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按鈕(世界日報家園版)
那一天在維吉尼亞州(Virginia)伊諾瓦費爾法克斯醫學校區(Inova Fairfax Medical Campus)做口譯服務,早上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服務的對象是年近九十歲的患者。
過程中,不時有醫護人員進到病房內檢查、量測、詢問、打針及餵藥,也都提醒患者,若要找護士幫忙任何事,就按遙控器上的紅色按鈕。
中午左右,物理復健師來量患者躺著、坐起、站直時的血壓。並指導患者自行坐起、移至牀緣、站立,運動手腳的力量及協調能力。突然患者要去廁所小便,他扶著助行器,復健師伴著他去小便。但患者站著小便時,小便滴漏出來了,由體外式的導尿管 (catheter)漏了出來,弄得滿地都是,患者下半身也沾到。
由於廁所空間小,迴轉不順,復健師雙手仍然扶著患者,並對他說「您可以自己將導尿管拔掉嗎?」復健師請我按鈕呼叫幫手,我立即按、按、按,按著控制器上的紅色按鈕,終於來了一位護士,多了一位援手,他們順利將病人的小便大事圓滿解決,順便也將床單、鋪墊、病袍都更新。
晚餐過後,一名男護士來到病房內,原來是患者按著遙控器想要把電視關掉,卻誤按到了呼叫護士的紅色按鈕。
又隔了二十分鐘,一位女士來查房。原來是醫院的品管督察,來詢問病人對醫院的醫護照顧及人員是否滿意?是否有任何抱怨?並問:「如果要呼叫護士,知不知道要怎麼呼叫?」患者想了想說:「不知道。」我心想,您怎麼會不知道呀?但我得誠實的翻譯。
後來我就跟品管督察補充說:「他是知道要按紅色按鈕的。至少醫護人員來時都有跟他講,我也提醒他多次,他年紀已近九十歲,很可能是記憶退化了。」督察很高興我跟他提出這一點,並感謝我的觀察及回饋。
就在我的時間快要結束準備起身時,「Please don’t get up」「Please don’t get up」的聲音突然大聲響起,我立即起身,轉身探向病房內,患者正坐在床緣,我立即對患者喊著:「不要動,護士待會就來了,不要動。」同時「please don’t get up」的聲響持續不斷,我也轉頭望向走廊另一端護士站的方向,只見一男一女兩位護士也正趕來。
原來患者想要小便,女護士說,他可以直接在床上小便呀,有尿管接著。患者也說不清楚,直指著廁所,我問他:「是要大號嗎?」他回:「嗯嗯」,女護士為他拿下導尿管,男護士扶著他到廁所內,安坐在馬桶蓋上。
女護士也沒有停歇,床單等用品也濕了,她立即更換更新所有用品。在一陣張羅中,我對護士說:「他大概又忘記『呼叫護士』的紅色按鈕了。」護士說:「這常常發生,所以只要他一超出了牀緣,聲響就大作。」總之,醫護人員是見怪不怪 。患者如廁後回到病牀上,護士又幫患者換上新的導尿管,調整好床的高度、傾斜度,確認病人安妥舒適後才離去。
臨走前,我微笑著向患者道別,並再次提醒他說:「如果需要護士幫忙,記得按紅色按鈕哦。」他笑著回應:「知道了。」這一刻的笑容雖短暫,卻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那小小的紅色按鈕,不僅僅是呼喚護士的工具,也是溝通關懷與溫情的橋梁。在忙碌的醫院中,這一抹紅色承載著無數患者的依賴與期盼,也見證著那些默默守護的身影。
(11/25/2024刊載在世界日報家園版)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8383063?from=wj_catelistnews
拙作〈紅色按鈕〉昨天刊載出來(11/25/2024刊載在世界日報家園版)
是住在加州久未聯繫的三嫂今天早上以Messenger告訴我的:「慶松 我是三嫂 以臉書帳號想問你點事兒。剛看到今天世界日報刊登你大作〈紅色按鈕〉一文,非常吃驚也想多點了解有關申請醫院看診口譯服務事宜。原來的認知是門診時有需要可以向醫院申請口譯服務,我們也的確申請過幾次,幫助甚大!而你文中提及『在醫學做口譯服務,時間從早上十一點到晚上十一點,服務的對象是年近九十歲的患者』看來不是普通門診,更類似"住院"或"留院過夜觀察",這個口譯服務的性質和時間之長,令我吃驚也困惑,能簡單說明一下嗎?對我們會非常有幫助,謝謝!」
醫院口譯服務的案例從1小時到14小時都有,白斑、夜班、大夜班,也都有可能,
當然醫院內所有科別都可能碰到、醫院內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進去。
案例有時間就接,有時還要「搶」接(搶單)呢💪😜,沒有時間就不接,反正都是兼職,每一案例都是學習。
「紅色按鈕」,是的,美國的醫院都是紅色的,至少我去過的醫院都如此,台灣的醫院應該也是紅色的吧!?
祝大家感恩節愉快
台灣的也是紅色按鈕, 但強調是 "緊急事件". 如果只是要呼叫護理師, 有另外的拉環.
口譯人員要待這麼久啊? 那豈不是像是專門看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