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漲100倍的「袁大頭中圓」我只收到二枚
2022.12.31歲末 陳宗嶽寫於臺北
在我收藏近代機械鑄造錢幣的歷程中,曾經「上手」、「過眼」過的袁大頭應該超過上千枚,但是「上手」、「過眼」過的「袁大頭中圓」只有二枚,可見這種「袁大頭中圓」有多麼稀少,所以只要有緣碰到就將之買下,即使這樣,也不過只收到二枚。
其中,一枚完全忘了在哪收到的,剩下一枚則是民國77年11月15日到金門出差時買到的。每次二天的出差時間,在第二天下午搭飛機回臺北之前,總有2-3個小時空閒,就是利用這空檔,到我曾經駐防營區不遠的沙美鎮閒逛時買到的,當時總共買了:「袁大頭壹圓」一枚,台幣200元;「袁大頭中圓」一枚,台幣180元;「袁大頭二角」二枚,每枚台幣70元;雲南3.6錢光緒元寶三枚,每枚台幣180元;江南龍銀一枚,台幣350元。記得當時還向老闆抱怨:只值「袁大頭壹圓」一半的「袁大頭中圓」,還要賣180元,稍貴了些。
後來查民國71年10月張惠信先生編著的「中國貨幣史話目錄」,發現普通版的「袁大頭中圓」在1982年的時價已經是台幣1500元,簽字版的「袁大頭中圓」時價是4萬元,而當時普通的袁大頭壹圓書上標列值400元,看來我是在「有眼不識泰山」之下「撿漏」了。
一愰過了22年,依據民國99年4月7日工商時報的登載:臺北市集幣協會理事長周建福先生表示~「袁大頭」的銀元,分為民國3年、8年、9年、10年等4種版本,其中以民國8年版本的存世量最稀少,因此較有增值潛力。而銀元的面額也分為壹圓、中圓(或稱半圓、5角)、貳角、壹角等,以中圓的存世量最少,依品相不同,目前收藏價值介於台幣2,000元至10萬元(應指簽字版)不等。意思是再相隔22年,「袁大頭中圓」只漲了一點點。
沒想到再時隔12年,到2022年底的今天,「袁大頭中圓」在中國大陸的市場流通價已經超過1萬元人民幣,台灣一枚無戳記、劃傷的美品「袁大頭中圓」也叫價台幣5萬元,品相較差的也要2萬元以上。如此價格飛漲,除了中國大陸整體的老錢幣市場價格逐年上漲,另外是因為市場發現「袁大頭中圓」的流通數量過於稀少。以前資訊不透明的年代,衡量老錢幣流通價格的標準是~「貨源、通路、品相」,而今天評價老錢幣流通價格的標準卻是~「存世量、品相、可信度(評級錢幣)」,因此存世量稀少的「袁大頭中圓」自然價格飛漲,以我收到時的台幣180元價格計,34年間,價格飛漲了100倍以上,這是始料未及的「豐收」,只可惜全部也只收到二枚。
由於袁大頭銀元鑄造、發行的時間長,參與鑄造的造幣廠又多,而且曾經是民國3年到民國39年二個世代人的共同記憶,同時又是世界上發行數量最多的一種銀幣,因而一直是古玩收藏市場中的一個硬通貨。近十年來袁大頭在中國大陸錢幣市場的流通價格幾乎維持每年5%~10%的漲幅,是其他古玩、藝術品不曾出現過的現象,因此始終維持強大的市場需求量,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
回溯「袁大頭中圓」的鑄造、發行經過:
壹、「袁大頭」的鑄造經過
民國元年(1912)年4月1日袁世凱就任總統,建立北洋政府,年底財政部就受命設立幣制委員會,研究統一幣制的問題。民國三年(1914年)2月8日,袁世凱簽署大總統令,正式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以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十一條,確定以銀為本位制,對國幣的單位、種類、重量、成色、鑄造發行權以及流通辦法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銀幣四種:壹圓、半圓(民國6年2月國幣法改名中圓)、貳角、壹角(分別重: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庫平一兩=37.31克,換成公制為: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含銀與銅成色分別為9:1、7:3、7:3、7:3)、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都是十進位,以壹圓銀幣為主幣,其餘的都為輔幣。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壹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以壹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根據這一規定,委託天津造幣總廠義大利籍首席雕刻師喬治(Luigi Giorgi,也有譯稱「魯喬奇」)設計雕刻,雕刻師喬治是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天津建設戶部造幣總廠時,透過義大利駐華公使的引薦,從義大利聘請到天津造幣總廠擔任首席設計師及總雕刻師的喬治出生於佛羅倫斯,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雕塑藝術家,精於錢幣、獎章的雕刻。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發行由喬治操刀的「共和紀念幣壹圓」,正面為袁世凱頭戴羽毛帽、著大元帥服。呈樣時袁像右下有雕刻師名氏縮寫「L.GIORGI」,只是財政部官員見之大嘩,謂傳之後世,必誤為喬治肖像,故發行時去除此在西方為慣例的簽名。由於共和紀念幣鏤工極為精美,故受各界喜愛,這是民國以降首次以人物肖像為圖案發行的硬幣,也是雕刻師喬治在民國成立後的第一件作品。之後,喬治為了設計國幣「趕造祖模,尤能漏夜加工,不辭勞瘁,依限竣事」,乃順利完成了國幣的設計和雕模工作,為此還在民國四年(1915年)受到北洋政府的嘉獎。一如民國四年(1915年)1月18日出版的第九六八號《政府公報》所載:天津造幣總廠根據喬治雕刻的祖模,複製出若干子模分發給各地分廠,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去鑄造。據耿愛德編著的《中國幣圖說匯考》記載,喬治自宣統二年(1910)應聘來華,到民國九年(1920)解職,前後在中國待了十年,每年天津造幣總廠給他的薪金超過一萬大洋。
喬治設計的「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正面為袁世凱左側五分像,上鑄「中華民國□年」或「中華民國□年造」中文正體,背面為嘉禾之圖案,古稱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為吉祥的徵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典出《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鑄在錢幣之上寓意國家重視農桑,以民生為本;其另一寓意為「家和萬事興」之意。
民國3年12月,袁大頭系列幣模雕刻完成後,交由天津造幣廠試鑄,共鑄造了民國三年袁大頭四種幣面的簽字版樣幣約1000餘枚(可能數量更少),樣幣屬於試鑄幣性質,幣上有雕刻師在鋼模上的英文簽名L.Giorgi,簽名在頭像的右下方,字呈凸狀。鑄出樣幣後送上級部門審核,待要正式鑄造流通幣時,就會將簽名抹去,因此「簽字版」傳世稀少,只送給了北洋政府高層與社會名流做紀念。目前市場上炒得沸沸揚揚的袁大頭簽字版樣幣,拍賣價動輒數十萬到數百萬人民幣的就是它們。新國幣版模經大總統親核後,由天津造幣廠製模,頒發全國各分廠大量生產。「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因為以袁世凱左側五分像為正面,故被民間暱稱為「袁大頭」。
因為要統一全國的幣制,就必須裁撤各省的造幣廠並收繳銷毀各省此前自行鑄造的各式銀圓。同時為了滿足全國的流通需求,僅僅依靠天津造幣總廠和南京造幣廠來生產,顯然是不能滿足全國的需求。因此,北洋政府在將各省銀圓局一律裁撤的前題下,保留了奉天(瀋陽)、南京、湖北、四川、廣東、雲南六個分廠。長沙和重慶因為金融與軍事上的原因也被保留了下來。這些分廠統一由天津造幣總廠發給雕刻好的模具,按照統一的標準來生產,就近投放市場,滿足流通的需求。
新幣因為形式統一,圖案新穎,容易識別,成色、重量又能嚴格遵照規定來生產,因此,很快就在全國各地暢通無阻。民國4年,首先在上海金融市場取代了清代龍洋的地位,並逐步排斥了墨西哥鷹洋以及其他外國銀圓。民國6年,財政部根據財政會議決議,發布推行國幣辦法,國幣遂成為當時流通銀幣中唯一的主幣,各種交易都以此幣為標準。中國的白銀貨幣才算是第一次在國幣的名義下實現了形制、重量和成色的統一,這為後來的「廢兩改元」奠定了基礎。
貳、「袁大頭」的存世量
「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自民國3年開始鑄造,直至民國1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才正式停鑄,因為以北伐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國民政府,不可能再繼續鑄造帶有袁世凱頭像的國幣,故於民國17年將上海造幣廠改為中央造幣廠,並於民國21年開始鑄造正面為孫中山側像、背面為帆船圖案、面值「壹圓」橫書的新國幣,民間俗稱為「船洋」。「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鑄造量很大,僅南京造幣廠在民國4年2月至民國5年鑄造量就達379,819,210元。還有資料介紹,僅壹圓「袁大頭」就鑄造了7.5億枚,而且民國3年的「袁大頭」至少到民國18年還在鑄造。
1949年,中共部隊進入西藏的時候,為了照顧當地藏民使用貨幣的習慣,在1949年至1951年間曾經鑄造過一批「袁大頭」銀幣,專供進入西藏的中共部隊使用。這批銀幣被稱為「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上面雖然寫著"中華民國三年",但並不是中華民國政府鑄造的,而是195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鑄造,鑄造局為瀋陽造幣廠。當時為了安撫雲南、西藏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居聚的地區,配合他們在貨幣流通方面只認可信譽高的袁大頭銀元,基於穩定邊疆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特別發行的「O版三角圓袁大頭銀元」,以"O"版和"三角圓"為暗記。該版銀幣後來被中國人民銀行逐步收兌,民間所剩不多,所以現在是收藏的珍貴品種。
「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應該是中國近代鑄造的近千種機器鑄造銀幣中,鑄造時間最長、數量最多、流通最廣、影響最大、存世量也最多的銀幣。從鑄造年份看,有民國三年、五年(只發行了貳角輔助銀幣)、八年、九年、十年共五個年份;按鑄造地劃分,有天津、南京、奉天(瀋陽)、湖北、四川、廣東、雲南、甘肅等八處; 按鑄造工藝及齒邊紋飾劃分,又有鷹洋齒邊、T字齒邊與英文簽字、「甘肅」銘文等版別。由於鑄造期間政局不穩,北洋政府又欠缺威信,致使規定形同具文,各分廠應該更換工作模時我行我素,再加以各地軍閥與民間的私鑄,以及後來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蘇區也加入生產行列,使「袁大頭」的版別僅明顯易辨者,即有數百種之多,成為全世界法定貨幣版別最為複雜與發行量最多的機製銀元,總共發行了10.7億枚。
這些總數高達10.7億枚的「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扣除1949年到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回收的4.8億枚各式銀元,以及大陸民間對這些銀元的消耗,在大陸現存大約5000萬到8000萬枚的銀元之中,「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大約還有1900萬枚,其中「民國三年」約1000萬餘枚,「民國八年造」約20萬枚,「民國九年造」、「民國十年造」各200萬-300萬枚。另外,傳說是中國大陸郵票鑒定專家、《炒郵網》站長、北京中首信泰商務服務公司主管鑒定的負責人郭余穀先生,把常見的主幣做了一個市場存世量的概估統計,其中:袁大頭三年:30%;十年:8%;九年:5%;八年:0.5%。
銀元存世總數量0.5~0.8億枚銀元,其中:
一、袁大頭佔45%
三年:30%
八年:0.5%
九年:5%
十年:8%
二、孫小頭:10%
三、船洋
21年0.3%
22年船:0.5%
23年船:30%
四、四川漢字:8%
五、北洋34年:0.5%
六、北洋29年:0.4%
七、江南甲辰:0.4%
八、湖北龍:0.3%
九、大清龍銀:0.3%
十、廣東龍:0.2%
十一、造幣總廠:0.1%
參、「袁大頭中圓」的存世量
「袁大頭中圓」,尺寸:31.5*2.0mm,重13.4g,正面鐫刻袁世凱左側五分像,袁像上方為“中華民國三年”六字,背面為二株嘉禾花紋,當中襯托著“中圓”面值字樣,上方鐫刻“每二枚當壹圓”。袁大頭含銀成色為70%,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只有一個「民國三年」的年份,當年年底,首先由天津廠鑄造中圓、二角、一角三種袁像銀輔幣,分赴天津、陝西、山東、河南等處發行。
民國5年7月,財政部應造幣總廠所請,先在天津發行含銀成色70% 的中圓、二角、一角三種新的銀輔幣,並力推十進位結算法。雖然北洋政府三令五申努力推廣新的銀輔幣,但十進位改革效果不彰,到1923年十進位幾近崩潰,市場仍按含銀量折算,新輔幣與舊輔幣已無分別,天津造幣廠還被幣製局訓令停產。檔案中可査到的袁像中圓產量,尚不及同時期壹圓主幣產量的0.5%。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慣用袁像中圓輔幣的地方有限,主要在北方各省流通,各地最樂用的輔幣還是二角及一角,即使在產地南京,通用的仍是廣東、江南、湖北等地鑄造的舊式毫子居多,即使是鄰近天津總廠的北京,輔幣也是以小洋一角最為通行。
由於袁像中圓含銀成色只有70%,重量雖然達到袁大頭壹圓26.6克的一半重量13.4g,但是實際二枚含銀成色70%的中圓(含銀18.76克)達不到一枚含銀成色89%的袁大頭壹圓(含銀23.674克),為了補足含銀量的不足,變成要用12.62角~13.2角才能與一枚袁大頭壹圓等值,完全達不到「兩枚中圓面值的袁大頭可兌換一枚壹圓面值的袁大頭」的十進位預期。加上,中圓袁大頭還要面對西南地區濫造數量驚人的四川漢字五角(產量有三千九百萬枚)與雲南半圓銀幣(產量逾億枚)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圓袁大頭不得不放慢了續鑄的腳步,根據1935年(民國24年)出版的《財政年鑑》,天津廠自1916年至1929年止,中圓產量約123萬枚;南京廠自1917年至1923年止,中圓產量約247萬枚,總計371萬枚有餘。
袁像中圓主要在北方各省流通,在上海稱為“袁像對開”,因為中圓的便利性很差,在不被喜歡的情況下,拿到者都會趕快出手,因而造成它的較大流通性,使得存世中好品相的中圓非常罕見,而大多數也都被回收重鑄,這也是目前「袁大頭中圓」在市場稀少的原因,這和「民國八年造袁大頭壹圓」存世較少的原因幾乎相同。
從19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袁大頭壹圓每枚市價50元~70元來看,當時「袁大頭中圓」的市價就要100元出頭,說明「袁大頭中圓」存世量少於袁大頭壹圓。到2011年10月,“袁大頭中圓”市價2150元左右,同時期的“大清銀幣”市價2700元;2022年12月“袁大頭中圓”與“大清銀幣”在大陸的市價都超過人民幣1萬元,比照“大清銀幣”在老銀元中只有0.3%的存世量,「袁大頭中圓」存世量不會超過15萬枚,應該只有數萬枚存世。
肆、「袁大頭中圓」的版本
「袁大頭中圓」只有民國三年一個年份,如果出現其它年份的「袁大頭中圓」必是臆造。目前所知僅在天津、南京、武漢以及廣州等幾個地方有鑄造,數量很少,版別也不多,張惠信先生編著的「中國貨幣史話目錄」僅列出簽字版與普通版二種,另外市場上根據產地和圖案的差異,將之細分為六種版式:簽字版、天津版、南京版、福建版、湖北版、四川版,其中湖北版與四川版屬於沒有官方登錄在案的私鑄銀幣。
(一)、簽字版:是祖模初次鑄造的“試鑄樣幣”,上有“L.GIORGI”簽名,製造工業非常精湛,有五個特徵:1、胸花清晰,可以看到胸花上的絨毛分毫畢現。2、肩章深刻有力,紐扣和肩星凸顯,條列清楚,間距均勻。3、右下方四點位置有喬治的英文簽字。4、內齒是標準長方形,排列規整。5、“每”字的左上角筆劃相連,接近閉口狀。簡單說:袁世凱頭像的頭髮絲絲精刻,衣領線條和肩章槓條根根清晰可見,耳朵輪廓分明,眼睛線條栩栩如生,非直接刻細線,人物形象肥胖壓住領線。背面嘉禾飽滿,簽字第二個英文字母偏大,馬齒和邊齒整齊劃一。字型圖案凹凸有致,整個幣面充滿神韻,其精緻程度非普通“中圓”可比。
目前民國三年袁大頭中圓簽字版PCGS SP 60以上的銀元,市場價格在人民幣20萬元以上,所以市場上造假的不在少數,幾乎所有賣銀幣的攤位上都能找到民國三年中圓簽字版銀幣,這種現象只證明了這枚銀幣的價值,但是99.9%都是仿製工藝品,因此撿漏在現代是不可能的。
(二)、天津版(總鑄造量123萬枚):天津版是民國天津造幣廠鑄造的,跟簽字版屬於同一個造幣廠。根據1935年(民國24年)出版的《財政年鑑》,天津廠自1916年至1929年止,中圓產量約123萬枚。可分成三種:
1、簽字面版:袁像面與簽字版一樣,鑄工精整,圖案立體感強,頭髮絲粗捲,肩星凸出,肩章線條精刻,胸花立體清晰;而背面為普通版嘉禾面,“每”字開口較大。
2、簽字背版:袁像面是普通版特徵,而背面配的是簽字版特徵的嘉禾面,嘉禾飽滿,“每”字與簽字版相同,為接近閉口。
3、普通版:鑄造工藝整體要比簽字版遜色,幣面圖案立體感不強,頭髮線條稍細,肩星較扁,肩章線條弱而模糊,胸花和綬帶立體感較弱;背面嘉禾較簽字版的立體感稍遜,與簽字版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每”字,普通版的“每”字開口較大,簽字版的“每”字開口非常小。
(三)、南京版(鑄造量247萬枚):根據1935年(民國24年)出版的《財政年鑑》,南京廠自1917年至1923年止,中圓產量約247萬枚,由於南京造幣廠翻印銀輔幣新模要先送總廠雕刻洋技師復驗放行才能開製,故其出廠中圓應與天津廠所造者接近,可分成二種:
1、南京面、簽字背:正面爲南京廠仿鑄人像面,人像比例較瘦,脖子與領線涇渭分明。圖案與天津廠相比,精細度差,部分細節簡化。眼睛眼珠裡用一根細線條來代替。後背嘉禾面雖然是初鑄面風格,但是細節刻畫簡化很多,“每”字接近閉口。
2、南京面,改模背:正面人像與普通面同,後背爲改模後背,是不同於天津版的改模背,細節簡化了,不甚精細,“每”字大開口。
(四)、福建版:福建版大頭中圓其實從史料上並無記載,史料上目前所能查到只有壹角、貳角、壹圓,但根據其幣面風格、鑄造工藝、地區發現、材質和暗記基本可確定爲福建版,並無爭議。
福建版最典型的特徵在嘉禾面,嘉禾整體呈空心穗,有缺一內齒的暗記,這是辨別福建版的兩個主要特徵,其具體特點包括:1、正面髮絲粗大,如同燙髮一般。2、背面嘉禾花紋要比中央版繁瑣,嘉禾整體呈空心穗,與福建袁像銀毫特點相符。3、背面下方六點鐘位置有缺一內齒的暗記,這是福建版銀毫比較明顯的特點。
另外,福建版袁像比中央版顯得更加肥胖、老態,頭髮更粗。版模深俊,眼睛瞳仁線條有力,看起來炯炯有神,鬍鬚精細深刻,俗稱大鬍子。肩章右上角近似直角,嘉禾圖案大部分樹葉都是空心葉。福建中圓深受藏友喜歡,數量很少,傳聞2018年從日本回流了一批福建中圓,屬於原光未流通的,都評了高分,十分漂亮。
整體來說,福建版中圓含銀量不高,與福建版貳角、壹角風格相同,相比於中央版,細節簡化、扁平,立體感不強。
(五)、湖北版(稀少):袁像前額凸出,如俗稱的“霸腦殼”。頭髮絲精細彎曲,看起來像捲髮。肩星和肩章周圍磨損,依稀能看見線條,說明肩章邊緣和肩星處於同一高位,都屬於幣面高點。“中”字相對其它版式較為粗大。內齒粗糙,無規律可循。湖北版嘉禾面部分樹葉開口,跟福建版的空心葉又略有不同。福建版是兩側鏤空,看起來像飽滿的穀粒;湖北版是中間開口,將一片樹葉分開兩半。
湖北版中圓,屬於沒有官方登錄在案的私鑄銀幣,公博評級有標過武漢版,所見極少,史料有限。其特徵是中圓二字粗大,幣面袁像肥胖走形,風格類似於南京廠特點,髮絲凹線式,做工粗糙,含銀量較低,“每”字開口。
(六)、四川版(稀少):鑄造工藝差,“中華民國”幾個字模糊、粘口,背面的“每”字缺筆少劃。眼神空洞,鬍鬚稀疏。肩章毫不規範,已經不成形。內齒細長,看起來像針一樣排列在周圍。背面樹葉瘦弱,穿過竹節的樹枝纖細,嘉禾整體圖案完全沒有精神。
四川版中圓無史料記載,屬於沒有官方登錄在案的私鑄銀幣,按照收集和發現過程中多見於四川地區,推測很可能是民間私鑄版。四川當時本身也慣用半圓類銀幣,此版中圓雖然稀少,但又不是孤品,仍可見少數同批鑄造的,近幾年也發現過數十枚。四川版特徵爲臉形瘦小、鼻子尖、耳朵下端內勾,圖案鑄造臨摹感強,與南京版風格一致,“每”字大開口。
概括而言,可用「“每”字開口大小」與「缺齒」等最簡潔的特徵來分辨:
1、正面有“L.GIORGI”簽名的就是了「簽字版」。
2、背面嘉禾下方有缺一齒暗記的就是「福建版」。
3、嘉禾面的“每”字接近閉口狀與開口較大的是「天津版」。
4、嘉禾面的“每”字接近閉口狀與細節簡化,和大開口的是二種「南京版」。
5、嘉禾面的“每”字成開口狀與嘉禾葉分開成二瓣的是「湖北版」。
6、嘉禾面的“每”字缺筆少劃的是「四川版」。
伍、「袁大頭中圓」的流通市價
2005年“袁大頭中圓”市價人民幣300元左右。
2011年10月“袁大頭中圓” 市價人民幣2150元左右,同時期的“大清銀幣” 市價人民幣2700元。
2018年5月,“袁大頭中圓” 市價人民幣3500元,“簽字版” 市價人民幣35萬元。
2020年4月,“袁大頭中圓”通貨市價人民幣3500元左右,美品市價人民幣5000元以上。
2022年12月,“袁大頭中圓”通貨市價人民幣1萬元以上。
※2020年「袁大頭中圓」精品成交價格:
1: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5,估價: RMB 50000-100000,成交價格: RMB 27600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春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08-18。
2: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簽字 PCGS SP,估價: RMB 100000-120000,成交價格: RMB 23000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秋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12-15。
3: 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福建版PCGS-MS66,估價: HKD 120000 - 180000,成交價格: HKD 228000,拍賣公司:SPINK,拍賣專場:SPINK2020年1月香港-中國幣鈔,成交時間: 2020-01-03。
4: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4+,估價: RMB 30000-50000,成交價格: RMB 18400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春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08-18。
5: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3,估價: RMB 20000-30000,成交價格: RMB 17825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秋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12-15。
6: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3+,估價: RMB 100000,成交價格: RMB 149500,拍賣公司:上海泓盛,拍賣專場:上海泓盛2020年秋拍-金銀錠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12-02。
7: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4,估價: RMB 20000-40000,成交價格: RMB 14950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秋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12-15。
8:袁世凱像民國三年中圓普通 PCGS MS 63,估價: RMB 20000-30000,成交價格: RMB 132250,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專場:北京誠軒2020年春拍-機製幣,成交時間: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