文代表大總統黎元洪帶着2萬銀元前去祝賀,加以自古以來有「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后」的傳統,民國12年中鑄造的「龍鳳壹圓銀幣」,自然而然被聯想成是「溥儀大婚的賀禮~龍代表皇帝溥儀、鳳代表皇后婉容」,但是,這枚試鑄新幣,最終還是因為以龍、鳳為主體的封建帝王色彩過於濃厚,招致廣泛輿論非議,而未被正式採用為國幣,僅僅成為數量極少的「試鑄幣」角色而存世。

     

    黎元洪大總統

     

      但是,「『龍鳳銀幣』是溥儀大婚的賀禮~龍代表皇帝溥儀、鳳代表皇后婉容」的傳聞畢竟已經流傳開了,即使未正式發行,僅僅少量試鑄的「龍鳳壹圓銀幣」,在北洋政府沒有公開澄清、解釋。1923年6月13日,核准發行「龍鳳壹圓銀幣」的黎元洪,在1922年直系戰勝奉系掌控北京政府後,因直魯豫巡閱使曹錕迎黎元洪這位原任大總統復職黎元洪才能復任大總統。然而,此刻曹錕卻意欲自任大總統,遂逼迫黎元洪交出大總統印並簽署辭職書後才放行其去天津,至此,這枚「龍鳳壹圓銀幣」在政壇上再無人關注,「『龍鳳壹圓銀幣』傳言是「溥儀大婚賀禮」遂成了『美麗的誤會』」。

     

    曹錕大總統

      這時準備竊位的曹錕,開始推動選舉大總統職位,為了能夠登上大總統寶座,曹錕指使時任直隸省長的曹銳(曹錕的弟弟)派軍警前往天津造幣廠加緊督促,命令全廠上下拼命鼓鑄銀元、銅板,以充實賄選的經費。曹錕利用內政總長高凌霨和議長吳景濂大批收買或威脅國會議員,每位投票議員以當時五兩黃金收買,於1923年10月6日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曹錕自此被譏為「豬仔總統」、「賄選總統」。

     

      中國從宋元至明清期間,各類龍鳳主題的古錢、花錢,花樣繁多,也多設計精美,然而真正將「龍鳳」圖騰文化在錢幣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集大成者,就屬這枚民國十二年(1923年)造的「龍鳳壹圓銀幣」,是「傳統文化」與「工業技藝」交織下的產物,尤其當時引進的鑄幣機器和鑄幣理念技術都是來自國外的歐美,大多數的中國機鑄錢幣也是由洋人設計,只有這枚「龍鳳壹圓銀幣」與眾不同,它的龍鳳「十二章國徽」圖稿是由名人魯迅(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與許壽裳、錢稻孫等三位共同設計,從設計到鑄造都是國人自己完成,也是第一枚中華民國的國徽銀幣,因此近年備受錢幣藏家的追捧。只是魯迅先生雖然參與了「龍鳳壹圓銀幣」的設計,但是當初設計的初衷是「十二章國徽」,而不是貨幣,所以魯迅雖然因為這枚「龍鳳壹圓銀幣」的設計而再度揚名,卻是他始料未及的,純屬「無心插柳」。 

         

     「龍鳳銀幣」的四種類別

      目前所見以「十二章國徽」為幣面,有龍鳳圖騰的「龍鳳銀幣」有下列四類,都是天津造幣廠鑄造的,通常屬於紀念金幣的發行數量最少,約在一百枚以內。紀念銀幣的發行數量大概在1000~3000枚之間。如果是金銀樣幣,數量更少,頂多十數枚。如果是正式的流通幣,則有十萬以上的數量。

                                                                                      1、民國12年(1923年),鑄造的「龍鳳壹圓銀幣」,「壹圓」二字有大、小字兩種;同年還鑄造了「壹圓」金幣,也分大、小字兩種。

     

     

      2、民國15年(1926年),直隸省(民國17年6月20日改為河北省)長褚玉璞鑄造銀輔幣「壹角」和「貳角」兩種。

     

     

      3、民國15年(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試鑄金幣「拾圓」和「貳拾圓」兩種。

     

       (1)、民國15年山東省造拾圓金幣

      正面為:中華民國十五年、嘉禾拾圓、山東省金幣;背面正中為龍鳳「十二章國徽」圖。

     

       (2)、山東省造民國15年貳拾圓

      正面為:中華民國十五年、嘉禾貳拾圓、山東省金幣;背面正中為龍鳳「十二章國徽」圖。

     

     

      4、民國16年(1927年),奉系張作霖鑄紀念銀幣「壹圓」一種。

       (1)、民國16年(1927年)張作霖像紀念銀幣

      正面為張作霖戎裝像,上刻「中華民國十六年」;背面正中為龍鳳「十二章國徽」圖,表明其已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行使統治權,珠圈外上鈐「紀念幣」,下為英文「ONE DOLLAR」(壹圓),左右分鈐花飾間隔。

     

       (2)、民國16年(1927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幣

      正面為張作霖戎裝像,上刻「陸海軍大元帥」;背面正中為龍鳳「十二章國徽」圖,表明其已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行使統治權,珠圈外上鈐「紀念幣」,下為英文「ONE DOLLAR」(壹圓),左右分鈐花飾間隔。

     

     

      該幣與「民國16年張作霖像紀念幣」極為相似,背面仍為龍鳳「十二章國徽」圖,但正面「中華民國十六年」處改為「陸海軍大元帥」。

      在日本泰星2022年4月-錢幣專場中,張作霖像民國16年大元帥壹圓紀念幣,NGC-MS62,耿愛德舊藏,以2.76億日元的價格成交。

     

       (3)、民國16年(1927年)張作霖像伍拾圓金幣

     

     

      張作霖主政北洋政府時期,擬實行貨幣金本位制,由天津造幣廠試鑄,但並未發行,以黃金胚餅打製,正面有張作霖戎裝像,背面龍鳳「十二章國徽」圖案,背面下方刻有「伍拾圓」、上方刻有「中華民國十六年」字樣。

      在北京誠軒2022年春拍-機制幣中,民國16年張作霖像伍拾圓,PCGS-SP64,以345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中國金幣的最高價格紀錄。拍品源於鮑德溫-馬德和2008年香港夏拍第1343號,是五十餘年來出現的三枚金幣實物之一。

     


     

    貳、皇帝溥儀畫兩個圈圈選「皇后」

     

      溥儀的婚事,由挑選皇后到舉辦婚禮,都由鍾郡王載濤參與並主辦其事。舉行婚禮時,嚴禁中、外記者入宮拍照。早在一九二一年,溥儀十六歲的時候,溥儀生父及曾任監國、攝政王的醇親王載灃、鍾郡王載濤,以及貝子載澤與內務府大臣世續、「帝師」陳寶琛、朱益藩等,就相聚議論,謂「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宮」。大家同意後,又和溥儀及太妃們奏明,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即開始辦理選後事宜。挑選的條件,必須是蒙古王公或滿蒙舊臣家的女兒。

      自從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載濤家簡直是門庭若市,前來送「名門閨秀」相片的人往來不絕,並且還再三拜托載濤,務必「玉成」其事。載濤書桌上堆集的照片,幾乎可以裝訂成冊了。消息傳到了天津、瀋陽,連徐世昌和張作霖也派人來提親,只因當時有「滿漢不能通婚」的限制,況且溥儀又是皇帝,所以都婉言謝絕了。載濤幾次把這些照片送進宮去,供溥儀與太妃們挑選,均不如意,以致拖的時間很長。

      後來經過幾番淘汰,只剩下了四家,即陽倉紮布(蒙古王公)、衡永(滿族,曾任都統)、榮源(後任內務府大臣)和端恭(滿族,額爾德特氏)。又經過仔細挑選,最後只剩下榮源的女兒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和端恭的女兒文繡(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端恭的女兒文繡是由多羅貝勒載洵和他夫人推薦,並得到了敬懿皇太妃(同治皇帝的瑜妃)的大力支持;榮源之女婉容是由鍾郡王載濤推薦,並得了端康太妃(光緒皇帝的謹妃)的支持。

      雙方各不相讓,於是形成僵局。載洵與載濤之間、敬懿與端康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實在無法再拖下去了,就由五皇叔(醇賢親王奕譞排行第五的庶長子)醇親王載灃拿著文繡、婉容的照片,到宮裡請溥儀作最後的「聖裁」。

      溥儀這次要迎娶的皇后,已經讓宮中皇室争來争去,各不相讓,傳說為了讓婉容能被挑選當上皇后,婉容的父親榮源花了20萬兩黃金,為女兒買下了皇后這頂鳳冠,成為清朝歷史上第25位皇后,也是末代皇后。只是正式的記載是:清朝入關後的第10位皇帝溥儀,在看過婉容和文繡的照片後,「聖裁」選了婉容作皇后,至於落選的文繡,王公、師傅們又經過商議,勸溥儀納她為妃。溥儀本是不願納妃的,但是礙於敬懿與載洵的面子,也就只好同意,納文繡爲淑妃。

      關於這段「選后」歷程,還有段傳說:

      1921年,末代皇帝溥儀年滿16歲,按照長大成婚的傳統,他在皇太妃等人協助下,按宮中舊例舉行選後選妃活動。那時,大清國雖已終結整整10年,溥儀早已是前清遜帝,但由於民國政府與清皇室簽的《清室優待條件》,紫禁城後宮仍屬愛新覺羅皇室所掌握,小朝廷依然按照舊有軌跡運作。

      當時,年輕的溥儀並不知道自己應挑選什麼樣的女人做皇后,在他眼中,端康太妃(光緒皇帝的謹妃)、敬懿皇太妃(同治皇帝的瑜妃)等人提供的四張備選姑娘的照片,都是一個模樣,他便在一張似乎順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鉛筆畫了一個圈。溥儀這第一個圈,本是畫給滿洲舊貴族額爾德特氏的女兒文繡,應是文繡封為皇后,婉容封為貴妃。但是以端康太妃為首的四大太妃們皆認為文繡家境貧寒衰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溥儀只好將這個圈改畫在婉容的照片上,理由是婉容的家境比較富有,其娘家出身皇室,血統純正,而且相貌和氣質也比文繡好,在貴族圈中是名聞遐邇的美人。文繡相貌平平,既被皇帝圈中了,也不能再嫁別人,於是成為妃子。

      溥儀畫出的這兩個圈圈,將婉容和文繡的身分作了重大的改變:

    皇后婉容

     

      從此,婉容成為末代皇后,起初夫妻關係尚好,溥儀在婉容與文繡中明顯偏向婉容。至文繡在天津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婉容甚至不願去東北,被日本關東軍強行帶去。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承認:婉容從天津轉往大連途中(約在1932年1月間),被親哥哥送上了同行日本軍官的床榻,失貞後婉容走上放蕩,1937年精神出現問題,1946年6月20日,婉容因毒癮死於吉林省延吉監獄,年方40歲。

     

    淑妃文繡

     

      而屈居為淑妃的文繡,1931年8月25日22歲時,從溥儀在天津的住所「靜園」出走,通過律師,文繡以「溥儀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為由,向溥儀要求離婚。1931年9月13日,雙方和議:淑妃文繡和清遜帝溥儀完全斷絕關係,溥儀必須支付五萬五千銀元作為贍養費,而文繡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溥儀並在京、津、滬報紙上發布廣告刊登「上諭」:「淑妃擅離行轅,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對日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38歲的文繡與40多歲的國軍軍官劉振東結婚,1953年9月17日晚10時,文繡因心梗死於家中,年僅44歲。守在身旁的劉振東以一具薄棺將之埋葬在安定門外的義地,文繡24歲時曾在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學隱名教授過國文與國畫課程,所以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擔任過教職的皇妃。

    婉容和文繡在大婚時合影

     

      婉容和文繡兩個人的命運和人生軌跡,真是因為「兩個圈圈」而有了天壤之別。

     

      作為婉容和文繡夫婿的溥儀,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滿洲地區成立滿洲國;3月9日,溥儀在長春市吉長道尹公署道台衙門大堂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1日,溥儀正式登基為皇帝,年號「康德」,又被稱為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8月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滿洲國滅亡。此後,溥儀作為戰犯一直被關押,至1959年12月4日,溥儀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劉少奇特赦,之後擔任過植物護理員、售票員和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反帝醫院(今北京協和醫院)病逝,得年62歲。

     

    滿洲國皇帝溥儀

     

      溥儀一心想恢復祖業,一生經歷過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他的「親政皇帝夢」:

      1、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大清帝國攝政隆裕皇太后代替溥儀下達《宣統帝退位詔書》,溥儀正式退位。

      2、1917年7月1日,北洋政府陸軍定武上將軍、安徽省督軍張勳協同陳寶琛、王士珍、陳光遠、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和勞乃宣等人發動政變,宣佈大清帝國復辟。其實這是國務總理段祺瑞、副總統馮國璋假裝同意張勳提出「擁戴溥儀復辟」的條件,利用張勳推翻大總統黎元洪之後,再解決張勳的復辟行動。在共和派系的撻伐與各界壓力和不滿之下,段祺瑞在馬廠誓師,以「討逆軍」為名,征討張勳,張勳敗戰流亡天津,復辟宣告失敗。1917年7月12日,溥儀第二次宣佈退位,結束政權,史稱「張勳復辟」、「辮軍復辟」、「丁巳復辟」。

      3、1945年8月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滿洲國亡。


     

    叁、皇帝溥儀與皇后婉容大婚

     

      民國11年(1922年)12月1日,17歲的遜帝溥儀與同為17歲的婉容結婚,按照清朝皇帝結婚之禮儀稱爲「大婚」,這時雖然已是民國11年,距離大清皇朝退位也已經過了11年了。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清帝國各行省各自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管轄和控制,但清政府依然管轄和控制北京市附近的省份,並派遣袁世凱率領北洋陸軍攻打革命黨。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1月3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權限》,並增選黎元洪為中華民國臨時副總統。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提出《清室優待條件》。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允諾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並促成宣統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且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是為南北議和。袁世凱便一面好言利誘,一面利用《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威逼太后下詔,命令溥儀退位。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提出的《清室優待條件》,以大清帝國攝政皇太后的名義與權力代替溥儀下達《宣統帝退位詔書》,溥儀正式退位,結束清朝入主中原以來長達268年的統治。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凱通電共和,孫文提出辭職咨文。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於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職。2月20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黎元洪臨時副總統。4月1日,孫文在南京向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1913年10月6日,第一屆國會選舉袁世凱為首任正式中華民國大總統,10月7日選舉黎元洪為首任正式中華民國副總統。

      《清室優待條件》如下:

      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清帝每年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3、清帝暫居宮禁,之後遷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妥慎保護。

      5、德宗陵寢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皆由中華民國支出。

      6、以前宮內所有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7、清帝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8、原有之禁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宣布退位後的溥儀仍然保持着「皇帝」的尊稱,也繼續住在紫禁城,所以溥儀與婉容的婚禮對内、對外仍然稱爲「大婚」。爲了操辦溥儀大婚,當時的小朝廷成立了專門的「大婚禮籌備處」,他們查閱《大清會典》和清朝歷代皇帝大婚的檔案,最後決定按照同治帝婚禮的規模來辦,因爲那次大婚相對花錢少些。雖然小朝廷已不能太過鋪張,但最終算下來,還是花費了40多萬銀元,這是小朝廷用40箱金銀器皿,加上關稅款內撥出10萬元和民國政府撥20萬元才湊齊的。當時,兩元錢能買一袋麵粉,這次婚禮的開銷,竟然可以買20萬袋的白麵,只是這還算是節約的,畢竟光緒皇帝大婚時,可花費了550萬兩銀子!

     

    皇帝溥儀與皇后婉容大婚時合影

     

      溥儀大婚迎娶婉容皇后的禮節儀式,全都按照清朝的舊例來辦,分爲納彩禮、大徵禮、冊立禮、大婚禮四個步驟。具有訂婚意義的納彩禮,是在1922年10月21日,這天溥儀派正副使臣帶着近千人的儀仗隊伍和100多個擡轎的禮品,到北京地安門外帽兒胡同婉容的家,向其父榮源送上彩禮。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先後舉行了大徵禮和冊立禮,大徵禮是告訴女方家裏確切的成婚日期;冊立禮則是正式給予皇后名分。

     

      大婚禮從1922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時長五天。

     

      1922年11月29日,未滿13歲的「淑妃」文繡嫁妝進宮。

     

      1922年11月30日夜間,滿蒙王公和遺老、舊臣們就已齊集在宮內等候典禮。

      1922年12月1日(陰曆十月十三日)零時,溥儀穿著袍褂來到乾清宮,派載振,昭煦為正、副使,並派御前侍衛衡永等8人隨行前去迎娶。

     

    一日零時,溥儀乾清宮,派載振、昭煦為正、副使,並派卸前侍衛衡永等八人隨行。同時命那彥圖(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蒙古郡王)、載澤和溥信四個御前大臣,在前清宮照料一切。

     

      一時,溥儀派人把一柄如意放到鳳輿裡面,然後由正使載振押著出發。這頂鳳輿,比普通轎子大得多,三天前就擺在乾清宮的丹墀之上了,鑾儀衛(掌管宮中鹵簿儀仗事務)的人員,抬著它演練,需16個人抬,轎頂正中有一隻很大的金鳳凰,鳳背上有一個小金頂,周圍有9只小金鸞,嘴裡都銜著長長的黃絲穗子。轎圍是鵝黃色緞子底,上邊繡著藍色鳳凰,抱著紅色雙喜字,繡工極為精細。據說是光緒結婚時在杭州定製的,這次又重新進行了釉飾。

     

      迎娶用的是全副鹵簿儀仗,除了傘、棍、旗、牌、金瓜、鉞、斧、節、扇,比以前更多以外,還增添了牛角和大鼓各一百餘對。迎娶儀仗隊出神武門,以大鼓100對及牛角號齊鳴,儀仗隊前面的軍樂隊增加到五起,軍警憲機關派來的騎、步兵增加到2000多人壯威保護。迎親街道實行戒嚴,馬路兩旁,人山人海,萬頭攢動。北洋政府要員與外國人來參觀者,每人發給一枚鋼質徽章,才准通行。

     

      鳳輿發走之後,增崇(前內務大臣)之妻等帶領福晉、命婦二人來到坤寧宮鋪設「龍鳳喜床」。床上的被褥也是在杭州定做的,上繡「龍鳳呈祥」圖案,繡工之精致華美實為罕見。鋪設完畢,正中又放上「寶瓶」,瓶內裝著珍珠、寶石、金銀錢與五穀之類;四角各放一柄金如意。接著,她們又連夜趕到皇后家里,給婉容梳好雙髻,戴上雙喜如意,穿上「龍鳳同合袍」,頭上蓋上繡有龍鳳的蓋頭,手裡拿著一個蘋果。這時就只等鳳輿到來了。

     

      三時左右,皇后婉容登輿,由8名御前侍衛執藏香在前引導,原班儀仗隊護送,經東華門,把皇后迎入乾清宮。奉迎皇后入宮,按禮要經過中華門(原大清門,民國以後改名),再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進宮,但是因為紫禁城内乾清門以南的地方歸北洋政府,所以婉容只能從東華門入宮,畢竟溥儀已是退位的皇帝,只獲准繼續住在後宮,也就不能再那麽講究了。

     

     

     大婚坤寧宮牆上的龍鳳呈祥磚

      這時,溥儀穿著袍褂在乾清宮西暖閣等候。鳳輿來到乾清宮簷下,先越過一個預先設下的大火盆,到達坤寧宮又越過一副馬鞍。通過這些「障礙」之後,到了宮內。按規矩在皇后下轎以前,溥儀還要向她連射三箭,但他又臨時傳諭說不射了,這大概是因為溥儀從未射過箭,他又是近視眼,不願意搞這一套了吧。

       皇后下了輿,有人從她手中接過蘋果,遞給她一個寶瓶,溥儀這才揭下她的蓋頭,一同走上喜床,吃「子孫餑餑」。窗外同時還有一個官員用滿語高聲唸誦祝辭,宮內另擺下一桌「合巹宴」,有豬羊叉、金銀酒、金銀膳等,溥儀夫婦只坐一坐就離開了。隨後新皇后要向東南方坐帳,與溥儀一同吃「長壽麵」,婚禮第一天的禮儀至此結束。

       1922年12月2日,早晨,增崇之妻和福晉、命婦等先向溥儀、婉容呈進茶果。接著換朝服,由皇后行「捧柴禮」,就是捧起一束外包黃綾的一尺餘長的小木棍,交給薩滿太太收藏在宮內。然後,他們夫婦向「天地桌」、「喜神桌」和灶君行禮。禮畢分左右坐在炕上,在福晉、命婦們的伺候下,共吃「團圓膳」。之後遜帝溥儀與婉容皇后在景山壽皇殿向列祖列宗行禮,到此,大婚第二天的儀禮也算完成了。

       1922年12月3日,舉行「受賀禮」,為新婚帝后在乾清宮受賀之日。按原先的計劃,一切儀式都按照元旦大典那樣辦,但由於各國駐京使節早就提出要參觀婚禮,當時為了維護清室的體制與尊嚴,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之後,各國駐京使節又通過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再三請求要到宮中向溥儀祝賀。為此,「大婚禮籌備處」成立了一個招待處,由莊士敦、梁敦彥任總招待,以下還有彬熙等十幾名招待,同時在景運門外臨時搭了兩座大蓆棚,向北京飯店定購了豐盛的冷食、糕點和法國香檳酒。另外,還準備了一百餘台二人肩輿,供他們來往乘坐。乾清宮外,仍照元旦那樣,陳列著靜鞭和各種樂器,並且搭了一個大牌坊,上面掛著各色彩綢。

      上午十時,大批駐華使節來到東暖閣,向穿龍袍褂、戴珠冠的溥儀和穿旗袍、梳兩把頭的婉容行鞠躬禮,溥儀夫婦只是微微點頭,表示答禮。溥儀這時雖還保持著皇帝尊號,但畢竟已經退位,不宜再像過去那樣,高踞於寶座之上接受祝賀,所以就改在東暖閣了。

      接見了外國使節,溥儀又坐上寶座,接見黎元洪大總統的致賀專使黃開文,禮儀同元旦時大致相同。黃開文退出,又接見北洋政府文武大員和各省軍閥的代表。顏惠慶、孫寶琦、吳毓麟、王懷慶、聶憲藩、李準、王廷楨、哈漢章和袁金鎧等共四十多人。另外,還有張作霖的代表,張景惠以及曹錕、吳佩孚等人的代表。禮畢,並請他們吃飯、看戲。接著又鳴鞭、奏樂,滿蒙王公、舊臣遺老仍像元旦時一樣,向溥儀行三跪九叩禮,不過人數比元旦時多得多,有許多還是特地從各省趕來的。

      受賀典禮結束後,國內來賓一律在養心殿賜宴,在漱芳齋聽戲,宮中演戲三天。外國使臣及夫人則在乾清宮設酒會招待,會上由葡萄牙公使代表各使臣以個人身份致祝詞,溥儀用英文致謝詞,然後各公使向溥儀與婉容行三鞠躬禮,溥儀答禮,並與各公使及夫人一一握手。這次有14國駐京公使團等外國賓客共149人,國內賓客許多是特地從各省趕來的,其人數之多,場面之盛,是辛亥革命以後紫禁城內從未有過的盛況。

       在保存下來的溥儀檔案裏,有兩本大婚典禮時的禮品賬簿,封面上寫着《大婚典禮進奉銜名物品冊》,裏面一一開列了送禮的人名、物品種類和數量等等。清單裡,不僅有清朝的遺老舊臣,還有民國政府的要員、軍閥政客,外國使節也名列其中。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專門派特使帶着2萬銀元前去祝賀。像曹锟、吳佩孚、馮玉祥、徐世昌、張作霖等民國軍政要人,以及康有爲等社會名流,也都送了如意、家具等貴重禮品。

      《大婚典禮進奉銜名物品冊》:

      第一號,頭品頂戴前海軍都統海軍部參事馮恕跪進:三鑲白玉如意一柄、日本純銀花瓶一對、福壽三多掛燈一對、德國銀料坐燈一對。

      第二號,徐世昌恭進:如意一柄、黃絨雲龍地毯一件、瓷器二十八件、庫金緞墊桌椅十件。

      第七十七號,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呈進:三鑲玉如意一柄、白緞湘繡翎毛花卉屏成堂、琺瑯周亞樽成對、上用甲種詞源成部、元清時花緯成緞馬褂料成件、古銅時花緯成緞袍料成件、珠紅五閃時花緯成緞袍料成件、品藍五彩時花緯成緞衣料成件。

      第一百五十三號,頭品頂戴前弼德院副院長康有為進:銀幣一千圓、法國拿破崙帝與奧公主大婚畫碟一件(成婚禮圖)、法國拿破崙帝與奧公主大婚畫碟一件(封後禮圖)、意國佛羅練士玉摩色人物小屏一件。

      第一百六十號,大總統黎元洪贈:龍鳳金鑲玉雙如意成架、龍鳳琺瑯質圓盒成對、龍鳳琺瑯銀質圓花瓶成對、龍鳳玻璃彩花燭台成對、織金各色彩花閃緞八端、紅緞錦繡彩花喜帳成軸、紅緞錦繡花喜聯成對、紅緞錦繡富貴幔成懸。

      第二百十五號,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作霖進:銀幣一萬圓。

      第二百十九號,大總統黎元洪致贈賀禮銀幣二萬圓。

      《大婚典禮由裡邊進貢銜名物品冊》:

      醇親王送:銀蓋罐一件、緞衣料二件、緞馬褂一件、緞緊身料一件。

      前內閣閣丞胡嗣瑗等跪進:如意一柄、電燈一對、衣料四件、馬褂料四件。

       這次大婚由於處處這樣鋪張浪費,原來準備的四十萬元還是不夠,聽說又抵押了一部分金銀器皿,才補上不足之數。大婚以後,溥儀對辦理這場婚事的有關人員,還進行了一次「論功行賞」。只是由於清王朝已經退位,不能再大肆封王賜爵了,除榮源由於女兒做了皇后,被封為承恩公外,其他人等,只能在服飾方面以示恩榮。溥傑、溥侊、毓崇賞穿輔國公補服,陳寶琛賞加太師銜,朱益藩賞加太傅銜,莊士敦賞穿帶素貂褂等等。這個辦法,真是既省錢又省事,只須溥儀下一道「諭」,再在《宮門鈔》上登一下,受賞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綜觀清朝長達268年的歲月裡,剔除溥儀大婚時已遜位,也僅有四位皇帝在位時舉行過大婚,即順治帝(1638-1661年)、康熙帝(1654-1722年)與清末的同治帝(1856-1875年)、光緒帝(1871-1908年),他們都和溥儀一樣是幼主繼位,之後由母后(孝莊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掌握實權,直到大婚才冊后立妃,掌握實權。如:順治帝於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行親政典禮,同年八月舉行大婚,時年14歲。康熙帝則是在11歲大婚,到13歲時才親政。同治帝是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大婚,來年正月親政,時年17歲。光緒帝則是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行親政典禮,同年閏四月舉行大婚,時年16歲。因此「大婚」對幼帝而言,極其重要。這場婚禮過後,溥儀以一種新的身分面對外界,溥儀本人多年後回憶當時結婚的心境表示:「我從第一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一個問題:『我有了一后一妃,成了家了,這和以前的區別何在呢?如果不是鬧革命,是我『親政』的時候開始了!』」與前面四位皇帝相比,17歲結婚的溥儀,徒享皇室「大婚」之名,卻無「親政」之實。

     

      大婚期間,宮裡連續唱了三天戲,光是這項花銷就用了3萬多銀元。如一齣《珠簾寨》就是一千元,《霸王別姬》是兩千多元。京、滬所有著名的演員,如陳德霖、田桂鳳、王瑤卿、王鳳卿、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侯俊山、尚小雲、俞振庭、龔雲甫、裘桂仙、錢金福、王長林,以及青年演員馬連良、李萬春、蓋同香、侯喜瑞等都來了。這場戲由掌管宮內戲劇、音樂事務的「升平署」總管太監武長壽與名演員肖長華主辦,劇目安排得很好,演得也非常精彩。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梅蘭芳、楊小樓演的《霸王別姬》,由於這場戲當時還沒公開演過,也許演得很少,大家都很想看;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在這樣大喜的日子,演這出戲是不適宜的。肖長華通過武進壽曾把這個意思向溥儀說了,溥儀認為沒有關係,還是決定演了。當戲演到動情的地方時,太妃和王公的女眷們都流下淚來。散戲之後,一些王公舊臣卻帶著一種悲淒的心情離去,認為這是「不祥之兆」。

       自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各自為戰。民國13年(1924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率胡景翼和孫岳突然倒戈回京,軟禁了賄選總統曹錕,導致了吳佩孚的垮臺。11月5日,馮玉祥命其部下鹿鍾麟與李石曾和張璧奉「攝行大總統黃郛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率領軍隊佔領紫禁城,命令溥儀簽署並聲明「取消帝號並離開紫禁皇城」,如拒絕,就要用多門火炮擊毀皇宮,逼迫溥儀離宮,並藉以獲得大量宮中財物,歷史上稱這為「甲子兵變」或「北京政變」或「首都革命」。

       《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如下:

      一、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利。

      二、自本條件修正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

      三、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

      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衞兵妥為保護。

      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溥儀別無選擇,只能無奈答應,馮玉祥限其二天內收拾個人物品,帶著遜清皇室離開。在國民軍的監視下,溥儀帶著皇后婉容、淑妃文繡及宮中諸太妃離開紫禁城,住進父親載灃的醇親王府。此時有人重提說:這都是大婚時演《霸王别姬》惹的禍!但是,被趕出皇宮的溥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說:「其實我本不願長居深宮,此次出來,正合我意。」記者又問:「滿朝大臣對此事有何看法?」溥儀說:「那幫無賴,我與他們素少來往。」停了片刻,又說:「其實呢,唉!我都給悶死了!」當時一般社會大眾都認為:「溥儀確實有出宮的的念頭,但這樣灰頭土臉的被人趕出來,確實是有點尷尬。」也有很多民眾認為:「這明顯是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也有不少人覺得溥儀回答大臣的看法很妙,尤其是那句「那幫無賴,我與他們素少來往。」真是太經典了,顯然君臣關係不是很好!

    溥儀夫婦與外籍教師莊士敦(右後)合影

     

      在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後,北洋政府隨即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分組查封宮殿,最後在養心殿發現一封打算於1924年春夏時密謀復辟的文件,裡面有康有為(1858-1927年)請溥儀外籍教師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年,1918年徐世昌要出任民國大總統,就不能繼續給遜帝溥儀教課,群臣接受李鴻章的兒子李經邁的提議,給溥儀找了一個具有歐洲憲政知識的老師。1919年2月,在中華民國內務部的見證下,遜清皇室與莊士敦簽訂了聘用合同,由莊士敦負責教授溥儀英語、英文、數學、歷史、博物、地理諸科。)代奏遊說的信函,還有內務府大臣金梁(1878-1962年)詳列如何密圖恢復等奏摺。委員會立即決定將這些文件發表公諸於世,甚至具函控吿溥儀蓄謀背叛民國政府,不過因臨時執政段祺瑞(1865-1936年)已發佈大赦令,最後此案以不起訴處分了結。

     

    溥儀和婉容在張園

     

      1925年2月24日,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和日本人的協助下,裝扮成商人,經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至使館前方的火車站,乘車逃往天津市的租界區,下榻舊臣湖北提督張彪位於天津日租界宮島街一幢三層樓的私人花園白色小洋房~「張園」,並住在54天前孫中山夫婦所住「平遠樓」的臥室。張彪派家人以君臣之禮接駕,並在「平遠樓」上加蓋了一層,還在園內右側修建了木屋四間,作為內閣閣丞、軍機章京、南書房行走的所在。「平遠樓」第四層建好後,分別作為溥儀的餐廳、琴房和彈子房。同年,溥儀在張園門外掛出「清宮駐津辦事處」的匾額。張彪去世後,溥儀遷出「張園」,移住「靜園」。

     

      「靜園」原名「乾園」,是安福系軍閥、民國時期參議院議員、駐日公使陸宗輿的住宅。1929年,溥儀遷居此處並改名為「靜園」,意為「靜觀待變、靜待時機」。

     

    溥儀和婉容在靜園

     

    現在的天津靜園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歷史風貌建築~攝於2023.9.14

      

    天津時期摩登的溥儀和婉容

     

    現在的天津靜園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歷史風貌建築~攝於2023.9.14

      1931年11月8日,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製造了「天津事變」,將溥儀從「靜園」秘密帶至撫順市。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決定迎接溥儀成為滿洲國執政。1932年2月18日,發布《滿洲國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1932年3月9日,溥儀在長春市吉長道尹公署道台衙門大堂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

     

    現在的天津靜園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歷史風貌建築~攝於2023.9.14 

     

    肆、龍鳳「十二章國徽」的誕生

     

      民國11年(1923年)6月11日,黎元洪復任大總統,輿論反對銀幣使用民國三年就開始採用的袁大頭圖案,北洋政府決定從民國12年(1923年)起改用「十二章國徽圖」製版,鑄造國幣。

    「十二章國徽圖」三位設計者之一~魯迅(周樹人)畫像

      「十二章國徽圖」,是民國元年(1912年)8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指定三位教育部薦任科長:周樹人(魯迅)、許壽裳、錢稻孫所研擬出的國徽圖案。1912年5月,魯迅隨政府教育部遷北京,8月即接受負責設計國徽的任務。這項工作,指定由周樹人、許壽裳、錢稻孫三人完成,其中,許壽裳長於政治與哲學研究;魯迅對歷史、文學極有造詣;而錢稻孫是專業畫家;三人配合,甚為得體。他們於8月中旬接受任務,經過幾天研究準備,下旬便開始設計工作。由於所限時間甚緊,而且中國在此之前並無國徽可資借鑑,更增加了開創性的困難。

     

      1912年8月23日,錢稻孫亦與魯迅一同到「琉璃廠」購紙,24日至27日,他們幾番往來於彼此的寓所,商談具體的設計製圖工作,8月28日完成。(《魯迅日記》「與錢稻孫、許壽裳同擬國徽告成,以交范源濂總長,一為十二章,一為旗鑒,並簡章二,共四圖」。目前檔案館留存下來的僅有「十二章」一圖,其餘三圖均未發現。這些圖形,當為錢稻孫墨跡,但說明文字卻是出自魯迅手筆。

      十二章是古代禮服的常見章紋,據《尚書·虞書·益稷》記載,十二章始於有虞氏之時,它將傳說中舜帝時代的圖形加以引用和發展,最終形成十二種特殊的章紋,書中記載:「帝(虞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ㄧˊ,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廟常用的祭器)、藻、火、粉米、黼(ㄈㄨˇ,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半黑半白,如斧之形。)、黻(ㄈㄨˊ,古代禮服上黑與青相間的花紋,也指象縫處縱橫交錯之形),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是故又稱「虞氏十二章」。

     

      宋朝蔡沈在《注尚書》中,對十二章紋作了詳細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五色之蟲、雉雞),雉(山雞),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種長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漢以後日月都作圓形,日中飾以金烏,月中飾以蟾蜍或玉兔;星辰為三星或是北斗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飾有虎和蜼。

     

      魯迅他們的意思是以此為法律的象徵,表示明辨是非,公正決斷。他們認為,「十二章作為一個整體,乃「美德之最,莫不賅備」,「擬為中華民國徽識」。

     

     

      1913年(民國二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載有《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採用了十二章,並附有國徽圖。還在附注中說,原圖經國務院提意見,已經照改過。文章未署名,但與《魯迅日記》記載相符,應認定為魯迅等人之作。《魯迅博物館保管目錄》今發現有「袁世凱時期國徽圖案鉛模一件」,是十二章國微圖案,鉛質,明文。

     

      魯迅《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

      謹按西國國徽,由來甚久,其勾萌在個人,而曼衍以賅一國。昔者希臘武人,蒙盾赴戰,自擇所好,作繪於盾,以示區別。降至羅馬,相承不絕。迨十字軍興,聚列國之士而成師,懼其雜糅不可辨析,則各以一隊長官之盾徽為識,由此張大,用於一家,更進而用於一族,更進而用於一國。故權輿之象,率為名氏,表個人也;或為十字,重宗教也。及為國徽,亦依史實,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復作袞冕旗幟之屬,以為藻飾。雖有新造之國,初制徽識,每不能出其環中,蓋文獻限之矣。

      今中華民國,已定嘉禾為國徽,而圖象簡質,宜求輔佐,俾足以方駕他徽,無慮樸素。惟曆史殊特,異乎歐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應遠據前史,更立新圖,鎬有本柢,庶幾有當。考諸載籍,源之古者,莫如龍。然已橫受抵排,不容作繪。更思其次,則有十二章。上見於《書》,其源亦遠。漢唐以來,說經者曰: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宗彞,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今即從其說,相度其宜,會合錯綜,擬為中華民國徽識。

     

      作繪之法,為嘉禾在於中,是為中心。嘉禾之狀,取諸漢「五瑞圖」石刻。幹者,所以擬盾也。幹後為黼,上綴粉米。黼上為日,其下為山。然因山作真形,慮無所置,則結縷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際。黼之左右,為龍與華蟲,各持宗彞。龍復有火麗其身,月屬於角。華蟲則其咮銜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為,皆所以求合度而圖調和。國徽大體,似已略具。復作五穗嘉禾簡徽一枚,於不求繁縟時用之。又曲線式雙穗嘉禾簡徽一枚,於箋紙之屬用之。倘更得深於繪事者,別施釆色,令其象更美且優,則庶幾可以表華國之令德,而弘施於天下已。

     

      簡言之,「十二章國徽」的圖案來源於中國古代天子禮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以及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結合了傳統十二章中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吉祥物,其內含解釋為: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黼取其斷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賅備。從其說,相度其宜,會合錯綜,擬為中華民國徽識,寓意國運長久美好,象徵着穩重、忠孝、潔淨等。「十二章國徽」成為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又稱「嘉禾國徽」,其圖如下:

     

    「十二章國徽」的圖案來源於中國古代天子禮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

    《北洋畫報》刊登國徽圖案

     

    國徽的設計中結合了西方紋章的佈局及傳統的十二章圖案,十二章圖解如下:

     

    中心

      嘉禾:一種雙穗禾,為古代吉祥的象徵。國徽上的設計來源於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

      幹:嘉禾之後的黑色盾形。

      黼[fǔ]:斧形的圖案,象徵決斷。

      粉米:斧形表面點綴有白色的米粒,象徵農業的供養。

      山:斧形下方的曲線,象徵穩重、鎮定。

      日:中心上方紅白相間的圖案。

      黻[fú]:下方黃色絲帶間的紅色亞形圖案,象徵辨別、明察、背惡向善。

    左側

      華蟲:雉雞,象徵有文彩。

      藻:華蟲嘴中銜藻,象徵潔淨。

      星辰:華蟲頭上戴有星辰。

      宗彝:華蟲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右側

      龍:象徵神異、變幻。

      月:龍角背後的圖案。

      火:龍身的火焰,象徵明亮。

      宗彝:龍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民國二年設計誕生的龍鳳「十二章國徽」,即使是民國5年袁世凱稱帝的「中華帝國」時期依然沿用此一龍鳳「十二章國徽」。民國10年(1921年)7月28日,秘魯華僑團體為紀念秘魯共和國獨立一百周年發行銀質紀念章,紀念章正面與秘魯國徽並列的正是中華民國的「十二章國徽」,圖案來自當時北洋政府駐秘魯的使領館。

    1921年紀念秘魯共和國獨立一百周年銀質紀念章上有「十二章國徽」

     

      依據如下民國二年十一月廿七日的「外交部訓令」交字第二十二號:

    「民國國徽前由教育部繪具式樣及圖說,送經國務會議決定交由本部查照辦理。當將原定圖樣暨說明書函寄天津造幣廠代鑄模型,現此項模型業已製齊送交到部。查駐外使領各館門首均應懸掛國徽,以壯觀瞻。仰即按照第一圖放大用銅仿造,懸掛門首。至尺寸大小,應以館屋高低為斷。合將前項圖樣八份暨說明書一冊郵寄,令仰該總領事遵照辦理,此令」,附圖樣八份說明書一冊。

     

     說明了各領事館都收受有龍鳳「十二章國徽」的式樣與圖樣,此外海外使領館發給僑民的國籍證明書,封面也使用龍鳳「十二章國徽」。

    海外使領館發給僑民的國籍證明書封面也使用龍鳳「十二章國徽」

         

         另外,玩藏民國時期各種紙類藏品的老友王學文特別提醒我:在北洋政府時期的司法狀紙民事訴狀上,除了中央上部標明司法部頒行、民事訴狀,並押有藍印日期,下半部的建築物圖案標明是司法部正面圖,而在司法部正面圖四個角的圓框裡,則是四個龍鳳「十二章國徽」。顯然龍鳳「十二章國徽」在北洋政府時期是被廣泛用在各類官方文件之上。


    民國十七年五月十九日,審判費肆元陸角貳分的民事訴狀。


     

    國15年4月2日,青島地方審判處分庭,審判費壹拾五元正的民事訴狀。



      同時依據下列這份中華民國十七年四月七日青島地方檢察廳的「交狀」資料內容可查知,在司法部頒行之「交狀」下緣的司法部正面圖的四角圓框裡,很明顯的是四個龍鳳「十二章國徽」,證明龍鳳「十二章國徽」在北洋政府時期是被廣泛用在各類官方文件之上。

      

      

    交狀」下緣司法部正面圖的四角圓框裡,很明顯的是四個龍鳳「十二章國徽」。

     

     

     「交狀」的背面

     

      此外,依據「交狀」背面詳列出的司法訴訟狀紙的價格表,比對北洋時期平津、青島地區銀元主幣與銀角、銅元等輔幣的使用情況,亦能對當時貨幣使用情況有更入世的了解。

      訴訟狀紙共分十六種,均按銀幣收費:

       (一)、民事訴狀  参角

       (二)、刑事訴狀  貳角

       (三)、民事辯訴狀 叁角

       (四)、刑事辯訴狀 贰角

       (五)、民事上訴狀 叁角

       (六)、刑事上訴状 貳角

       (七)、民事抗告狀 参角

       (八)、刊事抗告狀 贰角

       (九)、民事委任狀 参角

       (十)、刑事委任狀 贰角

       (十一)、限狀   壹角

       (十二)、交狀   壹角

       (十三)、領狀   叁角

       (十四)、保狀   叁角

       (十五)、結狀   叁角

       (十六)、和解狀  参角

      每銀幣壹角按通用大銀幣十分之一計算,如以銅幣或他種貨幣折合,依各地市價定之。

      前項所列狀紙費,得因必要情形呈准增收,但增收數目民事狀紙不得逾原額一倍,刑事及民刑事通用之狀紙不得逾原額五成。

      青島地方檢察廳 公鑒

    中華民國十七年四月七日具狀人王良臣

     

      參酌廈門大學財政金融教研室(編)近代中國金融史參考資料第三輯「國民黨統治時期(上)」(數據轉引自國民政府財政部所編《財政年鑑》1980:22–25)所編「1933年前各地各種貨幣流通表」,則更能理解「交狀」背面所稱:「每銀幣壹角按通用大銀幣十分之一計算,如以銅幣或他種貨幣折合,依各地市價定之。」

     

      青島當時主幣使用袁大頭、孫小頭,銅元主要使用廿文銅幣與少量十文。

      緊鄰的河北省天津市主幣使用袁大頭、孫小頭、龍洋、站洋,銀角使用「龍鳳一角和二角銀幣」,銅元主要使用廿文銅幣與少量十文。

      北平市主幣使用袁大頭、孫小頭、龍洋、站洋,銀角使用「龍鳳一角銀幣」,銅元主要使用廿文銅幣與少量十文。

     

      直到民國17年(1928年)12月29日,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宣布將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之時,龍鳳「十二章國徽」才正式廢止,改採雷同於中國國民黨黨徽的青天白日圓徽作為國徽,影響所及「龍鳳一角、二角銀幣」也自然退市了。   

     

      「十二章國徽」雖然在北伐後被取代,然而其設計文化的深刻內涵,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現上海北京東路280號的前鹽業銀行大樓(1931年建造),與上海江西中路200號的金城銀行(1926年1月底落成,1986年成為中國交通銀行總管理處和上海分行辦公樓),這兩處銀行都裝飾有「十二章國徽圖」。

     

    現上海江西中路200號的金城銀行(1926年1月落成)裝飾有「十二章國徽圖」

     

    北洋政府時期的政府領導人

     

    姓名

    就職時間

    離任時間

    袁世凱

    1912年3月10日

    1916年6月6日

    大總統

    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

    1917年7月1日

    大總統

    馮國璋

    1917年7月6日

    1918年10月10日

    代理總統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

    1922年6月2日

    大總統

    周自齊

    1922年6月2日

    1922年6月11日

    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黎元洪

    1922年6月11日

    1923年6月13日

    大總統

    高凌霨

    1923年6月14日

    1923年10月10日

    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曹錕

    1923年10月10日

    1924年11月2日

    大總統

    黃郛

    1924年11月2日

    1924年11月23日

    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段祺瑞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

    臨時執政

    胡惟德

    1926年4月20日

    1926年5月13日

    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顏惠慶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杜鍚圭

    1926年6月22日

    1926年10月1日

    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顧維鈞

    1926年10月1日

    1927年6月16日

    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張作霖

    1927年6月18日

    1928年6月3日

    陸海軍大元帥

     

    伍、「龍鳳銀幣」的鑄造

     

      一、「龍鳳壹圓銀幣」

        民國2年(1913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載有《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採用了十二章,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了一枚「十二章國徽圖」鉛模,此鉛模由天津造幣廠雕模製作。

     

      孫浩先生在《中國錢幣》2015年第5期《十二章國徽與龍鳳銀幣考略》一文中述及:1994年7月出版的英文《東亞泉志》創刊號,其封面為天津造幣廠意籍雕刻師喬奇(Luigi Giorgi)手簽的龍鳳幣素描圖。這張不太清晰的印刷圖片,依稀可看出「中華民國三年造」七個字。由說明得知,此圖為原稿(以下簡稱「原稿」),是美國東亞錢專家史博錄(BruceW. Smith)在1993年拍賣會上購入的。2008年初,孫浩先生在洛杉磯幣展遇見史博錄先生後詢問此事,他表示此「原稿」已歸北加州藏家,只留存影本。稍後他來信說因之前搬家物品裝箱未能找到,但指出此草圖上有當時幣製局徐恩元的簽署。

     

    天津造幣總廠義大利籍首席雕刻師喬治(Luigi Giorgi)國徽圖案銀元幣模的簽字設計稿。

     

      之後,孫浩先生獲得一張「徐恩元龍鳳圖藏書票」的圖片,經仔細比對後,除無銘文外與「原稿」難分軒輊。按徐恩元(1885年~1926年)於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公債司司長、審計處總辦,袁世凱上台後擔任北京政府財政部籌備處都辦兼借款稽核處總稽核、改良幣制特別委員會專員、幣制局副總裁、審計院副院長、代院長。1916年6月兼中國銀行總裁,任職一年。綜觀徐恩元的早年經歷,他是十二章國徽重要的參與決策人之一,或許對中國幣上的龍圖情有獨鍾,除了用此為個人藏書票的圖案外,藏書章也取蟠龍圖雕刻鋼印製成。藏書票繪製精美細膩,外圈馬齒的粗細交錯設計與原稿及後來發行的袁像幣形式一致,在中國機製幣是首見,當出自喬治手筆。

     

    1916年6月兼中國銀行總裁徐恩元(HSU UN YUEN)的龍鳳圖藏書票

     

      民國3年(1914年)由天津造幣總廠義大利籍首席雕刻師喬治(Luigi Giorgi,也有譯稱「魯喬奇」)專門設計雕刻了國徽圖案的銀元幣模,上圖即為其簽字的設計稿。外圈馬齒的粗細交錯設計與原稿及後來發行的袁像幣形式一致,在中國機製幣是首見,後來或許是因為這一圖徽過於瑣細,繪製和刻製的技術難度較大,它最終沒有被民國3年鑄造的國幣所採用,而採用了袁像設計稿,鑄造了一系列的袁大頭,國徽稿未被起用而被暫時擱置。但是民國3年9月28日孔子誕辰和12月23日冬至,袁世凱均身穿繡有「十二章」圖案的大禮服,頭戴平天冠,主持祀孔、祭天的大典,他死後入殮時所穿的禮服,也是這身有「十二章」圖案的袍服。

    民國3年12月23日袁世凱(左二)身著十二章袞服祭天 

     

    此為「小字版」,「大字版」存世數量遠低於「小字版」。

     

      民國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總統公佈國幣型式的教令,天津造幣廠將“十二章國徽”的龍鳳圖案進一步改進完善後,刻製成「龍鳳壹圓銀幣」樣模,其壹圓銀幣正面中間為「十二章圖案」,上沿刻「中華民國十二年造」;背面背面兩側為嘉禾,中間豎寫「壹圓」字樣,係直接沿用了袁大頭的嘉禾圖背模。天津造幣廠試鑄了數十枚這樣的「龍鳳壹圓銀幣」,用作審核銀幣的樣幣。

     

     

    民國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總統公佈國幣型式的教令

     

      孫浩先生在《中國錢幣》2015年第5期《十二章國徽與龍鳳銀幣考略》一文中引述:

      當教令公告後,幣製局總裁張英華在民國12年(1923年)4月4日以第六十四號咨文行文外交部:「幣模雕刻關係甚巨,自應精益求精以求盡善,除訓令天津造幣廠遵照刊製外,應請貴部轉行駐英美公使,商請各該國政府,轉飭造幣廠代為刊製各一份,以資比較,而便擇用」,附國幣型式二份「請查照轉行見復」。

     

      外交部隨即轉《幣制局刊製國幣新模事》公文至駐英美使館,幾經周折,英國皇家造幣廠在8月17日向駐英使館代辦朱兆莘報價:製作原模、二元模及工作模三組一套(forpreparation of matrices,punches and dies)為50英鎊,包括齒邊模圈1只,另加訂工作模每付30先令;若代造銀幣,離岸價(FOB)每千枚工資4基尼金鎊(Guinea,英國舊金幣,價值1.05英鎊)。朱兆莘將全文英漢譯後8月31日函報外交部,並表示外館經費有限「幣製局如果決定向英廠定鑄請先期將應付鑄價付下」。據檔案日期,此復函外交部是10月15日收到、19日辦、23日發幣製局。

      孫浩先生同時認為龍鳳銀幣模具並未委託上述兩國製作,也可能是找到庫藏的現成的主圖形模具。

     

      由於「龍鳳銀幣」正面中間的「十二章圖案」是袁世凱時期核定的國徽圖稿,袁世凱稱帝時也沿用了此國徽,尤其以龍、鳳為主體,不免有著濃厚封建帝王色彩的非議。

     

      加以「龍鳳壹圓銀幣」背面與先前的袁大頭還是完全一樣,被質疑為「換湯不換藥」,以致輿情議論紛起,天津鑄幣廠只得立刻修改模具,完全依照國徽圖樣,並將背模中的「壹圓」字樣改小,重新推出第二版「龍鳳壹圓銀幣」,故而「龍鳳壹圓銀幣」有「大字版」和「小字版」兩種,重量:26.80克,直徑:39.00毫米。兩個版本正面上的部分文字書寫有區別,最明顯的就是「民」字和「年」字:大字版的「民」字正常;而小字版的則多了一點。大字版「年」字裡的一點為三角短點;小字版「年」字裡的點為一個短橫,比較細長。此外,大字版的「中」字一豎底部尖;小字版的「中」字一豎底部圓。國徽圖案亦有不同:大字版龍角上的月芽圖案很小;小字版的則大一些。由此可見,小字版的鋼模是經過全面修改過的。

     

      「龍鳳壹圓銀幣」由於是試鑄樣幣,品像絕佳,數量稀少,存世量不超過百枚,前三年的流通市價約在人民幣40~60萬元之間,如今的市場估價在人民幣300萬元以上,展望未來依舊會是熱門的搶手貨幣。

     

    中華民國龍鳳十二年「小字版」、「銀幣金打」金幣

    尺寸:直徑3.92cm;重37.1g ;成交價: 800萬元人民幣

     

      新推出的小字版樣幣均以黃金坯餅試打,所以這種錢幣中的銀幣又被稱為「銀幣金打」。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被迫辭去大總統之職,準備竊位的曹錕開始推動選舉大總統職位,為了能夠登上大總統寶座,曹錕指使時任直隸省長的弟弟曹銳,派軍警前往天津造幣廠加緊督促,全廠上下拼命鼓鑄銀元、銅板以充賄選的經費。10月10日曹錕賄選當選大總統前後,天津造幣廠便開始鑄造各種曹錕像的金銀紀念章,「龍鳳壹圓銀幣」的鑄造發行就被擱置,對於當政者而言,市面上的袁像銀元暢行無阻,發行新國幣無迫切性,按以往發行新幣的經驗,不過是市場多種選擇而已。利益掛帥的現實,使北洋政府和天津造幣廠都對發行新幣興趣欠缺。

     

      「龍鳳壹圓銀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枚國徽幣,以龍、鳳為主體,實際上「十二章圖案」中的「華蟲」是五色之蟲、雉雞,卻被民間誤以為鳳,也因龍鳳有著濃厚的封建帝王色彩遭致非議。加上時局動亂,而沒有被採用為國幣,僅以「試鑄幣」的身分留下身影,版別有紀值文字的大字與小字版,近年在「物以稀為貴」永恒不變规律的助勢之下,益顯珍貴。

     

      「龍鳳壹圓銀幣」由天津造幣廠鑄造,其幣鑄造尺寸及含銀量均依照民國3年2月8日《國幣條例》規定的國幣成色:「含銀90%,成色差不能超過0.3%,重庫平七錢二分,所含純銀應重庫平六錢四分八厘。」「龍鳳銀幣」試鑄版出來後,因為時局紛亂,政府雖訂有《國幣條例》,但也難以約束所有軍閥,導致幣制混亂,政府試鑄幣多有流出,此亦無奈之局。


     

      二、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

     

      民國15年(1926年),直隸總督兼都督褚玉璞下令天津造幣廠鑄行新的銀質輔幣,採用「十二章圖」國徽作為圖案,鑄造發行龍鳳壹角與貳角銀幣,當時多流通於北京、天津地區,現存世稀少,彌足珍貴,但卻是所見「龍鳳銀幣」中最多的一種,較為易得,錢幣市場上仍能偶見。

     

      之所以會特別發行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查閱所有相關資料都沒說個理由,但是事有前例。民國5年7月,財政部應造幣總廠所請,先在天津發行含銀成色70% 的中圓、二角、一角三種新的袁像銀輔幣,並力推十進位結算法。雖然北洋政府三令五申努力推廣新的銀輔幣,但十進位改革效果不彰。到1923年十進位幾近崩潰,市場仍按含銀量折算,新輔幣與舊輔幣已無分別,天津造幣廠還被幣製局訓令停產。當時袁像中圓輔幣主要在北方各省流通,各地最樂用的輔幣還是二角及一角,即使在產地南京,通用的仍是廣東、江南、湖北等地鑄造的舊式毫子居多,即使是鄰近天津總廠的北京,輔幣也是以小洋一角最為通行。所以,再新鑄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很容易被已習慣使用二角及一角輔幣的民眾所接受,尤其是北京、天津地區的民眾之前已習慣使用袁像銀輔幣,同時也符合民國12年(1923年)3月20日,黎元洪大總統公佈國幣型式的教令,明令要求天津造幣廠將「十二章國徽」的「龍鳳銀幣」取代「袁大頭」。其實其間最重要的~發行「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可以賺取鑄銀幣時含銀成色降低的差價。

     

      按照民國3年(1914年)2月8日,袁世凱簽署大總統令,正式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以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十一條,其中對國幣的單位、種類、重量、成色所做的明確規定:壹圓重26.6克,成色9銀:1銅。中圓重13.3克,成色7銀:3銅。貳角重5.3克,成色7銀:3銅。壹角重2.6克,成色7銀:3銅。所以,僅僅按照正常程序鑄造,就能比鑄造壹圓銀幣賺2成銀,所以鑄的愈多,賺得愈多,有利可圖,故樂此不疲。

     

      此外,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的個別發行量為352萬枚與412萬枚。另根據1935年(民國24年)出版的《財政年鑑》,天津廠自1916年至1929年止,袁大頭中圓產量約123萬枚;南京廠自1917年至1923年止,袁大頭中圓產量約247萬枚,總計袁大頭中圓產量約371萬枚。因此,「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與「袁大頭中圓」,兩者不僅同樣出自天津造幣廠,所鑄造的數量也差不多,同樣經過流通與時代的汰換之後,即使「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的幣面值只有「袁大頭中圓」的40%與20%,但是因為「龍鳳貳角與壹角銀幣」廣被民眾所喜愛,所以而今的市場流通價「龍鳳貳角銀幣」概與「袁大頭中圓」雷同,「龍鳳壹角銀幣」概為「袁大頭中圓」的一半價,這只是我觀察後的推測,實際還是要經過市場的實證。

     

     

      1、龍鳳貳角銀幣,直徑:23.0毫米,厚度:1.4mm毫米,重量:5.4g克,鑄造量/發行量:352萬枚(約),正面中央珠圈內是嘉禾和「貳角」字樣,上下分別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和「每五枚當一圓」的字樣,左右兩側分別鑄有小圓點;背面鑄有“十二章圖”。

     

    日期

    品類

    評級公司

    評級分數

    卡泉價格

    分數說明-卡泉

    1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二角

    公博

    01

    0.27

    瑕疵,(01) 污染面積大或局部銹蝕

    2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二角

    公博

    XF-45

    0.39

    細節完整,部分高點磨平

    3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二角

    PCGS

    AU-50

    1.5

    細節完整,幣面大部有輕微磨損,高點輕微磨平

    4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二角

    PCGS

    AU-50

    1.7

    細節完整,幣面大部有輕微磨損,高點輕微磨平

      「龍鳳貳角銀幣」雖然曾發行了352萬枚,但是因為它當時的流通價值不如一元的主幣,含銀量也低,在市場快速汰換的情形下,數量稀少,近三年一般品的流通市價約在人民幣1~2萬元之間,按照它的市價反推,存世量約數千枚。

     

      

      2、龍鳳壹角銀幣,直徑:18.2毫米,厚度:1.1mm毫米,重量:2.7克,鑄造量/發行量:412萬枚(約),正面中央珠圈內是嘉禾和「壹角」字樣,上下分別是「中華民國十五年」和「每十枚當一圓」的字樣,左右兩側分別鑄有小圓點;背面鑄有“十二章圖”。

     


    日期

    品類

    評級公司

    評級分數

    卡泉價格

    分數說明-卡泉

    1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一角

    PCGS

    XF-40

    0.5

    細節完整,大部分高點處輕微磨平

    2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一角

    PCGS

    VF-35

    0.34

    細節完整但有磨耗,高點已磨平

    3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一角

    PCGS

    MS-62

    2.8

    無磨耗,較少劃痕,磕碰,壓印可能不完整

    4

    2024年07月22日

    中央局-龍鳳一角

    公博

    XF-45

    0.35

    細節完整,部分高點磨平

     

      「龍鳳壹角銀幣」雖然曾發行了412萬枚,但是因為它當時的流通價值不如一元的主幣,含銀量也低,在市場快速汰換的情形下,數量較少,近三年一般品的流通市價約在人民幣4000~5000元之間,按照它的市價反推,存世量約數萬枚。

    YouTube:

    https://youtu.be/SOe3HM36X5M?si=Gl_pUR98WjTmR4OX

    抖音:

    https://vt.tiktok.com/ZS2S6UCaf/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