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2/05/22 19:54:53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台灣今(5/20)起邁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測的疫情高峰期,隨時可能出現本土病例單日新增破10萬例的情況,而指揮官陳時中昨(5/19)表示,希望這波疫情的致死率能壓在千分之1以下,對此醫師卻坦言,守住這目標有難度,甚至「能守住千分之3就不錯了」。
Ingrid Fuzjko Hemming - Solo Piano Concert in Bratislava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yeMdzYf1k
【摘要2022.5.20.五.蘋果】台灣今(5/20)起邁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測的疫情高峰期,隨時可能出現本土病例單日新增破10萬例的情況,而指揮官陳時中昨(5/19)表示,希望這波疫情的致死率能壓在千分之1以下,對此醫師卻坦言,守住這目標有難度,甚至「能守住千分之3就不錯了」,因為接下來會有更多病例的致死主因會是-患者本身的其他疾病,因此務必要落實醫療分流,保住醫院的重症、共病治療能力,才能讓更多人活命。 本土疫情自上月起迅速大爆發,4/1單日新增案例破百、4/15破千、4/28破萬,平均每2周呈現等比級數成長。指揮中心日前推估,今年疫情高峰可能落在5月20至30日之間,最快5月20日、也就是今天,台灣將迎來第一波「撞擊」,且昨單日新增確診已破9萬,今破10萬大關也不意外。 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疫情致死率約千分之0.4,而陳時中則說,今年一開始致死率是千分之0.32~0.33,雖然致死率還會往上走,但不希望這波疫情最終致死率超過千分之1。 昨單日新增9萬378例、51死。累計國內染疫人口至今已破100萬、死亡1235例,其中本土個案1220例,今年至今則累計382例。 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坦言,病例一多,重症與死亡自然就會多,而以這一波疫情來說,要守住千分之1致死率「其實有困難」,能壓在千分之3就不錯了,因為接下來估計會有更多例如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確診,他們感染,死亡機率會比一般人更高。 黃高彬表示,疫情中有5大高危險群,包括高齡、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併發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估計未來多數個案的情況,新冠肺炎只是造成死亡的附屬原因,病患本身既有疾病才是致死主因,因此要照顧好主要疾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接下來的致死率,為此更需落實醫療分流,方可保住醫院治療重症與其他共病者的量能。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則認為,現在很難預估未來,畢竟現在光是應對疫情就已經忙不過來,但既然有致死率千分之一這目標,那就大家一起來做,疫苗催打、醫療分流一定要落實,醫院治療重症的量能絕對不能垮。
讓致死率低於千分之1 專家3處方【摘要2022.5.20.五.聯合報】昨單日新增59死再創新高,累計死亡382例,以本土確診104萬多人換算,致死率為千分之0.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致死率預估還會往上走,不希望超過千分之一。專家指出,控制致死率低於千分之一,應1.擴大快篩陽即確診對象,並即時給抗病毒口服藥、2.長照機構減災、3.提升第四劑接種三大措施才有機會。 綜觀台灣鄰近國家今年面對Omicron的死亡率,香港約為千分之八、日本千分之二、韓國千分之一,陳時中期許可以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致死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第一步應擴大快篩陽確診的適用對象,讓更多染疫者即時投藥治療,第二是減少長照機構的災情,目前機構住民致死率約百分之一,未來若持續升高,將拉高全國致死率,第三是符合第四劑接種資格者,盡快提升接種率,政府也應積極宣傳,否則很多長者根本沒即時獲得資訊。 黃立民表示,快篩陽即確診的適用對象,不該僅限制於現在的三類對象,主要是重症高危險群不只65歲以上長輩,還有免疫不全、慢性病等多種高風險對象。 黃立民表示,快篩陽性即確診可大幅減少醫療人員採檢及檢驗人員做PCR的負擔,病人也能盡快走到領藥的階段。台灣現處於疫情上升階段,這是「很划得來的作法」,待疫情進入下坡,再恢復以PCR確診。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昨推估,疫情高峰會落在六月,之後就會出現轉折,等九月以後可望恢復正常生活。
確診關7天還快篩陽當「免死金牌」 能上班嗎?勞動部解答了【摘要2022.5.20.五.蘋果】疫情高原期昨本土病例已破9萬,全國累計百萬人染疫,多數輕症或無症狀者,確診者居檢維持7+7規定,指揮中心已公布7天免快篩自動解隔,即可返回職場。 《蘋果新聞網》接獲民眾投訴,7天解隔後自主快篩陽性,認為就算自主管理也不能隨便亂跑,卻被雇主要求去上班,認為雇主管理有疏失,勞動部解釋,目前沒規定解隔後要快篩,有疑慮可自己請病假或與雇主協商居家辦公,互相體諒。 勞動部舉例,若公司要求上班,可以協調成居家辦公,這樣勞工同樣有提供勞務,也降低傳染風險,資方也能夠給付原本薪資。若無法居家辦公的工作,可協商請假,同時不列入出缺勤考評。 另外,若資方不放心怕造成群聚,希望解隔快篩陽的同事別急著返回職場,官員說,資方也可以優於法令,讓員工放假,這些皆可協調,希望現階段多點同理心與協商。若勞資雙方仍有疑慮,可請地方政府勞工局協助。 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感染7天後已不具傳染力,因此日常工作、接觸並不會造成傳播,當然大家仍應遵守戴口罩等防疫作為,但不應針對確診後進入自主管理的同事投以異樣眼光,尤其確診者康復後反而在短期內不易再度染疫,是相對安全的狀況。 羅一鈞也說,7天後解隔不代表一定完全沒症狀,「就像感冒也不一定7天會全好」,仍可能有聲音沙啞或輕微咳嗽等輕微症狀,但這時仍可用自主健康管理者的身分正常就醫、正常上班。
4歲童發病當日變腦炎重症 羅一鈞:幼童病程快速!注意6大警訊送急診【摘要2022.5.20.五.蘋果】羅一鈞表示,今重症個案中有1位4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發病當天發燒咳嗽症狀,急診時發生全身抽蓄,立即收治院診治,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於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都有異常,目前在加護病房中,目前為第7例兒童重症、第3例兒童新冠肺炎併發腦炎。 羅一鈞說明,腦炎是外界擔心、家長也想了解的新冠肺炎相關併發症,兒科醫學會建議重申4月份說明過的兒童病例居家照護警訊,可分為就醫警訊與緊急就醫兩種。 羅一鈞說,若出現下列五大警訊,家長要帶孩子就醫,可透過視訊看診或外出就醫等方式,並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住院,其中包括:1.持續發燒過48小時、2.高燒超過39度、3.持續活動力不佳、4.呼吸急促、胸悶、胸痛、嘔吐、腹痛等,5.小朋友若超過12小時沒有解尿或進食,也要尋求醫師協助。 緊急送醫警訊則有六大評估緊急送醫條件,其中有部分可能跟腦炎有關,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或腦幹的症狀,如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意識不清、呼吸困難或胸凹(腦炎或肺炎都會發生)、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濃度94%以下、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等。 羅一鈞提醒,重症的小朋友病程快速,今天新增的4歲個案也是發展快速的案例之一,發病當天就出現抽搐症狀,因此5歲以下幼兒要特別注意是否有併發腦炎症狀。
沒打疫苗死亡率是3劑人的6倍 指揮中心:距群體免疫還差12%【摘要2022.5.20.五.蘋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19)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針對國人打疫苗的效果,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統計,截至5/16,發現沒有打疫苗者,染疫後死亡率是打過3劑者的6倍。就疫苗效力而言,比起沒打任何疫苗,打過3劑可降低83%的死亡率。 媒體提問,本土染疫已破百萬人,有專家評估台灣離8成群體免疫力的目標還差12%,指揮中心對此怎麼看?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雖不知道專家的8成是怎麼算的,且大家對群體勉疫有很多講法,但以台灣疫苗保護力來看,距離8成差12%應該沒錯。 有民眾打完第3劑莫德納後,持續頭痛長達半年,每天需要吃多顆止痛藥,並認為是因為疫苗副作用造成,對此羅一鈞回應,造成頭痛的原因很多,但疫苗應該不是造成長期頭痛的原因,建議該位民眾先就醫,若對疫苗不良反應有疑慮、經醫師診斷後也可以提出,指揮中心也尊重醫師判斷。
中重症+191!幼兒重症增至7例 4歲女童腦炎多重器官異常【摘要2022.5.20.五.蘋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19)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疫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增59死中,僅1人沒有慢性病史,31人沒接種疫苗,年齡6成在80歲以上,但從30多歲到90多歲都有,其中30多歲及5位50多歲個案都有糖尿病、癌症及腦出血等慢性病史,併發急性心肌梗塞、敗血病休克等過世。 此外,羅一鈞說,新增191例中重症,包含136例中症、55例例重症,重症個案中有1位4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發病當天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急診時全身抽蓄,立即收治住院,發現合併腦炎,且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轉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證實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都有異常,目前仍在加護病房,為第7例兒童重症、第3例兒童新冠肺炎併發腦炎。 指揮官陳時中也說,今日新增55例重症、136例中症,輕症佔整體比例沒有改變,維持99.79%,重症比例則從先前0.03%上升到現在0.05%,中症比例稍微從0.18%下降到現在0.16%;他也說,當整體病例數愈來愈多,重症愈來愈多是可以想像得到,重症稍微落後病例數成長,現在的成長看起來還在可以了解範圍內。 媒體提問,目前統計長照機構確診人數,其中中重症及死亡人數?多少人死前曾吃過口服抗病毒藥物?陳時中回覆,羅一鈞先前有說過,有關機構619家、員工1600多人。 羅一鈞進一步說道,確診住宿式機構665家,確診工作人員1958人,確診住民4268人,而死亡人數先前統計42人,每周會確認一下,個案是否屬於機構住民,並不是通報就會知道,還要時間細究通報來源、病例輸入資料。 此外,羅一鈞說,對於口服藥瑞德西韋,會希望加速審查速度,只要拿到死亡診斷書就研判公布,不一定要拿到完整病歷;對於藥物申報,也有從健保代碼來,醫師、藥師先以開藥為主,申報部分不會嚴格要求時效,整理速度就和公布時間落差,再看什麼方法呈現,不要再增加第一線負擔。
家長注意!保護5歲以下孩童 傳染病專家教你防疫3招【摘要2022.5.20.五.蘋果】民進黨YouTube頻道今天(19日)發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的影片,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另為保護不能施打疫苗的5歲以下孩童,也提供其餘家人全接種疫苗以及清消乾淨等3招教學。 何美鄉共錄製兩部影片,一是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她在影片中說,她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才會一輩子選擇研究病毒、傳染病以及疫苗,而全世界已經有幾億人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這是有用且安全的疫苗,選擇上也很多元。 何美鄉說,打疫苗可以預防重症與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很好的工具,應該要盡量施打疫苗。她表示,長者如果不打疫苗,一旦確診將影響家人與醫護,為了不影響下一代,建議要接種疫苗照顧好自己。 目前5歲以下孩童未能施打疫苗,何美鄉則在第2部影片中提出3招教學。她說,首先是除了5歲以下孩童外,全家人從老至小都要施打疫苗,家中若有5至11歲孩童,也要鼓勵他們接種疫苗,保護弟弟、妹妹。 再來,何美鄉說,為盡量別將病毒帶回家,除回家時須清消乾淨再抱小孩;另外,每週也可快篩2、3次,確認大人的狀態,並要時常觀察小孩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或是發燒等症狀。何美鄉更提醒,現在確診的人多,環境病毒量也多,應該要特別小心,別將小孩帶到人多處。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