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的是可逆轉嗎???
2025/06/04 17:03:31瀏覽12|回應0|推薦2

       一位40多歲的科技業主管,近半年來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語句中斷等問題,常忘記剛交代的事,腦中突然空白,一度懷疑罹患早期失智症。腦部影像檢查找不到任何異常,在身心科確診「焦慮性假性失智」。專家指出,焦慮會造成杏仁核過度活化,進一步劫持前額葉皮質,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遺忘剛剛發生的事,透過精準的醫療評估與介入,是可逆轉的。

    新竹身心科醫師尤冠棠指出,壓力與焦慮密切相關,壓力是源於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如工作負荷或生活變故;而焦慮則包含主觀情緒與生理反應,是大腦在預期威脅時產生的警戒狀態。

    尤冠棠表示,大腦中,「杏仁核」負責啟動情緒反應,「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與認知功能,兩者彼此制衡。焦慮會造成情緒中樞「杏仁核」過度活化,進一步劫持理性中樞「前額葉皮質」,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做出決策,甚至遺忘剛剛才發生的事。

    長期壓力會使「海馬迴」(負責情境記憶與學習)神經再生能力下降,導致腦霧、遲鈍,同時抑制與情緒穩定相關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與血清素活性,讓人陷入「焦慮→記憶退化→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焦慮造成的假性失智雖與失智症表徵相似,但關鍵在於它是可逆的。尤冠棠說,假性失智的治療核心在於藥物與非藥物的介入,研究顯示,特定藥物可以促進海馬迴神經再生,或增強前額葉與頂葉的認知連結,使情緒與理智得以重新取得平衡,恢復大腦正常的調節能力。

    至於非藥物介入,尤冠棠表示,認知行為治療(CBT)可降低杏仁核活性、提升前額葉皮質調控功能;正念訓練也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專注與覺察,減少焦慮失控;另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表現,促進神經可塑性與情緒穩定。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de001&aid=18266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