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5/14 22:55:30瀏覽48|回應0|推薦0 | |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周一(5/8)與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會面後表示,在一連串「錯誤言行」導致中美關係再度降至冰點後,穩定兩國關係勢在必行。路透社報導,秦剛特別強調,華盛頓必須糾正其處理台灣問題的方式,並停止空洞化「一個中國」原則。
EL ORO DEL RIN - 1959 - SIR GEORG SOLTI - LP SOUND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tosT_7uLk
【摘要2023.5.9.二.壹蘋】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周一(5/8)與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會面後表示,在一連串「錯誤言行」導致中美關係再度降至冰點後,穩定兩國關係勢在必行。路透社報導,秦剛特別強調,華盛頓必須糾正其處理台灣問題的方式,並停止空洞化「一個中國」原則。 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巴特爾(Vedant Patel)被問到秦剛的言論時說,伯恩斯「私下表示」美國對中國政策不變,特別是一個中國政策。根據美國的一中政策,華府在外交上正式承認北京,而不是台北。巴特爾在國務院定期新聞簡報會上指出,伯恩斯談到兩國可以合作的領域,包括氣候變遷、全球衛生和糧食安全。 巴特爾說:「我們希望並打算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他補充,華府將「繼續與我們在印太地區的朋友和盟友站在一起,促進我們共同的繁榮、安全和價值觀。」他表示,「我們不打算改變現狀,這不是美國試圖採取的作法。」 去年,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率團閃電訪台,使得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再度跌至最低點。作為回應,北京切斷了幾條與美國的正式溝通管道,包括兩國軍方之間的溝通管道。中國外交部稱,秦剛告訴伯恩斯,「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惡性循環,防止中美之間出現任何意外。」 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上會面,並承諾進行更頻繁的對話,才讓緊張局勢有所緩解。然而,今年2月,中國間諜氣球穿越美國領空,令兩國關係再度觸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已取消即將啟程的中國行作為回應。 伯恩斯則在推文中談到穩定關係的必要性,「我們討論了美中關係面臨的挑戰,以及穩定關係和擴大高層溝通的必要性。」巴特爾表示,布林肯希望訪問中國,「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打算並努力這樣做」。
秦剛與神學士政府會晤 冀將阿富汗納入一帶一路【摘要2023.5.9.二.壹蘋】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日前與阿富汗臨時政府代理外長穆塔基會晤,中國外交部官網引述穆塔基表示,阿富汗希望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經貿、人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 秦剛表示,阿富汗應切實履行打擊恐怖主義的承諾,堅決打擊包括「東伊運」(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運動)在內的恐怖勢力,確保中國在阿人員和機構安全。中方將繼續本著平等協商、務實友好、互利共贏的原則推進中阿巴三方對話與合作。 穆塔基表示,阿富汗高度重視發展對中國的關係,絕不允許任何勢力利用阿富汗領土從事反中活動。穆塔基表示,阿富汗希望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架構下加強經貿、人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維護雙方共同利益;並希望與中國、巴基斯坦等鄰國和睦相處。 金融時報7日報導,神學士(Taliban)2021年接掌政權以來,一直向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全球大國尋求投資,以支撐搖搖欲墜的經濟,並緩解該政權的國際孤立,包括積極吸引中國在當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及通過「一帶一路」將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鄰國連接起來。 另一方面,中國也通過中巴經濟走廊在巴基斯坦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包括正在建設中的公路、火車和港口網絡,預計最終價值高達600億美元。一名巴基斯坦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這個想法是讓阿富汗參與已經將中國和巴基斯坦聯繫在一起的經濟活動。 今年1月阿富汗政府同意中國新疆中亞石油天然氣公司(CAPEIC)在該國鑽探石油。阿富汗政府去年還與俄羅斯達成協議,採購石油和小麥。有分析指出,中國和巴基斯坦都認為與神學士保持聯繫,對中巴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外交部阿富汗事務特使岳曉勇日前表示,中國無意在短期內承認阿富汗的神學士政府,希望神學士將不利用阿富汗領土「對他國發動進攻」的承諾,付諸實踐。
意圖恐嚇國會議員 加拿大宣布驅逐中國外交官【摘要2023.5.9.二.壹蘋】加拿大政府周一(5/8)宣布驅逐一位中國外交官,這名外交官被控試圖恐嚇加拿大保守黨國會議員莊文浩(Michael Chong)和他在香港的親屬,因為莊文浩過去曾批評北京當局對待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方式。 法新社報導,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Melanie Joly)透過聲明表示:「加拿大已經決定宣布趙巍先生為不受歡迎人物。」她還提到:「我已經明確表示,我們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外國干涉我國內政行徑。駐加拿大的外交官已被警告,如果他們從事此類行為,他們將被遣送回國。」 路透社指出,驅逐令加劇本就緊張的中加關係,並可能促使身為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做出回應。中國駐渥太華大使館譴責驅逐令,並已正式向加國政府表達抗議。使館發言人在其網站上發布聲明稱,「中方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的前外交政策顧問、渥太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帕里斯(Roland Paris)說,中國最有可能以驅逐一名家國外交官作為回應。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上周報導稱渥太華當局對北京干涉加國事務視而不見後,反對黨湧現抗議聲浪。《環球郵報》引述機密文件和匿名安全消息來源報導,由於莊文浩在2021年2月投票支持譴責北京對待新疆維吾爾人之舉構成種族滅絕的動議,中國情報機構計劃制裁他和他的親戚。 報導引用加拿大安全情報局(CSIS)機密文件指出,這「幾乎可以斷定是想藉此殺雞儆猴,阻止其他人採取反中立場」。當時就傳出一名中國駐多倫多領事館的外交官員牽涉其中。
印度與東協國家南海軍演 傳中國海上民兵船駛近【摘要2023.5.9.二.壹蘋】兩名印度消息人士今天(5/8)表示,在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國家海軍在南海舉行演習期間,屬於一個中國海上民兵組織的多艘船隻,駛近演習區域。 一名越南專家表示,中國當局似乎正使用這個海上民兵組織,威嚇和擾亂這項海軍演習。針對這起事件及可能動機,中國當局未就路透社詢問作出回應。印度及越南政府不予置評。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Myoushu計畫(南海)負責人鮑爾(Ray Powell)表示,這些船隻屬於該區域的中國「瓊三沙漁」民兵船隊。監測船隻追蹤資料的獨立非營利組織南海編年史倡議(The South China Sea Chronicle Initiative,SCSCI)經理Van Pham表示,這並不是中國「所謂的漁船」第一次出現在其他國家軍艦周圍並威嚇這些船艦。
和中國締結姊妹市退流行 荷蘭8市2省結束友好關係【摘要2023.5.9.二.壹蘋】荷蘭媒體披露,過去2年荷蘭至少8個市政當局和2個省結束和中國締結的姊妹市和姊妹省關係。 荷蘭和中國多個地方當局締結姊妹友好關係,進行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根據荷蘭鹿特丹商報(NRC)針對市政單位調查後發現,過去2年,這類合作關係1/4已經取消。此外,還有其他不少市政機構也將和中國城市的友好關係擱置一旁,正準備結束關係,或讓友誼消退至幾乎不再有任何合作關係。 荷蘭南部的布雷達(Breda)、堤堡(Tilburg)和愛因霍芬(Eindhove)等市鎮當局在地方議會堅持下,結束和中國姊妹市的友好關係。荷蘭市政當局通常以中國對維吾爾族的迫害為由,解除關係。 阿納姆(Arnhem)市長馬卓克(Ahmed Marchouc)說:「我們必須尊重民主、法治、新聞和言論自由原則…(但)和中國城市維持(友好)關係,會製造出不尊重原則的形象。」阿納姆市於2021年結束與武漢的關係。 威爾特(Weert)和依色爾河畔卡培爾(Capelle aan den IJssel)等市政當局告訴《鹿特丹商報》,他們之所以結束和中國姊妹市的友好關係,是因為從中得到的經濟益處不大。荷蘭其他市鎮則「重新思考」和中國姊妹市的關係,當中不少市鎮表示,他們希望更聚焦在和歐洲城市締結友好關係。荷蘭的大學也以知識安全性為由,越來越不願意接受獲中國政府獎學金補助的博士班學生。
北約將在日本設辦事處 學者:形成新同盟、北京壓力大【摘要2023.5.9.二.壹蘋】北約擬在日本開設聯絡處,中國跳腳。分析指出,俄烏戰爭拉動北約關注視角擴及印太,日本、北約關係提升有助於日本應對中國威脅;「美日韓台菲」新同盟成形,北京壓力加大。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規劃在2024年於東京開設印太第一個聯絡辦事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批評,北約持續東進亞太、干預地區事務,勢必破壞地區和平穩定。 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8日表示,北約多年來對於印太事務興趣缺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話題在歐洲熱議,加上日本積極遊說、美國首肯,「北約終於動起來」。 他指出,日本近年來逐漸意識到中國威脅,強化與北約的合作關係是日本思考聯合其他國家,乃至其他區域力量,以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的重要一環,俄烏戰爭「意外地」將雙方關係拉近,快速促成了北約向印太地區東擴進展。林泉忠提出北約擬在日本開設印太第一個聯絡辦事處對於地緣政治帶來的3個意義。 第1個,美國成功地使北約,不再僅將關注限於歐洲的安全或俄羅斯的威脅,一舉擴大至印太地區。北約維持區域安全功能延伸至歐洲以外範圍,符合美國應對其他地區,尤其是日趨重要的印太地區的部署與調動,另也強化了對北約支配能力。 第2個,日本與北約關係升級,使日本對「無力單獨應對中國威脅」的擔憂可能獲得紓緩。為了應對中國威脅,日本除了強化與美同盟關係,近年來也積極與澳洲、英國等發展「準同盟關係」;日本與北約關係升級,將為雙方關係邁向「同盟」,開設聯絡處使日本在北約的地位獲承認,日本對於應對中國或整個印太地區安全的意見,將透過這個聯絡處獲得北約重視。 第3個,對中國來說,在中美新冷戰日趨明朗情勢下,北約在日本設置聯絡處,無疑地將增加中國應對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壓力,也不利於近年來在印太地區尤其是三海(東海、台海、南海)的作為。 林泉忠認為,不利於中國包括處理台海問題的外部環境變化迅速,日本、韓國修復多年交惡關係、韓國總統尹錫悅涉台發言刺激北京、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透過近期的訪美表態。「美日韓台菲」新同盟關係一舉成形,加上原有的英、美、澳洲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北約觸角也伸到中國「家門口」,北京今後尤其在應對台海局勢上所承受壓力之大,不言而喻。
美議員喊炸台積電「要嚇阻中國」?談話疑似遭抖音影片斷章取義【摘要2023.5.9.二.聯合報】美國民主黨眾議員摩爾頓,據報導最近在智庫研討會上提出了「炸掉台積電」的說法,但這段言論沒有任何外媒報導,而出現在中國影片平台抖音中的相關片段,疑似遭到斷章取義。 台灣多家媒體報導,摩爾頓(Seth Moulton)近日在智庫研討會上拋出「要嚇阻中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要入侵台灣,美方就要炸毀台積電」,但皆未引用新聞出處。經查證,無法找到任何國外媒體報導此事,但有推特上轉發的相關抖音短片,字幕為中文簡體,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版推特分享了這部短片。 根據抖音短片,摩爾頓提及:「大陸非常清楚,如果『入侵』台灣,我們就要炸毀台積電,我只是拋出這個想法,不是因為這是最佳策略,而這只是個例子,當然台灣不喜歡這個想法。」 接著,美國前國防部次長佛洛諾伊(MicheleFlournoy)表示:「不能炸掉台積電,如果你這麼做,在第一年將對全球帶來2兆美元的經濟衝擊。讓全球製造業停滯。這是個糟透了的主意。」 這則新聞發布後,立即在台灣政壇引起熱烈討論,不僅藍營名嘴及政治人物痛批,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被問及此事,甚至有藍委要求副總統賴清德對此表態。 然而,抖音短片中談到台積電的內容似乎遭到斷章取義,上下文被省略。根據「梅肯研究院」官網影片,摩爾頓在談及晶片問題時表示:「好的,你知道的,我指的是,這是為了嚇阻而提出的有趣想法之一,這是要向中國表明,如果你入侵台灣,我們將炸毀台積電。」他指出:「我只是拋出這個議題,不必然因為這是最佳策略,而是此為一個例子,當然台灣人確實不會喜歡這個主意,對吧?」 摩爾頓接著說:「當我們認真考慮這個策略需要如何進行,我們必須再想想,第二及第三種情況會產生什麼後果?這將對我們造成何種影響?我們將促成非常成功的中國國內晶片產業嗎?最終將趕上我們嗎?」 此時,佛洛諾伊笑稱:「要炸毀台積電,如果你這麼做,在第一年將對全球帶來2兆美元的經濟衝擊。讓全球製造業停滯。這是個糟透了的主意。」 對此,摩爾頓回應說:「我並非提倡這個主意,我並非提倡這個主意。我所表達的是,這些確實是美國決策者間正熱烈辯論的事情。」問題在於,中國曾說過,它想要展開戰爭。問題在於,中國說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清楚表明,他想要入侵台灣,必須相信他說的。 摩爾頓提及,第二個問題是戰略競爭,中國不只想侵略台灣,如習近平所表明的,他也想在全世界散播威權模式政府…。 他還說,美國想保護自身供應鏈,但若美國釋出的訊息是,美方不需要台灣,因為美方不再依賴他們的晶片,這將增加戰爭的可能性,因為中國將會認為「美國不會努力保衛台灣」。 摩爾頓表示,中國正很成功地說服世界,是美國挑起衝突;中國對美國與總統蔡英文會面感到生氣,但美國是在國內與盟友見面,豈是構成挑釁。
路透:中國強化國家安全 影響重返世界舞台【摘要2023.5.9.二.壹蘋】路透社報導,中國日益聚焦於國家安全及加劇與美國競爭,影響中國經過3年疫情後重返世界舞台,並且正傷害中國的外交關係,及重振經濟的計劃。 報導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執政後,頭兩個任期較多著重部內問題,如在新疆的維權人士及穆斯林少數民族等。但2022年10月中共20大習近平獲得第3個任期,他強調國家安全涵蓋從政治、經濟、技術和領土爭端等各方面。今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更指直中國遭美國圍堵打壓。 中國最近幾個月採取一系列似乎是矛盾的外交和商業行為,令許多觀察家質疑其動機。這些舉措包括:中國指要促使烏克蘭和平,但又與俄羅斯舉行會談;向西方國家領袖舖出紅地毯歡迎他們,但又加劇與台灣的緊張關係;拉攏外資的同時,又採取被視為扼殺中國商業環境的措施。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矛盾的訊息是因為習近平重新聚焦於國家安全,而這受到與雙方關係處於低谷的美國競爭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表示,在中國嚴峻的現實是,現在由經濟至外交,都是安全壓倒一切。即使中國正嘗試在烏克蘭危機等關鍵地緣地治問題上鞏固其權威,但過份強調國家安全正損害中國的外交關係,以及振興經濟的計劃。他說,儘管中國表示要對外開放,但中國已經逐漸把門關上。 中國強調國家安全可能令它經濟上被孤立。最近中國修訂「反間諜法」及對外資公司採取被美國形容為「懲罰性」行動,令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長達數十年的樂觀情緒正在瓦解,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成為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 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最近指出,中國和美國非常接近越過紅線,如果越過紅線,將不可挽回地將它們推向某種類型的戰爭的邊緣,這會損害這兩個國家,並對世界秩序造成嚴重和不可挽回的破壞。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對國家安全的迷戀,影響了其最近的幾項外交舉措,包括聲稱要促使烏克蘭和平,但又一直拒絕譴責俄羅斯,以及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指「前蘇聯國家無主權國地位」。 分析人士認為,英國倫敦智庫「地緣戰略理事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研究員巴頓(Charles Parton)表示,中國呼籲烏克蘭和平與自己與美國的競爭有關。他說,北京不在乎調解是否奏效,重要是這是一個醜化美國的機會,指美國及其盟友透過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而煽動戰爭。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