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1 17:54:40瀏覽2316|回應0|推薦0 | |
新古典主義 (Néo-classicisme)
背景: 在18世紀後半葉,一股再度鼓吹吸收自古代藝術,並以所謂的新古典主義之名而展開的藝術之風潮。這股潮流是反對洛可可的幻想形式,在1760至1770年間於羅馬展開,發揚於歐洲,一直到約1830年為止。 兩位德國人:藝術史考古學者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和他的競爭對手,畫家 Anton Raphael 聯手合作,以所謂「理想之美」(beau idéal)的正統希臘羅馬為內容的追尋,希望能夠再新繪畫。蘇格蘭人 Gavin Hamilton 經常前去羅馬與新古典主義有所接觸,而成為與 Mengs 共同開拓新古典主義的運動。 在19世紀之初,美學家Quatremère de Quincy 完成這項計畫,而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則成為最著名的新古典主義畫家。 這股運動在社會的再新的意志之下,取得它的根基。依據 Diderot 的說法,藝術是必須透過教養以及「回復到能吸引人的情操,能震聾發饋之力量」的。 帶有強烈道德感的 Jean-Baptiste Grenze (1725-1805) 的作品可見証之。同時, Caylus 伯爵的寫作,考古學上,在義大利的赫克拉尼恩 (Herculanum) 和龐貝城(Pompéi) 的發掘出土,都再一次解開一種古代情節的形式。Joseph Marie Vien (1716-1809) 和大衛等大師的作品,闡明了對此意念之迷戀不已。 特色: 1.特殊的光耀主題(語言、神話、古典古代的等等),新古典藝術家再新了希臘羅馬的歷史題材,他們藉由精緻講究的考古研究,尤其闡明和荷馬時代、Tite-Live 的故事(記序)、Pétrarque 的詩篇,一些主題都使用暗示手法,用以鼓舞革命的愛國情操,光榮君主政體。 2.繪畫空間是經由悲劇舞台戲所強化的人為造景所營造出來的,這其中包括衣著,強調手勢模擬的表演,動人的肢體語言等。 3.藝術家模仿一些古代淺浮雕的正面構圖,以及赫克拉尼恩(Herculanum)遺跡的發掘,裏面壁畫構圖的影響。 4.所繪的人物高大,不會太多,但錯落有致,形成有空間層次感,經常放在如舞台劇近景的延幕(或稱為橫欄)展開。內層則會與前景平行形成長方形的場景而相呼應,這個我們稱之的幾何構圖,常常會加進不同大小的岩石、壁柱、尖脊,壁凹的建築部分作為點裝場景。同樣的,在收尾的後景部分,由於人物的安排富有節奏性而能吸納觀者的目光。昏暗的裝飾搭配,省略細節部分的處理,這些也顯示新古典主義對畫面的嚴謹性。 5.畫家會改變實物以臻至更完美。這一般所謂的「理想美」,是吸收自古典大師如拉斐爾和普桑的手法,還有,源自希臘羅馬一些最完美的雕塑作品(如 l’Apollon du Belvédère ),他們所彰顯出對比例的要求,無懈可擊的解剖學常識。這些雕塑作品的人物,都會先以裸體方式繪製在打上格狀的紙上。 6.當以製作繪畫時,它的執行方式是依照步驟的,扮演次要角色或點綴性質的人物,都繪上身著褶襉的寬大衣物時,扮演英雄人物的主角常以裸體呈現。 常以冷冽的光線籠罩著群像。會以一種卡拉瓦喬式的場景處理法,將一些較強烈的肢體動作,以光線照射之,讓他在陰暗中獲得強化效果,這些都是在新古典主義的教學法中所強調方式之技法。 7.色彩方面,並無獨特的講究,可說完全依其素描底稿的方式進行。色彩象徵對象,會依他在畫中的重要性而逐次給予強化。 8.畫面表層的處理會留下極完美的光滑亮麗,畫家在技巧上較無個性化。 代表藝術家 - 德國: *Anton Raphael Mengs (1728-1779) 丹麥: *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1853) 英國: *Gavin Hamilton (1723-1798) 法國: *Jean-François Pierre Peyron (1744-1814)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9) *Jean-Baptiste Régnault (1754-1829) *Pierre-Narcisse Guérin (1774-1833) 義大利: *Andrea Appiani (1754-1817) 俄羅斯: *Vassili Kouzmitch Chebouiev (1777-1855) 瑞士: *Angelica Kauffmann (1741-1807)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