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學止觀,靜修定慧。當時好生羨慕螢光幕裡的雲遊四海歸來的老僧入定後,對來訪請示施主禪言禪語開示心要,點醒迷人。那些言語表達出他們的思想,詮釋著人生智慧,顯現心性晶瑩剔透無染著,照見真如本性,回歸本來面目。
當時心裡琢磨著僧人的想法、看法、做法,倘若我能效仿並加以吸收,定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高價值,只是那些幻想不能空想,必須看清事實,得找出合乎於社會立足及行者雙重身分的最佳方法及途徑。
早在二十多歲起,我就有開始念佛持咒做功課,但始終不是那麼理想完美,似乎總有缺陷,當時心想~僧人飲食清淡,卻能消耗一天所需,他們是學了什麼樣的功夫,方能輕輕鬆鬆保持最佳狀態?少林寺定課需練功,練功能強身健體,肌肉放鬆,減輕壓力,縱使這樣,可其他寺院不一定有,該是禪修靜坐使得生理產生變化,或蔬食使得六根清淨,清心寡慾,念頭不動,該是我們無法忽略的事實,那些理想型態固然挺美好誘人,可若我毫無措施,那不過是畫餅充飢罷了,所以得將幻想與現實結合。
百年我亦有幸參學了這套簡約精華微法,一開始聽著他人暢談與辯證,彼時渾沌,只知大家都是有志一同盼心如止水澄波,內明修證。我們彼此珍惜這一段學習課程,這些美好的經驗,讓我們對於法界危險的徵象存在壓力減輕,聚會時開放解答,內容豐富不同於一般學科,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那些寶貴經驗可借鏡,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空與有為佛教名詞,但從哪入手?五行?易經?深奧的經典有很多法師說與你聽,不論網路或電視,他們沒有含糊其辭帶過,但智慧沒開就是看不懂,對於高手視為尋常的信手拈來滔滔不絕一大篇,而我毫無疑問的就是挫折的莫可奈何,在身心靈方面倚仗誰呀?
修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盡其所能的修持,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其實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自己的思想習氣也比較不會那麼狹隘。很多高高在上的老闆他們也想要維持某種程度的平衡,在生意場上家庭中彼此關係和諧。相處才知白天非常忙碌的他們,午夜夢迴時其實相當寂寞的。滾滾紅塵中將自己定位在哪,有誰會無故在外人面前吐露心思想法和情感,吐露心聲後,我們能了解每個人都有其心理滿足的需要,在這個社會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實人不是只有關心自己的利益關係,性善性惡非絕對的,該是立場相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