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7片_台南同義宮_99/11/27 - 勤快地做『聽話照做』老實修行認理實修明白自己的愿立 - udn部落格
勤快地做『聽話照做』老實修行認理實修明白自己的愿立
作家:始終如一
文章分類
    Top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7片_台南同義宮_99/11/27
    2018/09/24 23:27:09
    瀏覽:72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7片_台南同義宮_99/11/27

    各位前賢大德道德經_視訊影音讀書會開始上課了

    ◎課前先唱善歌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按佛規禮節跟著視訊上課,請起立跟劉講師問好,再坐下。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已經把金剛經寄到這邊來了,各位可以拿金剛經的CD,我們這邊也要講金剛經,可是等到我們道德經講完後還要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陣子有北部前賢一直在稱讚北部王氏佛堂講的金剛經非常適合我們大家來修持,所以後學聽了以後,因為後學本身投入的時間有五十年(研究金剛經有五十年),因為剛開始看字面的意思,那時候曾經想怎麼這麼殊勝的經典是這個樣子,剛開始看的時候完全都不知道裡面的涵義,一直到大概將近十年以後,一看到「如是我聞」性理心法的(我們都有拿到),從那個時候才投入很多的心神去研究金剛經,然後從字面的意思一直到性理心法(那本「如是我聞」性理心法),接著到以後又研究到它修持的心境(心的境界),已經是最高了,到佛的程度,所以到那個時候才說「原來是這麼殊勝」,這麼殊勝的佛法竟然就在我們日常很平常的生活之中,所以就很專注的把它闡釋,闡釋以後,那時候在研究性理心法(「如是我聞」的時候),曾經有寫筆記,那時候並沒有要把它寫成講義出來給大家看,是後學自己要看而已,可是寫了以後,後學也沒有保留,就流入到外面去了,經過大概二十幾年以後,又回到身邊來,後學一看,是我的筆記耶,很多紙面都黃了又有蟲蛀,蟲吃了一個洞一個洞,那時候一看,竟然那麼早之前就有寫了,然後又重新編排重新印,可能各位有的有拿到,現在後學是鼓勵我們把CD拿回去聽,已經寄兩百套到這邊來了(後學上次有說三百套),一百套要直接寄到屏東去,所以鼓勵大家拿回去聽,因為各位聽就會了解,後學在北部上課的情形就好像在聊天,跟各位前賢閒話家常,可是在那種閒話家常之中把最上乘佛法講出來,然後要怎麼做交待的很詳細,所以非常適合我們現在來研究。

       我們等到道德經講完以後,我們再來講金剛經,那時候各位都已經有根底了,都很熟悉了,就容易聽得懂,所以鼓勵大家拿回去聽。要看講義,我們這邊也有印講義,一面看一面聽同時進行,後學講是要各位了解,那個不是普普通通的,是很殊勝,把裡面的經文解說的很詳細,而且又很平凡、很平常、很平實、很平淡,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去實踐,生活之中去修持,到達佛的程度。所以各位聽了以後,因為後學很長的時間都投入在裡面,沒有覺得它很殊勝很好,是因為跟後學來的薛姐一直跟後學講「在王氏佛堂講的金剛經很殊勝很好」,後學才拿回去聽,才請她的先生錄成MP3,再轉成CD,然後後學拿回去聽。以前後學自己講的後學都不敢聽,一聽了以後就起雞皮疙瘩,可是在聽這個金剛經,竟然後學也很喜歡聽,後學都覺得這是我在講的嘛!自己講的自己覺得好像不是我在講,因為都是很平常話,各位可以聽到北部人問問題是多麼踴躍,問到你聽到怎麼這麼會問,隨時都發問,各位可以了解,為什麼我們這邊都沒有人問,北部怎麼那麼多人一直問題不斷,一直冒出來,就可以了解「有疑必問」那種情形,可以在CD裡面聽到。所以後學鼓勵各位拿回去聽,大概到十六片錄的聲音都很清晰,大約十七片以後,夏天有冷氣,有冷氣機的聲音湊熱鬧,比較有雜音,可是也可以聽的很詳細,裡面在講修持的過程怎麼修、怎麼做,後學本身也試驗,也把試驗的情形講給各位作參考,我們要怎麼做都有交待,所以那樣一聽下來對我們實際的利益都很大,真的可以進入無我、無法、無非法,呈現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很理想的。

       所以後學就趕快請北部前賢趕工,錄三百套,總共有錄五百套,兩百套留在北部,三百套寄到南部來。本來三百套都要寄到這邊,因為屏東很熱烈,就把一百套寄到屏東去。不夠的話,北部再燒錄再寄下來,希望各位也推廣,自己聽也推廣給我們親朋好友,各位要了解,它非常殊勝,聽不到的,要到外面聽,聽不到的,不是臭屁喔!因為後學連續聽大概有十次,一次一次反覆聽,聽到第十片,覺得說很棒!可是裡面後學還有批評我們南部,「南部很單純可是很容易受人煽動」,那個很誠實,在講的時候都是後學心裡面有什麼就講什麼,非常誠實的,也把最上乘佛法就在我們很平常之中,生活化都整個講出來,我們可以做,做到真的就是無我,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整個呈現都是我們佛性本體,生活之中就到那個程度,那就絕對成的,不會不成的,所以那個很殊勝,鼓勵各位拿,有沒有想要拿?(有),一定要聽,那個可以反覆再聽,交待的很詳細,裡面所有的經文,「十二類生、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然後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講般若波羅密」,都把內容詳細解說,我們要怎麼做、要怎麼樣到達也都有交待。

       大概第五片有講到,虛空是一個,「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無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所有的形相都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出來,然後我們在整個虛空之中,我們把虛空分成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名詞,本來是一個虛空,什麼都沒有的,可是我們分成十個以後,我就非常固定化,把它固定「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然後就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跟十方相交叉,就這樣我們都固定了。空裡面我們又有很多的萬相呈現,然後萬相只要有一個相,我們就有一個名稱,名稱我們都固定化,所以我們研究那個是從源頭知道,源頭這一個空是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們呈現有了以後,我們非常固執執著,我們研究到源頭原來是這個樣子,我們的固執就會消失,就不會固執。各位前賢固不固執?承不承認自己會不會固執?可是固執也有好處,有擇善固執,我們選擇那個善,固執一定要行善,不能為非作歹,那個是好,固執不是壞,我們固執:「我一定要修道、我一定要修成佛」,這樣固執也很好啊!要了解,我們可以善用的,善用我們的固執,可是一定要能夠跟真理相通達,固執沒關係要跟真理相通達,這樣才可以。

       所以裡面把所有一些像「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詳細交待,因為後學有詳細考據,為了「後五百歲」找了好多的經典,從大藏經裡面找到一部叫做大集經,裡面到五十幾段以後,釋迦牟尼佛有講「如來滅後的後五百歲,就是有五個五百歲」,這都是經過考據以後講出來,不是憑空杜撰,尤其老前人說講出來一定要有根據,不能自己想什麼就講什麼,不可以那樣,講出來一定要有根據,後學又是講經典裡面的東西更是需要去考證。連咒語裡面有少一個字的,都一直找,「怎麼會這個地方少一個字,是不是印的時候漏掉的,還是它本來就少一個字」,連那個都一直考證,到後來是原來「本來就少一個字」,少一個字才正確,我們把它加上去就錯了。我們就是要這樣很專注的投入,能夠全部了解,了解以後再傳播,讓大家也能夠知道也接收,所以後學鼓勵我們拿回去聽,非常對我們有幫助。因為後學怕各位拿回去聽以後,「啊,怎麼這麼淺,最上乘佛法怎麼這樣這麼淺」,怕很殊勝的東西,我們輕視了看輕了,看輕了不重視我們就不會去做,不做就沒有功效;我們重視它了,去做了,整個功效都呈現,我們就可以進入真理的領域,已經進入了。

       要了解,我們凡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有一個我,這個我引起很多的煩惱,我們造了很多的業都是這個我引起的在釋迦牟尼佛的示現裡面,第一分裡面就把我相很透徹的已經摒除了,而且是很自然而然,摒除的很自然,不會勉強造作。我們一般要摒除我相都不容易,最主要是我們對我們自己身體的我沒有透徹認識,我們不知道身體的我是假的,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四大借我用的,我還要還給天地,所以我們百年後還給天地了,我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身體還給天地了,我在哪裡?也還給天地了嘛?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還給天地,祂是永遠常存,都在的,不會變化,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這麼殊勝又這麼廣泛,充塞整個宇宙虛空,空間都是佛性,真空妙有(有沒有形相),這麼殊勝的東西我們都不認識都不追求,然後所追求所重視的就是身體跟財產,我們都很努力賺錢,各位前賢,我們一直累積很多財產,一口氣不來帶得走嘛?帶不走的喔,所以我們在凡塵夠吃夠用,日用不缺就可以了,不用再一直去累積財產。尤其現在社會這麼混亂,留了很多財產給子孫好不好?絕對不好,讓子孫都不知道要打拼,整個人生都毀掉,為了爭財產還打官司,那真的是十足的不好,沒有孝順。

       所以我們就不用去累積財產留給子孫,我們要留德給子孫,你看孔老夫子到現在七十幾代的子孫都受人尊敬,孔老夫子沒有留財產給子孫,孔老夫子也是一樣很貧窮,沒有錢財留給後代,可是你看後代都受到人家尊敬,那麼久了(兩千五百六十年),孔老夫子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六十年,我們都還很尊敬他的後代子孫,為什麼?因為德,他的德足以感化人。所以我們在凡塵自己本身要進入內德充足,人格健全,頂天立地,跟天為三才之一,天地人我們跟天地齊肩,我們要自己豎起脊樑做一個中流砥柱,這個很重要的,自己已經建立了「本身就是佛」,我們本來就是佛,要當下承擔,我們都缺少,都以為佛是坐在供桌上的,然後我們是眾生,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所以這樣的話,我們有時候某些觀念某些行為就沒有擔當,不擔當的話我們就會有依賴,有依賴我們就不挺立,沒辦法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這個很重要,我們自己從心裡面建立,建立自己本身就是佛,佛在自己本身,身外沒有佛,身外求佛都求不到的。那我們看到很多仙佛已經都修證了,是給我們作榜樣,給我們引導指導,是這樣子的。所以了解,佛就在我們身上,要從自己本身去追求,都一定可以到達的,有沒有信心?(有),我們這邊程度很好,聽了一年都已經進入狀況了,對不對?哇,才剛講要擔當,就馬上擔當不起來了!要了解,這要從內心裡面建立,內心裡面深處確實知道佛性的存在,只要相信佛性存在、確實的,力道就有;力道有發揮出來,我們在凡塵應對萬事萬物就會得心應手,因為都是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所以沒有困難的事,只要你發揮佛性出來應對都是容易,所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我們就生活在這種很理想的真理世界之中,這很重要,所以後學一直鼓勵我們一定要研究。

       第一分都沒有講話,非常的簡單,簡單裡面就有最高深的佛理,佛的道理都在裡面,祂告訴我們,成佛了,祂那個佛的相都摒除不要,都去掉,所以佛不住在佛的相裡面,佛已經沒有我相,我相沒有了;然後一千兩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佛講經說法,佛一句話也沒說,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那個沒有法相,沒有我、沒有法;然後要所有弟子努力的修道,吃飽飯以後敷座而坐,要努力修道,離開非法,非法就是沒有法,就是消極的人生叫非法,祂已經摒除了。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這樣叫一空到底了,整個呈現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把整個佛性本體呈現給我們看,就是這樣,從三十一歲證道一直到達講金剛經已經六十八歲,有三十幾年的時間每天都這樣示現,弟子們都沒有那麼高的程度看出竅妙,須菩提解釋空的道理是最會的,須菩提看出來「啊,原來佛就是在傳最上乘佛法」,所以才趕快迫不及待的來請問說「我觀察的對不對」,佛給須菩提印可說「正確」,你善契如來本心,如來本來就是要把這個上乘佛法傳出來,可是傳不出來,因為只要一開口講話,整個破壞,佛法都沒了,最上乘佛法消失了。假如說:「弟子們,我教你們修道,你們怎麼都不努力修」;「我教你們修道」,我相出來了。「教你們修道」,法相出來了。「你們都沒有努力修持」,非法相出來了。破不破壞?(破壞)。要一直表現給大家看,已經確實在生活之中「沒有我、沒有法、沒有非法」,這樣一直從三十一歲到八十歲,都這樣示現,示現是我們講的,佛本身沒有,佛是很自然流露,從性分自然流露出來,那個很自然的,我們要修到那個狀態,都很自然的已經「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所有整天的生活整個呈現都是佛性,沒有三心也沒有四相,都不三世攝受,所以不用六道輪迴,都已經在真理的領域,很理想的。要了解,我們可以藉著金剛經來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真的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領域討生活,會過得很如意,心境提昇很高了。

       本來是要等到我們道德經講完再來講金剛經,因為聽到這樣的內容,後學說「不要等」,時間不等人,七等八等中間不知道怎麼變化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及時」,即時我們馬上能夠聽到、馬上能夠去做、馬上能夠修持,這個最殊勝最好的,所以我們就先把金剛經寄下來給大家作個參考,對我們一定會幫助很大。有沒有一點了解?因為後學浸潤在裡面的時間太久太長,沒有感覺它很好很殊勝,是跟後學來的薛姐一直提醒後學「王氏佛堂講的金剛經,講的很適合大家修」,後學說是嘛?所以才請薛姐的先生用錄音筆轉成mp3,然後從mp3再轉成CD,所以我們拿到的是CD。MP3到昨天為止才可以做第三片。一片都五十幾段,後學聽MP3的時候要訓練一指功,因為聽了以後,這段聽過再下一段,就這樣一直按,算一算大概五十五段,所以就沒有帶MP3下來,只有寄CD下來,往後要的話,可以向薛姐要。一片MP3要16片的CD,所以三片MP3將近快五十片CD。我們這邊適合聽CD,後學感覺CD比較…,因為一片CD約一個小時,我們腦袋瓜能夠接受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再聽下去就疲勞了,再講就接受不進來了,所以一個小時恰好,聽過不熟可以再反回來聽,這樣是很方便。尤其我們現在車上音響都是CD,最新型的車才有MP3,不然都是CD。CD的話,我們開車有時候都會遇到紅燈塞車,你就可以聽,聽得很熟悉我們做起來就很容易。

       我們上禮拜講到第十章。這裡拜講第十一章虛中章。因為老子的觀念非常的超然(很超過凡俗),我們在研究的時候,就要從原始狀態(就是老子所闡釋的原始狀態)去了解。虛中章,虛就是空虛,中就是天下的大本,空虛不是我們凡塵所看到很無聊的空虛,我們一般看文字都會聯想,「沒事做在家裡很無聊」就會講空虛,可是經典裡面的「空虛」,涵義是很深的。孔老夫子也講「唯道集虛」,就是我們道(本體),集合了所有的虛,集合在道裡面。所以我們看虛中章,先要了解,老子是在講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狀態,就是虛中章。我們能夠心地空虛,我們就可以容納萬物,各位前賢,現在我們的心夠不夠大的容量來容納萬物萬事?

       有沒有感覺我們生活之中,一點點的小事我們都會計較?(不會),我們自己心面知道,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會不會跟人家計較自己知道。假如有人用不屑一顧的眼光來看我們,我們什麼反應?(不舒服),會不舒服。所以要了解,我們六根很直接對著外境,很直接的反射到我們情緒,後學講我們修道人不能落入情緒,一落入情緒我們不講理,各位有沒有想想看,我們落入情緒講不講理?(不講理),已經講不通了,理跟他講已經講不通了,他都在發洩他的情緒。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在生活之中,要先去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發情緒出來,一定是不如意的境、不如意的事被我們碰到了,我們情緒就會來,就會很不高興。要了解這些不如意的境、不如意的事、我們不如意的一些想法,這都是負面的,都是變化無常的、都是因緣聚會的,所以不要在意。我們在凡塵的時間,身體借我們用都很短暫,非常短暫,我們不要把這個很短暫的時間用在這些無謂的事情上面,這個都是無所謂的,不要管它就好。不要管它的話,我們那個肚量自然就會擴大,就是肚大能容。所以現在老祖師顯現給我們看,就是要像老祖師這樣「肚大能容」就可以了卻人間多少事,那我們都是「雞仔腸鳥仔肚(台語)」,有沒有?可能都不承認我肚量沒那麼小,一定比「雞仔腸鳥仔肚」還大,可是有時候我們捫心自問,有時候真的是心胸狹隘不寬廣,人家一句話就氣的不得了,會不會?(會),這個叫很誠實,會,這個人之常情,都是這樣啊,不然就是沒神經了(哈哈)。

       有時候我們要能夠分辨,有時候不關緊要的不要放在心上,有些我們要注重的(就是有關於跟我們德性有關係的,一定是要注重),有些凡塵事那些瑣瑣碎碎就不要去在意,過了就好,我們培養能夠容納的心,所以心地空虛就可以容納天地萬物。天地萬物都容納了,萬事沒有形相更容易容納下來。可是後學發現,我們容納事情很不容易,事情一來以後,我們說整個能夠容納的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在凡塵的遭遇不管是「合理、不合理」,我們都「歡喜心甘願受」,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看有些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去應對的時候,他很不甘願,很不甘願的時候事情也要去處理,處理就變成多餘的,因為你心裡面不甘願,那個事情處理完了以後,那種業障業債還在(因為不甘願,沒有了掉),所以業障業債還在;那我們一段時間以後,它換一個形式又讓我們碰到,不合理的遭遇又來了,要不要處理?(要),嗯,還是要處理,甘不甘願?還是不甘願,所以會有第三次、第四次,沒完沒了,他的一生就在這種現象之下過了,值不值得?就不值得。

       所以要了解,達摩祖師講「二入四行」裡面有一個「報冤行」,就是人家不合理對待我,就是我前生以前,我也不合理對待人,現在是回過來反報,報到自己身上來,不然不會無風不起浪,不會無緣無故的讓你碰那些不合理的事,那我們以這種心「還」,就是要還,「以前我不合理待人,現在人不合理待我,我就還」,就心甘情願,歡喜心甘願受,我們一旦起了「歡喜心甘願受」,整個我們的遭遇就改變,為什麼?了掉業障,「歡喜心甘願受」那個業障已經了掉了,這個事情到此就結束了。以後業障的障主就不會再找你了,已經了了,結果了,所以他走他的陽關大道,我們過我們獨木橋,大家都是自由自在了,就很理想,就沒了,就沒有欠債了,沒欠債的話他要再來討就沒那個理由,他就不會再來討債了。所以我們應對的時候,在凡塵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歡喜心甘願受」,會不會?容不容易?(不容易),嗯,那個氣都…要吞下來,對不對?對啦,就是要這個樣子。一定要想:「既然是我碰到,不是別人碰到,那我一定有遠因(很遠的因,對別人不合理),所以他現在回過來,果報回來」。這樣的話我們心裡就比較舒坦,心裡舒坦就「好!歡喜心甘願受」,受了以後,就清了,那一次處理、兩次處理,所有業障都這樣處理,沒了,就沒有業障了,整天的生活都很快樂、都很如意,那個不合理的不會一直來,除非我們真的是種的因太多了,才會一直來呈現,那呈現也一樣,我們只要「歡喜心甘願受」,一個一個都了掉了,所有一些業障都了掉了,業障了掉了以後,我們就能夠清淨,清淨以後我們就容易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回來,很理想的,所以在凡塵的應對就是要這樣。

       「虛」,空虛,就是我們心地非常的能夠到達虛空(空虛的狀態),心地一虛空了以後,我們所有萬物萬事都能夠容納,都沒有容納不下的,全部都能夠容納,我們老祖師現給我們看的形相就達到了,「肚大能容」,再一個「滿腔歡喜」,就是歡喜心甘願受,「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所有的愁都用笑把它笑開了,我們能夠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最殊勝的,沒有超過這個,我們都已經得道了,還有什麼放不下,所以要萬緣放下,有沒有做啊?要做喔,要每天做萬緣放下,我們愈放下了以後,我們的心就愈清淨,心一清淨容易回到不生不滅很光明的佛性本體,一回到佛性本體,我們就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真理世界之中生活就過得就非常如意,非常的舒坦,常樂我淨都呈現,很好的。這樣了解虛中嘛?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虛中。

       我們講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各位有聽過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嘛?「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這就是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各位都沒有印象嘛?有講過,(不是講孔老夫子的),你看我們的容量就這樣啦,「不是在講孔老夫子的,是在講觀世音菩薩的」,這個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有講過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也有講過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可是他們的角度不同(講出來的角度不一樣),因為以前講的時候沒有詳細,因為重點不在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所以沒有很詳細的解說

    要了解,孔老夫子耳根圓通的來源,就是顏回有一天去向孔老夫子辭行,

    孔老夫子問顏回:「你要去哪」。

    顏回說:「要去衛國」。

    孔老夫子問顏回:「去衛國做什麼」。

    顏回說:「衛國的國君年紀很輕很壯,行事專斷(獨斷獨裁),又喜歡用人民去戰爭,所以百姓死的已經滿山滿谷,想去勸國君能夠照顧百姓」。

    孔老夫子說:「你想去赴死嘛,衛國的國君驕氣,充滿於內顯現於外,那種型不容易聽人家的諫勸(你要去勸他,他不容易聽進去),那你勸他,他反而會把你殺害,你就會死在衛君的面前」,孔老夫子就講很多不能實際去影響到衛國的國王的話。

       顏回就說:「我在孔老夫子這邊聽到這麼多的道理,我就要去那邊實行」。

    孔老夫子說:「過往的聖人,都先把自己的道修成,修成以後再來引進所有眾生,那你現在都還沒有修到純一的程度,你哪有功夫可以去勸別人啊」,所以對著顏回講。孔老夫子也說:「你既然那麼想去的話,你把你心中的把握講出來,我聽聽看(就是顏回有什麼好的方法)」,結果顏回的方法都沒有辦法去敢動衛國的國君。

    顏回說:「那我沒辦法了,請孔老夫子教我,看有沒有什麼良方」。

    孔老伕子說:「齋」。持齋,五欲肉,你持齋我跟你講好的方法。

    顏回說:「弟子家貧,已經幾個月都沒喝酒,都沒有去碰到葷食的東西,這樣是不是已經持齋了」。我們看到顏回這樣說,真的心裡面都很痛,幾個月都沒吃到好東西了。孔老夫子說:「這個是祭祀之齋,祭拜的時候在用的,非心齋(不是心齋)」。

       顏回說:「敢問心齋」(怎麼都沒聽過)。

    孔老伕子說:「若一志(就是心志專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要用耳朵聽,我們要用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因為古時候文字很少,這個氣不是我們呼吸之氣,而是我們的心靈活動到達很純,純一了,很精湛了,那種境地叫做氣。所以孔老夫子教顏回「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你聽只能聽到耳朵而已),心止於符(符=符合,你的心符合現象而已,有什麼現象你心才會知道),氣也者(氣就是我們的心靈活動的那個氣),虛而待物者也(虛=空虛,祂能夠容納所有萬事萬物,虛而待物),唯道集虛(這個道,把所有的虛集合在一起),虛者心齋(這個虛就是心齋)」。這樣各位會持齋了沒?哇,這個真的是最高品質。

       要了解,齋,孔老夫子的齋已經到達心裡面都不能有物、心裡面不能有事,這樣會不會做啊?很不容易喔!我們心裡面都會有東西,不可以!心裡面都會有是情,不可以!所以我們沒有持齋啊。各位有沒有持齋?又講不出來了,「有啊,我明明立清口愿了,怎麼會沒有」,可是這個層次又不同,心齋又高一層,就是心裡面「唯道集虛」,虛者能夠容物(容納萬物萬事),可是心裡面自己都不能有物、不能有事,這樣才叫做心齋。

       然後顏回一段時間就跟孔老夫子講:「當我還沒有做心齋的時候,我都覺得有一個我(顏回)存在,那我開始做的時候,已經都不覺得…我都忘了顏回是誰,誰是顏回,已經都沒有顏回了,都把自己全部忘掉了,請問這樣是不是心齋啊?」孔老夫子說「盡矣(就是說對,你這樣做對,已經沒有我了)」。會不會做啊?又是靜悄悄,不容易喔,所以我們要學著做,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心裡面不要有東西、心裡面不要有事情,這樣我們的心已經就空虛了,空虛就能夠容納萬事萬物,全部都能夠容納,所以我們心地光明。

       我們平常在生活之中都會有東西在心上,都會有事情擱著,這樣的話就不空虛,不空虛就不光明,不光明就障礙不流通,道就是要流通。我們祭祀之齋(祭拜天地、祭拜祖先)我們倒是做的很好,可是心齋都沒有做。要了解,就是在生活之中,把心裡面的東西、心裡面的事情摒除(都把它們趕出去),讓心整個都空虛,讓心整個都很光明,這樣會不會?記得,這個真的是在生活之中點點滴滴要做,能夠把東西摒除,心裡面沒有東西了,心裡面沒有事情了,心裡面空虛,能夠發出祂本來的光明。

       所以清淨經,清就是一塵不染,淨就是一念不生,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我們心地空虛、光明,要做,大學裡面八條目,最後一個「格物」,格物就是革除物欲,就是把所有物欲革除,也就是心裡面沒有東西、心裡面沒有事情叫做格物。物格了以後(心都沒有東西、沒有事情),知致(知道就已經到達了),我們知道就是正知正見,那個正知正見我們已經到達了,要在格物以後正知正見才會呈現,正知正見已經呈現的時候,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我們的意很誠,跟天地一樣,誠能夠久,誠才能夠持久),意誠心就正,心正身就修,身修家就齊,家齊國就治,國治天下太平。所以聖人教導我們,要從我們最微細的地方,把心裡面的物、心裡面的事革除,革除以後心空虛,心一空虛以後,所有物慾都沒有,光明的心呈現,光明的心一呈現,我們那個知(知道),知道就已經到來了,這個知道不是我們凡塵變化的,而是我們佛性之中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

       所以物格而後知致(那個知到達),知致而後意誠(我們意就很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就天下太平。要了解,聖人教導我們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我們生活之中,看我們願不願意自己進入,我們願意自己進入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把它實現,這個心我們自己管制。各位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心嘛?能夠管制自己的心,我們就是要跟心和平相處,心裡面有東西了、心裡面有事情了,要跟心商量說:「你(心)不裝這些事情,不要裝這些東西」,都把它趕出去,讓心都能夠很光明很空虛,都沒有任何東西。因為都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才能容納所有萬物。我們心若有東西,就沒辦法再容納。所以講虛中章,就是要把我們心裡面的執著(我們有東西、有事情的這些),全部把這些摒除,摒除以後真的是虛中了,虛中以後我們就可以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對凡塵萬事萬物就沒有喜歡討厭,我們不會造業,因為沒有取捨。我們有喜歡討厭才有取捨,有取捨以後我們業因就已經造下來。所以虛中章就要我們摒除心裡面的東西、心裡面的事情。這樣有聽清楚了嘛?(有),會做了嘛?就是要做,這個真的是要做,我們時時刻刻去做的話,這個心會時時刻刻都很高興,法喜充滿,因為心清淨就容易回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第十一章虛中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

       三十輻就是車子的輻條(車輪有一條一條的,從車輪軸心連接到外面的輪圈);轂就是車輪中央的軸心,輻都插入中央軸心(轂)裡面,這是在講車子的做法,要做一臺車子的方法,車輪一定要有輻條支撐,這樣外面的輪圈才能撐住,這樣車子在行進的過程中,車輪才會動。知道嘛?因為沒有唸書,不會形容,但是知道在講車子構造,怎樣做成一部車。

    當其無有車之用

       就是一臺車做成了,我們在使用都是在用車子的空間,各位前賢,假如車子裡面沒有那個「空的」空間,那台車有用嘛?(沒有),就是因為有那個「空的」空間,我們才能坐得進去,我們都是坐在車子裡面「空的」空間,這就是在講「當其無」,「空的」空間就是無。「有車之用」,你做出來要讓車子能跑,若沒有那個「空的」空間,就不能坐人,那就無效。要了解,三十輻共一轂在講車的構造;當其無有車之用是講應用,應用那個空的空間,我們運用空的空間,要有車的外殼才能夠行進。所以有跟無要合在一起。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埴就是我們在做瓷器的原料,埏埴就是土,各位看過瓷器怎麼做出來的嘛?瓷器的土比較黏,捏一捏就成一個型,然後拿進去燒,燒出來就成一個形狀。有看過製造的過程嘛?北部鶯歌專門在燒陶瓷,我們去那邊一樣可以學,他會拿土讓我們捏,看要捏成什麼形狀,那個土就是埏埴;「以為器」,現在把它捏成一個(器具)形狀,拿進去燒,就變成一個型(劉講師手拿著杯子做比喻)。「當其無」,我們使用這個器具(杯子),裡面一定要有空間,裡面的空間就是無。「當其無有器之用」,我們使用這個器具都是在使用器具裡面的空間;若是把器具做成實心(沒有空間),這個有效嘛?沒有效,不能裝東西。所以我們使用都是使用器具裡面的空間,就是在用「無」的地方,用那個空的空間。所以東西做出來一定都有那個空間,我們才能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戶,就是單片的門(一片)叫做戶;兩片的叫做門。中國文字很有意思,現在我們家裡大部分都是一片還是兩片?(一片),都是一片,一片叫做戶。然後門就是兩片,古時候的門都是兩片,還有一個門閂,兩片就做門,一片叫做戶。所以鑿戶牖,牖就是窗戶,我們做門、做窗戶就是要蓋這間房子,讓房子有門有窗戶。當其無,我們在使用都是使用空的空間,好像同義宮這邊有門、有窗戶,我們大家座在這邊,都是在這空間裡面,這就是無,「當其無有室之用」,我們使用室內空的空間;假如沒有這個室內空的空間,我們就沒辦法進來;有室內空的空間,我們就可以進來,有外面的房子可以遮風避雨,房子裡面可以住人,這個就是我們造房子的利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故有之以為利,「有」這些外殼,但我們使用都是使用那個「無」,有跟無合在一起,然後我們利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我們再延伸到凡塵的所有一切,各位前賢,我們穿衣服,衣服的製造,用針線織起來穿,是不是穿著空的地方?外面「有」,穿著(衣服)裡面「無」,所以當其無有衣之用,我們穿衣就要裡面空空,若是衣服製造成裡面都是滿滿的,我們就穿不下,就沒效。例如戴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帽子裡面是不是也是空的,使用那個空的空間,然後戴著,外面有帽子的形狀。所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凡塵也都是這樣,像我們坐的椅子,椅子若是製造出來都是滿滿的沒有留空間,我們就沒有空間可坐;那現在椅子上面,屁股上面都是空間,所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椅子,椅子上面有空間,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所以延伸到凡塵所有這些事情都是這個樣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跟無要合在一起。在來講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若沒有佛性本體,這個身體有用嘛?沒有用了,是不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研究道理要了解,祂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就要有跟無合在一起,這樣對我們才有利用,對我們才有價值。老子就是把這個原理告訴我們,凡塵都是有跟無合在一起,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無,合在一起就是中道,中道我們生活之中都在運用。

       這一章告訴我們,我們從內心裡面開始虛中,很重要,一定要始自己的心空虛,才能夠容納萬物的有;我們心中若不空虛,有辦法容納嘛?沒辦法,所以我們心中一空虛了,可以容納萬物萬事,所以把真理呈現,老子把這個理告訴我們,我們在凡塵就是要這個樣子,不能著於一邊,有也不可以,無也不可以,要有跟無剛好,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可以很舒坦的在生活之中全部呈現全部體會。

       接著講為腹章,就是要培養我們實在的內德,這很重要。我們在凡塵大概比較缺的就是培養內德,我們的德性都沒有培養出來,涵養都不夠。要了解,現在整個社會的潮流都是每況愈下(就是表現的不是很理想),假如有些比較有德性的學者出來提倡道德倫理,大家能夠去實行實踐,那就會過的很理想。可是現在你看罵人的,竟然罵的很高興,那可以說每況愈下,我們內涵內德都沒有。所以老子要教我們為腹,就是我們要實際的內德,要實際的實學(實在的去學、實在的知道),我們每一個都是佛、每一個都是聖賢,可是現在看看社會潮流,跟聖賢差的很遠,以眼前的做法他們可不可以成為聖賢?我們知道不可能,他們以後要到哪裡去?(地府),倒是蠻正確,引導眾生錯誤的道路罪過很大,一定要到地府去受地府的刑罰要知道,在凡塵影響別人關係很大,我們要影響別人能夠追求成仙作佛,能夠追求人格健全,品行清高,這個才是正確。我們一生很短,不要投入那些負面的情緒,那個會害我們,假如我們一淪落一墮落了,再回頭,都已經百年身,都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警戒自己要小心,不要墮落,先從心理建設開始,我們做的很健全,就是人格一定要健全,時時刻刻要記得「頂天立地」,是跟天地一樣大,與天地齊肩的,不要小看自己。所以為腹章是建立實在的德性,實在的我們能夠有清高的人格。

    第十二章為腹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各位前賢,五色是什麼?五色就是色的主要,青、紅、白、黃、黑五色,這代表所有的顏色,用五色來代表。五色令人目盲,就是我們不要去追求外界的這些形色,這個色會讓我們喪失眼睛的功能。目盲,不是說五色會讓我們眼睛變盲人,而是我們對色的辨別功能已經喪失了,就變成被色境誘惑,色境誘惑以後,我們不知道它的是非,不知道它應不應該追求,所以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喪失眼睛的辨別作用。我們不要追求外面的形相,外面的形相都一直在變化,變化無常、無常變化,我們若追求會投入無底深淵裡面,無底深淵讓我們受苦,所以我們不要投入那種情境之中,不要追求外面的形形色色,這樣能夠維持我們的理智,清醒的頭腦。

    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代表所有的音聲。我們耳朵的功能就是要聽真理,這才是正確的。假如我們聽靡靡之音(靡靡之音就是腐爛我們心的思想那些音,那個就不要),因為聽了以後,我們人跟著沉淪。聽,就是要使我們神飛氣養,很舒坦很高興的。所以後學以前在後天廟參禪打坐遇到魔境的時候,後學用音樂的樂理來治療,因為那時候很恐怖。有些音樂我們聽了會很舒坦,聽了會很開朗。各位會分別嘛?我們大概都會有欣賞音樂的習性,各位有沒有欣賞音樂?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就是能夠使我們很舒坦,不會讓我們走入靡靡之音(就是走入男女情愛的情景之中,那個叫靡靡之音),靡靡之音會使我們沉淪墮落,那我們就不要。我們聽一些很舒坦的,聽起來很快樂的音樂,我們自己判斷,覺得這個對我們「喔,我不要聽」,那個就不要聽;那如果「這個很好,能夠引導我們遇到外相挫折時候,聽了以後很舒坦,所有不如意感覺都遠去了」,那個就可以聽。要了解,自己選擇,不要自己走入墮落的道路。假如聽靡靡之音,耳朵的辨聲功能就消失了。

    五味令人口爽

       這就是貪口腹之欲。各位前賢五味是什麼?酸甜苦辣鹹五味。假如我們又貪口腹之欲,就讓我們嘴巴有嗜好,嗜好了以後我們會造了很多的罪過。後學都講現在外面商店都會有些炸雞排,你走過那邊味道很吸引人,你假如被他吸引買來吃,真的就中計了。因為飼養那些雞都是用生長激素,要促使雞趕快長大,然後雞就很快長大,長大後就宰,整個冷凍貨櫃就運到我們台灣,我們就買來吃,吃了以後那個生長激素還留在雞肉裡面,我們吃進去以後在身體裡面生長,然後我們就一個人長成兩個人。南部還好一點,北部很多,都是一人當兩個人份,很胖,那就是貪口腹之欲。要了解,太胖的話,心臟的負荷很大,會縮短我們的壽命,也不好看,剛好就好。要了解,身材剛好的那個身體是最健康,超瘦跟超胖的不健康,剛好就好,所以我們不要貪口腹之欲,不要著重在吃的。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這是以前在老子那時候,馳騁田獵就是到外面去玩,就是去打獵,一方面也是運動,可是要了解,一方面野獸倒楣了,被你殺死了。這邊老子這樣講,我們把心放到外面去玩,這個讓我們的心發狂,玩變成沒有玩會受不了。我們運動是可以,可是到處去玩就不一樣。各位有沒有去玩過?有,才是老實;說沒有,騙人的。我們的心有時候要放鬆,放鬆的時候就是到處遊玩,到處遊玩可以把身心整個發條放鬆,不會讓發條快斷了。要了解,這是調劑身心,假如我們整個都投入、整個都在玩就不行了。像現在很多都是用電腦在玩遊戲,那都已經太超過,很多人都玩到晚上不睡覺,玩到天亮,結果尿酸升高一倍,醫生都講:「你再不改變生活習慣,要洗腎了」,洗腎就是腎壞掉,腎不能排毒,就很難過了。所以生活還是要正常,身體雖然是假的,我們還是要借假修真,沒有身體就修不來,所以也要照顧身體,身體要照顧好。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就是一些比較少見的,物以稀為貴,東西太少了所以它很貴,那我們就很喜歡擁有,所以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就是妨礙,妨礙到我們正常的心態。所以我們不用去追求那些難得之貨。要了解,再怎麼難得之貨,一口氣不來都是別人的,我們都帶不走的,所以在生的時候不要去追,我們追到太多的難得之貨,我們的性命都不保,因為不知道要藏在哪兒,有人會來偷、有人會來盜,引起偷盜,偷道會用心,是不是難得之貨?(是)。後學都講,裡面用的東西都是非常平常、平凡、平實,然後門打開,你要什麼東西你自己搬,你若不要的話,留下來給我用,這樣生命是不是都保全了?(是),你看你想要什麼,你自己去搬。所以後學家裡連電視都沒有,小偷竟然按門鈴到後學家來,後學說:「你要做什麼」,小偷說:『我要修理電視』,後學說:「我家裡沒有電視」,小偷說:「哪可能」,各位要了解,我們有電視,我們會被電視左右(會拐我們),這節目很好看,來看。然後電視一打開,就坐下來,所以那個時候,後學就想:「我現在一個身體變成行屍走肉,因為我整個精神都跑去螢光幕」,「那時候有個人問你姓什麼?你會說,別吵」。所以把時間騰出來,能夠深入我們心性,一深入以後,了解這個才是踏實,不會說我們空閒的時候坐下來:「欸,很無聊,不知道時間要怎麼打發」,有沒有聽過?時間要用打發的,可不可憐?(可憐),「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修持到坐下來時候,整個天地都在你身上,會無聊嘛?(不會),很充實的,所以不用看電視,那都是在拐人騙人的,看完之後,做戲空看戲愚,都被電視騙了,時間都浪費了。

       後學也講,當我們還沒培養定力(佛性還沒啟發),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先把這些摒除掉,摒除掉以後全心投入追求佛性本體,你已經摸到了、知道了,那時候你再來看沒關係,你看電視、看新聞、看雜誌都沒關係,因為你心中有主張,你有很篤定的本性,這時候不會被外境影響你再來做。但是我們假如是以電視為主,整天若沒有電視我就沒辦法過日子,那就不好了。到底物質是被我們應用、利用的,而不是我們的身體要被那些物質利用。我們現在很多都被物質控制,沒有那些物質就變成沒辦法生活,有沒有這樣?(有),不好意思講。

       我們在社會的現象之中要了解,假如家裡沒有電視,親子關係會很和諧,你若有電視擺著,小孩子就要看,大人也要看,你看你的、我看我的,是不是已經很淡薄的親情關係?你若沒有電視左右、沒有電視安排你的時間,你就可以整個家屬父母親、孩子很和樂,可以心連心,手牽手可以散散步、運運動,身體又健康,親子關係又好,理不理想?(理想),可以做嘛?(可以)。要了解,我們是主人,東西是客人,不可以顛倒過來讓「東西當主人,我們變成客人,現在電視在演,我們卻被控制」,這樣就顛倒了,我們要去掌握主動。所以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我們就可以摒除,不要,太貴重的東西我們不要,不好守護,不知道要藏去哪兒,乾脆都不要,「你想要拿你自己去拿」,要像小偷晚上來找衣櫃的東西,主人跟小偷講:「白天很光亮的時候,我都找不到了,現在黑漆漆的你怎麼找得到」,那個心是不是很開朗?(是)。要了解「物累」,我們被物拖累,有東西了,我們就為了那個東西很忙;你若沒有東西,心就很閒。難怪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三衣一缽,剩下都不可以有,這樣的話,你心都很寬廣很清淨。我們有依賴,我們就沒有力道,要做就做不出來。若沒有依賴,力道就很強。所以在凡塵自己怎麼做自己可以訂。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聖人是誰啊?又是孔子啊?我們不是有問過一次了?聖人是誰?(佛性),嗯,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聖人,我們聖人為腹不為目,就是我們有實在實際的所學,實際的累積德性,這個叫為腹,真正的有內涵,內涵知道嘛?就是自己學的很多,知道的很多,可是不炫耀,非常的有涵養,我們要自己努力自己達到為腹,聖人是我們自己。假如聖人,一推到外面去,那糟糕!我們就不想用力了,不想努力去做了。若聖人是我們自己,就是要自己來做。聖人為腹,就實際的學什麼、做什麼都會,都可以利益眾生,那個叫為腹。不為目,就是不表現在外面,不炫耀,不著重外面的所有形相。

    故去彼取此

       去掉那些虛幻不實在的,然後取實際對自己有利益幫助的,能夠幫助我們坐在供桌上,各位想不想坐在供桌上?就是成仙作佛啊,想不想?(想),真的想還是假的想?(真的),有沒有那種恆心毅力去達到?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就是要當下承擔。只要我們當下承擔,自己就是聖賢、自己就是如來、自己就是佛,這樣就有力道,因為不依賴,然後會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以後又不居功,會把整個都拋開,這樣就很理想,真正到達聖賢的境地了,我們不要名,我們只要實際的達到。以我們現在來看的話,坐在那邊也是很辛苦,所以嘴巴說「想」,音就拖得很長「想」,不很實際,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佛性自己了解,我們修持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也了解,我們自己努力,自己每天過的都很快樂,各位前賢現在每天過的快不快樂?(快樂),是真的嘛?(真的),要真的過的很快樂,不要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唉聲嘆氣這樣就不好了,表示我們的觀念偏差,作法不正確;那我們都很快樂,蓋著棉被都偷笑的,那才正確。真的啊,我們很幸運,上天大開普渡、又得道又能夠了解性理心法,又能夠實際去修,幸不幸福?(幸福),嗯,非常幸福的。

     

    (前賢說:令人行妨沒有講到),有啊,妨就是害,行害,就是你這些難得的東西,你都想要得到,你因為想要得到,你就會得到傷害;你因為想得到這些難得之貨,因為我們想擁有這些難得之貨,所以你要想得到難得之貨,你就會受到傷害,所以妨就是害。妨就是害,妨害。不好意思,沒有講的很清楚,讓我們沒有透徹了解。就是我們要去追求難得之貨,我們都會受到傷害,難得之貨我們得到以後,我們又很難去擁護它、保護它,因為大家都想得到,想得到就用盡心機,然後用盡方法我們就會受到傷害,我們會受到想得到人的傷害,所以難得之貨會令人行妨,行持出來會對我們有妨害。要了解,假如我們現在有一顆世界最大的鑽石,各位前賢,我們真的是命都沒了,人家若知道的話,我們要躲到哪?那顆也不知道要藏在哪兒,是不是命都沒了。所以難得之貨會令人行妨,想要得到的人一定要害死你。所以我們就不要,不要找自己麻煩,得到那個又不能吃。鑽石能吃嘛?可是你看我們都很高興,尤其坤道,先生假如說我買一顆鑽石送你,一定睡不著覺了!

     

    ◎剩下約20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請問為什麼人死了以後,都已經沒有肉體了,還會託夢給子女說他會冷呢?

    劉講師:哈哈!好請坐,各位前賢後學時常講說我們人不固執的話就不會當鬼,沒有固執就不會做鬼,因為我們很固執所以就會變鬼,當鬼,當鬼的時候也會固執說我沒有衣服可以穿,沒有錢可以用,那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陽間跟陰府通不通?通不通?(?)通不通?(不通)假如說他沒錢我們趕快寄錢給他,他可以收到可以嗎?可不可以?(不可以)他說沒有衣服我們趕快寄衣服給他,他可以收到嗎?(不可以)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是我們的固執啦!ㄟ固執,假如說在往生的時候他的意念穿的衣服太少了,那麼他會在他「識神」裡面一直覺得說我很寒、我很寒(台語),我很冷啦!所以他回來的時候跟子女孫子託夢的時候說, 我很寒、我很寒(台語)你們趕快寄衣服來給我穿,然後他死的時候,假如那個時候家境不好,那他會說我都沒有錢可以用,那個就是我們要斷氣一口氣不來那個時間,那個得到的現象,那我們住在那個現象裡面,然後在我們的識神產生作用,然後回來給子孫託夢的時候就會把這個說出來,然後我們子孫真的是很孝順啦!趕快印很多的紙錢就燒給他,做很多衣服也燒給他,然後燒給他以後就擲杯問你有收到嗎?假如說我們凡塵銀紙他收得到他可以用,那你一直給他燒啊他在陰間可以開銀行,對不對?所以那個沒有實際的作用啦!倒是我們子孫跟他做功德就是在凡塵能夠利益眾生,把利益眾生的功德寄給他,他可以得到啦!那個是真正實質的得到,真正的得到。

       【問】:接著再問:可是他不是在地獄,他是在天佛院耶,…(劉講師:你是看到他在天佛院嘛),我媽媽剛去逝的時候,是放在我們家客廳有冷氣吹,可能那時候最後…..。我們一般人過世是燒銀紙,是給地府用的,如果我們去理天的話,那要用什麼呢?

    劉講師:各位前賢我們到底要用什麼呢?去地獄要用銀紙,去理天要用金紙?哈哈哈~這個倒是很有意思,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理天什麼都不用,因為我們在理天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不生不滅的佛性祂沒有形象,所以他不用我們凡塵認識的東西啦!這一些都東西都不用,不用啦!那個思茶,茶來,思飯飯來,你想要喝茶,茶就跑來,你就有茶可以喝,你想要吃飯,飯就跑來有飯可以吃,了解嗎?所以很殊勝啦!這個倒是比凡間燒給他金紙銀紙還要好啦!這個就是要修啊!你要修證啊!才有辦法說思茶茶來,思飯飯來,思衣衣來,要穿衣服衣服就來,這樣了解嗎?這個程次又太高了,這個去理天什麼都不用準備,你只要把佛性恢復光明,然後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自覺然後覺人,自渡又能夠渡人,這樣你到理天的時候你要什麼都有啦!什麼都很充足,不管你想什麼生活就有什麼樣的生活,理不理想?(理想)ㄟ很理想的。

       【】:我們當初得道我們會得三寶,前賢都鼓勵我們要常守玄,守玄守到最後應該是應無所住,那這部份是不是跟萬緣放下有雷同的地方?

    劉講師:好好,因為我們要瞭解到我們得到三寶,那前賢都告訴我們得道了以後要守玄,那個守玄我們剛得道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妄想雜念非常多,只要我們一守玄那個妄想雜念馬上不見,只要我們努力的去做, 努力的去做我們可以改變整個六道輪迴的習慣性,一些習慣性就是喜歡胡思亂想,喜歡精神外放,那我們守玄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胡思亂想去掉,可以把精神外放收攝回來,所以那個功效是很立即,馬上見效。

       那我們了解到假如我們守玄是很正確,很正確做到最後的時候跟我們做萬緣放下它是一樣的,可是就怕在生活之中,不是沒事啦!要應付凡塵事,應付凡塵事的時候有一些會必較棘手,就是不好處理,那我們會進入我們的內心,那這個時候再來守玄那個已經不純,守玄就會有干擾。

       所以在我們已經心理面又有事,然後又想守玄,這個時候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守玄的時候把全身的血液都集中在頭腦,讓它整個都跑到頭腦來,這個時候不能胡思亂想,不能有事情喔!不能有外面的障礙,不可以有,有的話因為微血管都充血,微血管都充滿,假如說我們處理得不好各位前賢會怎麼樣?會怎麼樣?後果會怎麼樣?所以那個後果我們一定要有定力啦!你沒有定力那個就中風,那中風會怎麼樣?我們這一生是不是完蛋了。

       所以我們要好就要好得沒有罣礙,不能讓我們走入危險的境地,所以你做的時候一定要心清,心裡面沒有事,心裡面沒有物,沒有,這個時候你做守玄沒有問題的,可是日常生活我們在處理瑣碎的事,都已經讓我們心有罣礙個時候再來守玄這個就不純,不純一危險就跟在後面,處理的不好那我們糟糕了往後要怎麼辦?請一個來照顧我們啊!我們修道是要去照顧眾生的,不能再麻煩別人。

       所以自己一定要健全,所以我們在沒有妄想雜念我們來做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可以到達最究竟啦!就是你一個念頭都不要有,做到整個心意識都不見整個心意識都不見叫妄盡,妄盡真就顯,真顯那個真就是即心即佛,那個真就是佛,所以我們只要肯做可以到達究竟的,這樣聽得進去嗎?(可以)所以還是要把那個金剛經拿回去聽啦!那個有教我們做的詳細內容,都是很實際的,很確實的,這樣可以嗎?(可以)謝謝劉講師。

       】:有一次聽劉講師講課,劉講師就講:「我忘記要怎麼接,但是說我一定可以想起來」,後學就想到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常常做這種萬緣放下,會有這種「讓你想起來很多事情,而且這些事情是讓你覺悟的事情,而不是雜事」,又想到一個,「赤子之心」,因為我們心裡有事,所以那些赤子之心的境地都顯現不出來,是不是都有雷同?

    劉講師:好請坐,有一次在講那個三十七助道品講到那個七菩提分,講到中間有一個名詞忘了,那我就想這個我很熟啊!我投入的時間很多所以我一定可以想得起來,那個叫自信,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相信自己可以培養那個蠻重要。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一生時間很短,一定要專注、專一,不要分散,我們分散以後什麼事都不成啦!一專一以後我們可以一一地去達成,所以這個很重要。

       就是使我們要專一,然後處理事情要能夠圓融,把那個事情都處得圓融,不要為了虛名好名聲陷自己然後很忙碌的境地,懂意思嗎?(懂)我們有時候人家一直跟你稱讚,你說沒有啦!我沒有這樣,為什麼?你就是要別人更加地稱讚你,(哈哈哈)人家的稱讚還不夠啦!我們有沒有這樣?然後名聲很好別人跟你稱讚,你說我沒有這樣做,就是一樣的意思。就是希望別人跟你稱讚久一點,又更多次,所以這個都是好虛名啦!假的名,對我們實質的幫助都沒有,所以我們要為父不為母,就是要了解到有一些人想幫助我們,我們就接受幫助,為什麼?因為我們需要。那我們到達自己能力充足的時候,我們再去幫助別人,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陷自己在很苦難的環境之中,喔那個不理智ㄟ。(劉講師問)你剛剛問第二個問題是什麼事情?忘記了。

      【】:就是恢復赤子之心?

    劉講師:真的喔一轉頭馬上忘沒有過去心,那個恢復赤子之心是古時候聖人祂們修持以後告訴我們,說我們在凡塵那個赤子之心是最難得,因為它沒有分別心,它沒有凡塵那一種勢利的心,什麼心都沒有就是很純真,所以你看那個嬰兒的聲音很響亮,很結實,哭很久了也不會沙啞,對不對?一個車廂裡面有一個嬰兒的哭聲,那個哭聲傳遍整個車廂,車廂很多人在講話的聲音都還贏不過那個孩子的哭聲,就是嬰兒他帶來的元神、元氣、元精都充滿,沒有消耗掉,那我們在凡塵都是沒什麼事情都把它(精氣神)用光光,用到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就要恢復赤子之心,恢復到我們剛生下來那個時候沒有分別的心,所以你對那個小孩子你對他看喔,你用善意的眼神看他一定笑,然後他就會很自然地叫爺爺,就會那麼自然叫出來,不用大人教啦!那個就是赤子之心。

       沒有分別心,沒有說你是流浪漢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錢,我才不理你呢!小孩他不會啦!這樣了解嗎?那我們有分別心我們當眾生啦!那我們修到沒有分別心就當聖賢,就已經成佛了。佛沒有分別心,所以我們就要了解說我們分別心很強烈,就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那我們了解到虛空無象沒有分別心啦!連那一些名、那一些相都沒有很清淨的。這樣了解嗎?赤子之心我們要追求的。下課!

    參考劉講師解說經典課程解說 : 七覺支(七菩提分),有沒有?(有)。有的會有接觸有聽過,有的如果比較少接近修道方面的話,七覺支、七菩提分就比較少聽到。那後學用記的、因為要記很多,所以就會用很簡單的『擇、進、喜、安、定、捨』,然後中間一個『』,那這樣七個都出來了。擇就是選擇,選擇我們那個覺支,選擇。那我們在凡塵有很多的機會,我們都須要那個選擇,我們選擇怎麼樣做、我們選擇怎麼樣追求,那個選擇。然後擇進喜,那個進,就一樣是精進。然後喜,就是很高興、歡喜,喜覺支。擇、進、喜這三個都屬於

        然後底下安、定、捨,這三個屬於。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三個都屬於定。那前面的擇進喜、安定捨要使它平衡,就是你慧太多了(擇進喜太多了),那我們就是了解到你慧太多人會輕狂,就是不穩重啦。那你安定捨,那個定太多了,我們人會昏沉,就是提不起精神啦,所以兩個,擇進喜這三個覺支、安定捨這三個覺支要使它剛好都平衡,中間一個念(念覺支)來調節,看要增加智慧、還是增加定力,兩個把它調節剛剛好,就七覺支,這個我們比較少去說,所以就聽到機會也不多。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芳村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