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四期生胡璉將軍個人檔案文獻
「黃埔百年」
~廣東朋友家民之前問我「黃埔百年」要不要寫一篇文章,我回答他「沒有特別的研究」。喜好收各類證書、有個微信號「古籍」的家民,第一時間傳給我這篇文章,算是紀念「黃埔百年」的一環。我仔細看了一下,改了幾個錯字,同時感嘆胡璉將軍對個人資料保存的周全,有麥克阿瑟將軍的前瞻遠見,只是如今卻流落他鄉。另外有人看了補了一段戰役,都算是為這「黃埔百年」留個紀念。
各界雜誌2023年第3期何志銘
古籍 2024-06-14
胡璉,原名從祿,又名俊儒,字伯玉,光緒二十九年(1907年)生於陝西渭南市華縣會同坊北會村一個貧寒的農家,12歲進華縣高等小學讀書。1925年小學畢業後,投國民二軍馮子明旅當文書,同年考取了北大,因家貧上不起學,18歲入黃埔軍校四期班,與林彪、劉志丹、謝晉元、張靈甫為同期。他曾與張靈甫一起,被西安高家選婿,因長相不及張而落選。地處陝西華縣的渭南市,自古就出過唐代名將郭子儀,中共軍界、政界人物則有李達、潘自力、高克林、範明、張宗遜等。胡璉在國民黨18軍從少尉排長幹起,歷經北伐、中原會戰、抗日戰爭,因戰功顯赫而躍升至18軍中將軍長,37歲便名列國民黨一流將領之列。
蔣介石說:陝人是龍不是蟲。胡璉有張靈甫之悍,而無其驕,有黃百韜之忠而其謀實過之。胡璉麾下18軍,是國民黨“五大王牌”中的老牌勁旅,成名於軍閥混戰,建功於抗日戰爭,兵敗於淮海戰役。“土木系”陳誠軍事集團別稱中的“土”字即代表著18軍骨幹部隊11師,“木”則代表18軍。其骨幹皆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每戰都能衝鋒在前,不懼生死。在淞滬羅店拉鋸戰中,18軍力敵松井石根第三師團,歷時一月,日軍為爭奪這彈丸之地,戰死三千人,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
1943年長江石牌要塞保衛戰,18軍11師師長胡璉,與父、妻、兒寫下五封訣別信,然後沐浴更衣,祭拜祖先在天之靈。胡璉深知,對日寇作戰除非有必死決心,否則斷無取勝的可能,全師孤軍奮戰六晝夜。陳誠上將曾給胡璉打電話問,守住要塞有無把握?戰事緊急,胡璉只回了一句話:“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戰場到最危急關頭,有三個小時聽不到槍聲,11師全軍將士撲向日軍去拼刺刀,這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遇的最大規模的白刃戰,雙方幾萬人、幾萬把刺刀在鐵血相搏中扭成一團,那是何等激烈的場面!兩軍在此反覆衝殺,日月為之失色,陣地前沿日軍屍體堆積成金字塔形。石牌關戰役是抗日戰爭最重要的一戰,使日軍佔領重慶竄入四川的計劃徹底破產,被國民政府軍事當局認為:石牌要塞是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石牌要塞保衛戰的勝利,使重慶國民政府轉危為安。此役,胡璉11師讓日軍損失慘重,死亡兩萬人,18軍也陣亡15000位官兵,至今長江三峽石牌山上還有當年的“浴血池”。為了這15000名戰友乾乾淨淨地走,生者把長江水挑到山頂這個池子里擦洗乾淨死者遍身的血跡和泥土,為這些忠骨換上雖然破舊,但已洗淨的單薄的軍衣。
1944年11月胡璉18軍與74軍聯手作戰,在湘西雪峰山會戰中給日軍以重大打擊,55天激戰,擊斃日軍12400多人,擊傷23300人。日軍驚呼他們的死敵就是這些黃埔軍人。
1948年12月15日,淮海戰役最後的時刻,黃維、胡璉、吳紹周分坐三輛坦克逃跑。黃維擔心三輛坦克在一起目標太大,指令駕駛員拐入小路,結果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處,因坦克有了故障,黃維被擒。吳紹周後來也做了解放軍的俘虜。胡璉乘坦克時,雖被手榴彈炸傷,但他坐的坦克開足馬力一直沿著大路行駛,迎面遇到了潮水般的解放軍,還以為是繳獲的戰車,就這樣,胡璉從淮海戰場百萬軍中衝出重圍,隻身逃脫,竟成奇跡。後來在醫院從後背取出了大小彈片32粒,有幾粒與心、肺僅一紙之隔。據說多年後胡璉死時,捧著32粒彈片嘆道:“土木不及一粟”。“粟”就是指華野首長粟裕。
胡璉平日生活簡樸,1943年當上了師長,早餐還窮得吃不起雞蛋,讓家人給他匯錢。金門古寧頭之戰,據說戰事鄰近結束,12兵團18軍全體將士對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勝利,激動得熱淚流淌。當記者採訪他時,胡璉則說“我輩丟了大陸,不好意思談這一點勝利”。台灣報紙說,他的腦袋還沒有發燒。
金門八年,胡璉不辭辛苦與戰士一起抬石頭築路,深挖洞、廣積糧、多貯彈,每日開山鑿洞,構築成了完整的環島防禦坑道體系。
主政金門時,他讓島上人種高粱,士兵用大米換高粱,改變了金門島上的生態。他主張軍車可以拉老人、小孩,以解貧民路途之苦。島上新人結婚時,他讓出自己的座車當禮車,開寶島新例。他對士兵說“我們現在是軍人,以前是老百姓,退伍之後還是老百姓。我們為什麼不愛民呢?”對此,蔣介石感嘆說“無胡璉則無金門,無金門則無台灣”。這應算是對胡璉最高的評價了。
胡璉不但是一員猛將福將,而且命大命硬。萬炮轟金門時,三位國軍中將當場被炸死。胡璉聽見炮彈就鑽入防空洞,毫髮未損。1972年12月,胡璉被授以陸軍一級上將軍銜。從長江三峽石牌關大戰到金門島古寧頭之役,作為軍人的胡璉兩次參與戰事,雖然對手不同,卻改寫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晚年的胡璉心態恬淡,這個操著陝西話的人,以他68歲的高齡,進入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習。他選讀宋史和現代史,每周上課兩次,從沒有缺過課,後來著有《古寧頭作戰經過》、《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越南見聞》等書。
1977年6月22日,70歲的胡璉因心臟病在台北去世,海葬金門。這位來自八百里秦川(又稱陝西關中平原)秦人的後代,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那一天,金門民軍沿途擺設香案路祭,胡璉長眠於金門。如今,從藍天碧水下彷彿傳來了他在抗日戰爭烽火連天的年月裡寫下的一首詩:“河山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國危愈覺江山美,世亂從知骨肉親。”
來源:各界雜誌2023年第3期
https://mp.weixin.qq.com/s/PzDVPTGRmnxU6VEDIjfyGA
有人看了特地補遺提供如下一段:
這裡缺了胡將軍另一場重大勝利,就是一九四七年的山東南麻之役,詳情可參看十多年前傳記文傳的《戰南麻》一文。維基百科則有下列說法:南麻戰役是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華野)為消滅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十一師而在沂蒙山區北端的南麻發生的一次激烈戰鬥。
此次戰鬥歷時一個星期,雙方為圍殲和反圍殲,相機投入總共70萬人部隊(中共投入人數五倍於國軍)。胡璉率整編第十一師7個團攻佔魯中南麻後,中共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圍攻六晝夜,胡璉堅守陣地不失,攻堅華野部隊傷亡慘重。最終,中共因連續進攻10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2.1萬多人,被迫撤退。國軍迅即佔領博山淄川,戰線抵達黃河南岸,並實現膠濟路全線暢通。
對於華野,此次戰鬥使得他們丟失臨沂山區根據地,進入最困難一段時期。對於國軍,這次戰鬥使得魯中戰局變得對他們有利,從而成功達成南北兵團在膠濟線會師目的。站在國府角度,南麻戰役實現了國軍收復沂蒙地區的預定戰略目的,但這種收復是以損失兵員和分散兵力為代價的。站在中共角度,雖然共軍未能殲滅國軍有生力量,但是國軍也同樣未能殲滅共軍作戰單位,而僅僅佔據了地方,故共軍元氣仍在。
臨沂是我們山東之行途經的一站,所以特別補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