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精華節錄:不行?這是別人的 不是你自己的 - 「感恩、尊重、愛」 - udn部落格
「感恩、尊重、愛」
作家:總在遇緣不同
文章分類
    Top
    淨空法師:精華節錄:不行?這是別人的 不是你自己的
    2024/08/25 20:20:11
    瀏覽:16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淨空法師:精華節錄:不行?這是別人的 不是你自己的-1172

     

      【常修殊勝梵行。】

     

      不但修梵行,修殊勝。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每一章裡頭最後的總結,如果法藏比丘要沒有做到,這一願不圓滿,他就不成佛。他現在在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換句話說,四十八願願願他都做到,他都圓滿了。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梵者」,這是印度古時候的語言文字,稱為梵文,梵這個意思是清淨的意思。「梵行,清淨無欲之行」。這個欲是欲望,欲望膨脹就是貪心,貪無止境,這個人他的心行跟三惡道裡的鬼道相應,鬼最貪;貪裡頭要再加上瞋恨,就到地獄去了。所以清淨無欲之行。

     

      「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我們就知道,佛給我們說三界,六道裡頭有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男女的淫欲沒有斷都在欲界,出不了欲界。淫欲斷了不在欲界,他生到哪裡去?他到色界天去了。

     

      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這些人都沒有男女之欲,都斷了。無論是男子、女人,只要把淫欲斷了,都會生這個天。這個天高,初禪三天,二禪也是有三層天,三禪三天,四禪很特殊,四禪有九天,除了平常三天之外,還有個外道天,另外還有小乘在此地修行,就是三果阿那含,在這個地方修行,它有五層天,叫五不還天。

     

      這些聖者,小乘聖人,他們不會再到人間,就在這個地方修行,向上提升,有根利的,直接就出六道輪迴;根鈍一點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他要到四空天,從四空天再超越。佛在經典裡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

     

      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欲沒有了,對世間財、名、食、睡,這些欲望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表演,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他做國王去了。他十九歲出家,王位繼承權捨棄了,不貪名;不貪利養,榮華富貴的生活不要了,去當苦行僧。

     

      所以你看,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放下七情五欲,做個苦行僧,這是修梵行。三十歲,在三十歲之前他有十二年,就是十九歲到三十歲這十二年,他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學了之後感到這種學問不究竟,不能解決六道輪迴的問題,確實所有宗教學派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就不究竟,放棄了,不學了。這個放棄叫放下所知障。

     

      佛講兩種障礙:煩惱、所知,這兩種東西障礙我們自性,讓我們自己不能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這兩樣東西要放下。他給我們做示範,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

     

      所知障很難放下,放下所知障,他在菩提樹下入定,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就教學,從事於教學的生涯,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過世,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世尊的一世,做榜樣來給我們看。

     

      他開悟了,這就是佛法教學重在開悟,不重記問之學。你聽講經、學經教,記得很多,也講得天花亂墜,不行,這是什麼?這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中國古聖先賢也重視這個問題,孔子在《論語》裡頭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要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為人老師?要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中國古時候教學,老師只督促學生讀,讀遍數,一天要念多少遍。

     

      讀上一千遍當然會背了,問題就是你念的這個東西懂不懂?你懂多少,講給我聽聽。不是老師講給學生聽,是學生講給老師聽,老師聽了點頭歡喜,給他印證,這開悟了。小悟人人都有,常常都有;大悟也有,大悟就可以做人師,就可以講經教學。

     

      講經教學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佛一樣,佛是在禪定當中大徹大悟。一生講那麼多經論,他跟誰學的?沒人教,都是其義自見。自見有沒有底限?給諸位說沒有,無量智慧,沒有邊際,無論什麼人問他,無論問什麼問題,他都能給你解答,他都能教你。

     

      智慧從哪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惠能大師說得好,他開悟了,他第三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自性裡頭本來就具足的,具足是一絲毫沒有欠缺,圓滿的智慧。而且佛告訴我們,這種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的相好,一切圓滿,是每個人都有的,人人平等的。所以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你為什麼現在不是佛?就是煩惱習氣把你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透不出來,現在學一點東西都學得似是而非。佛家教學要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自然有知識,有知識沒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帶了一大堆後遺症,永遠都搞不清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191) 2015/3/27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