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1 18:01:58瀏覽1984|回應0|推薦0 | |
印象派 (Impressinnisme)
背景 : 約1862年,一群年輕畫家反學院式的僵化教學,在巴黎齊集,並環繞於以莫內為中心而展開的藝術活動。 1850―1860年,這群畫家走出工作室,迎向戶外寫生,尤其風景畫的氣氛描寫,重視畫出光線的效果,以及對風景的視覺捕捉,這樣的作法與傳統的學院重視工作室內,人為事物的營造及磨鍊描寫能力大相徑庭。 印象派的美學源頭可追溯至透納 (William Turner),他們並接受庫爾培 (Gustave Courbet) 的現實主義和他的影響。 他們也開發出新的靈感,並吸收日本浮世繪版畫和於1839年發明的攝影技法。 「印象」一詞源於一位新聞記者勒華 (Louis Leroy) 於喧嘩雜誌 (Charivari) 上對莫內的 「印象 日出」一作之諷刺語。 起初大多數人對「印象派」不能接受且採敵視的態度,但他們卻受到大文豪左拉 (Émile Zola) 及畫商杜朗 胡艾爾 (Paul Durand-Ruel) 的大力支持。 印象派的特色 : 1.以寫生為主,畫幅尺寸較小,畫架輕便,顏料以商店可購得之鉛管形為主。 2.多旅遊,以尋找對色彩的新感覺、新詮釋。 3.作畫速度較快,以捕捉瞬間多變的光線下之感覺。 4.熱衷於描繪,例如奔馬、火車、橋、船艇、旗子、蒸汽、天空、雲彩、舞者、 水波及其反射….等具有律動、自然及現代感的對象。 5.標題大半以季節、時刻,以及明確之地名命名之。 6.不重視透視的消失點,以及具有可引起立體感的錯覺之營造。 7.常用俯視或仰視的取景法。 8.輪廓、濃度及立體感,常在光線和律動中的表現下消失或變得模糊朦朧。 9.常使用光譜色環,三原色 (藍、黃、紅) 及其補色 (橘、紫、綠),還有它們的中間色和白色。 10.排除使用灰、黑等非色系,用明確的色調,影子的問題以豐富的色彩處理之,不以傳統的明暗對比法。 11.為了表現色彩的強度及暗示來自陽光的色彩躍動,他們不太喜歡在調色盤上調色,而是將明色調和純色調在畫布上明確地可以分開,也就是這些色彩是讓觀者在一定距離以外,在視網膜上混色。 12.筆觸有流動性的、厚塗的、漸層的,這些不同性質的技法,亦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張作品中。 13.藉由補色並置的應用,可產生光線閃動的效果。如梵谷喜用藍、橙,莫內喜用紅、綠的並置。 14.外形經由各種筆觸的表現而變得模糊。水平線、垂直線的筆觸,片片斷斷,似乎不斷分裂,又接著融合,暗示著例如草坪的騷動,海浪的滾動。 代表人物 : 法國 ─ *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馬內 (Édouard Manet, 1832-1883) *竇迦 (Edgar Degas, 1834-1917)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 *希斯雷 (Alfred Sisley, 1839-1899) *莫內 (Claude Mone, 1840-1926) *巴奇爾 (Frédéric Bazille, 1841-1870) *莫里受 (Berthe Morisot, 1841-1895)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卡薩特 (Mary Cassatt, 1844-1926) *卡玉伯特 (Gustave Caillebotte, 1848-1894) *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德國 ─ *理伯曼 (Max Liebermann, 1847-1935) *柯林斯 (Lovis Corinth, 1858-1925) 英國 ─ *史第爾 (Philip Wilson Steer, 1860-1942) 美國 ─ *瓦敘曼 (John Twachtman, 1853-1902) *哈山 (Childe Hassam, 1859-1938) 波蘭 ─ *西比斯 (Jan Cybis, 1897-?)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