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31 19:33:44瀏覽1349|回應14|推薦39 | |
身體的那一個部位代表生命呢? 如果我們想像眼前有一個人,那麼,我們慢慢的,一塊一塊,把不是生命的部份割掉,割到最後,就是「代表生命」的那一部份嘍?
剛好是萬聖節,大家應該會原諒我用如此殘酷的方法解釋吧。 我現在想像眼前的是「愛因斯坦」。 把他的四肢都割掉。 他不能行動了,不但不能行動﹑而且愁眉苦臉的,精神很差。但他仍然是「愛因斯坦」。顯然「愛因斯坦」的「生命」不是存在於他的四肢裏面。那個生命仍然存在于眼前這個沒有手腳,愁眉苦臉的老猶太人裏面。 直接把頭割掉好了,但我們必須馬上從頸子接上所有原來的血管。所有原來通往腦部的血液必須繼續供應。我想「愛因斯坦」不但不快樂,可能要患嚴重的憂鬱癥了。但是他仍然擁有所有的思慮。他還是「愛因斯坦」。顯然「愛因斯坦」的生命不是存在于頸子以下的身軀。現在只剩下一個頭,但是因為血液繼續供應,這個頭對世界仍然有認知,仍然有思想,仍然感覺到憂愁與悲傷。他的生命仍然存在。但顯然他不是很快樂。其實他痛苦極了,只剩下一個頭,真是生不如死啊! 我們現在要一片一片,割他的腦了。不,那太殘忍了。我們用一點想像力好了,想像「愛因斯坦」老了,忘掉了許多事。腦子的邏輯也不靈光了,基本微積分題,他都搞不太清楚了。 這個又老又遲鈍的「愛因斯坦」還是「愛因斯坦」嗎? 是的,他還是「愛因斯坦」。其實「愛因斯坦」的能力本來就不是一直不變的。也許他發現「相對論」的那天早上,是他最聰明的時候。當天晚上,他就稍微遲鈍一些了。所以我們總不能說,早上的「愛因斯坦」跟晚上的「愛因斯坦」是不同的生命吧。 所以說,五歲時天真無邪的「愛因斯坦」,四十歲時聰明絕頂的「愛因斯坦」,和七十五歲遲鈍緩慢的「愛因斯坦」,是同一個生命。只是因為物質肉體的限制,表現出來就不同了。 這個生命在一開始,當「愛因斯坦」生父的那顆精子穿透入他母親的那顆卵子的一瞬間,就附著在那顆受精卵上面了。請注意:那顆精子和那顆卵子卻在「愛因斯坦生命」產生之前就存在了。 換句話說,「愛因斯坦生命」不存在那顆精子裏,也不存在那顆卵子裏。那麼精子穿透入卵子以後,「愛因斯坦生命」是從何處跑來的呢? 根據物理學,物質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所以,「愛因斯坦生命」應該不是一種「物質」。它比較像是一種「能量」﹑一種「渴望」。當精卵結合時,這個類似「能量」﹑或「渴望」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生命),被釋放出來。 這個「生命」有許多渴望和追求。肉體是它的「維生系統」,它的附著體。所以它會盡力保護肉體「維生系統」的正常運作。然後它還好奇,要求知。他還有表現的慾望。還有愛與被愛的渴望。它一直推動肉體(一開始就是受精卵),但是每一對精子卵子合成的肉體,都有他各自的限制:腦細胞的數量與精密度,身體的高度大小,肌肉的粗細,強度,和速度。。。等等,除了肉體的限制以外,還有成長環境的限制。 你的「生命」從一開始就以它的渴望和追求一直推動你,但是你的肉體和你的成長環境限制住你。幾十年來,那個推動力不斷地擠壓你,但是你的肉體和成長環境的限制住它。 站到穿衣鏡前,看看你自己吧。結果,就是你現在這個樣子。(林書豪?林志玲?王力宏?比爾蓋茲?MichaelPhelps?) 也許你怨歎自己比不上林書豪,林志玲,王力宏,比爾蓋茲, 或是MichaelPhelps。 但那不是你生命的錯。你的生命可能和他們的生命一樣盡力,但是你們的肉體和你們的後天遭遇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 結果,就是你現在這個樣子。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