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橫越台灣尾瘠,探問先民生活──恆春半島的風土、地景與古早產業的歷史行旅(下)
2012/11/09 19:46:38瀏覽2121|回應0|推薦2
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06:00 里德部落早餐
這一天要提早起床,梳理完畢後,我們將在里德部落的活動中心使用早餐,這個早餐也是里德部落的媽媽們替我們準備的!
06:30 搭車前往南仁鼻漁港
早餐之後,我們要搭乘遊覽車,重回八瑤灣,但這一天我們還要更深入八瑤聚落的南境,過了鼻頭與南仁鬱鼻,來到南仁路最南端的南仁鼻漁港,公路到了南福堂前的二戶家屋前就突然沒有了,這二戶家屋也就成了穿越出風鼻海岬的起點。
沒錯,我們要走的是一段沒有消波塊和防波堤等人工建築的海岸線,沿途有的是渾圓飽滿的巨大鵝卵石礫灘,以及樂水層砂岩的壯觀海蝕地景。
南仁鼻聚落
出了八瑤灣沿屏173號鄉道往南,就只剩下三、四公里的路就不通了;沿岸的珊瑚礁岩間,被開出了一個南仁鼻漁港外,還有一個聚落名叫灣島,乃因位於南仁鬱鼻之南的小灣澳,因而才有此名。
地處偏遠的灣島聚落,早已呈散了庄,殘敗四散的老房子間,有一條無名小溪流注,為聚落主要的飲水之源。這個日本時代末葉才聚居而成的小聚落,早期被稱為南仁坑或南仁鬱,原始的入住者為來自小琉球的洪姓漁民,後來又有楊姓人家遷入,但以洪家人口較盛,子弟除了擴展到南仁鬱北方,鼻頭附近散居的好幾戶人家之外,聚落內的土地公廟「南福堂」以及海岸邊的有應公祠,都是洪姓人家獻地捐錢建的,甚至連今天的南仁鼻漁港,原本也是日本時代,洪家自築用來泊船筏的小港,慢慢開發而成的。
如今的灣島聚落,大多數的居民都搬出去了,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追求所謂的「發展」。會深入來到這裡的人很少,大多是登山客,他們在這裡整理好背包,借用過廁所就走了,有誰會在乎這個天涯海角之境的小聚落,需要什麼樣的「發展」呢?。
從灣島出發
清代通往恆春通住台東的瑯嶠卑南道,雖然有一大段路是沿著東部海岸而行,但從瑯嶠出發到東海岸的這一段,卻是穿越滿州的港口溪谷而行,清福建船政大臣吳贊誠的奏摺〈查勘台灣後山情形並籌應辦事宜〉寫得很清楚:「查自恆春縣城東北行過射麻里、萬里得、八瑤、阿眉等社,僅越小嶺三重;中間溪澗回環,路旁皆系水田,民番雜居耕作。」直到八瑤灣之後,才是「北至知本社百四十餘里中,皆一線海灘,環繞山腳;怒濤衝擊,亂石成堆。」
東西古道出了恆春的東門,過出火及大崎,便進入港口溪的流域,來到豬朥束後再溯港口溪的主流往北,翻過分水嶺便來到了八瑤灣,才開始進入「皆一線海灘」的路段,可見八瑤灣之南的海岸,並不在人跡雜沓的路徑上,也難怪灣島聚落失去了漁人之後,守護著聚落的土地公以及海漂而來的有應公,只能等著初一、十五以及逢年過節,少數村人返家才能享有的一點點香火。
灣島聚落往南,早期還有一條可通鹿寮的便道,乃是官方設在鹿寮的海岸巡防哨唯一的補給線,民國八十年前後,海防哨撤守了,只剩下漁人們經常行走的海岸小徑,但由於走的人也不多,許多地方都還給了海岸,使得這段灣島穿越出風鼻,南接佳洛水的海岸,保有豐富的熱帶自然的景觀。
從灣島聚落開始,便可以見到許多熱帶的植物,民宅的前院外就可見到許多充滿熱帶風情的植物,諸如:常被誤為台灣肉桂的陰香,可以提煉藍色染料的野木藍,上好傢俱材的象牙木以及著名的海漂植物棋盤腳…等;另外在南福堂的左側,參天的大葉雀榕上,還可見到許多寄生的爬藤,包括:抱樹石葦、風藤、柃樹藤、三葉崖爬藤以及三葉魚藤,都讓整個時空,充滿熱帶的誘惑。
走過屏173號鄉道的盡頭再南行,為我們送行的植物相當多元,排排站好的有白榕、椰子、黃槿、欖仁…等,最為特殊的是有一小片的棋盤腳林,這種被稱為墾丁肉粽的闊葉樹,最大的胸寬二百多公分,株高超過六公尺,在別的地方還不容易見到。再往前行,海岸線的小山坡上,便是完全天然的原始景觀,山坡下方接近矮灌叢高潮線的植被,則以白水木、草海桐、文殊蘭、林投、台灣海棗…等灌木,形成一個完整的海岸林群落。
從八瑤灣一路向南延伸的珊瑚礁岩岸,也逐漸被卵石覆蓋,愈接近名為萬丈深坑的小溪,覆蓋的卵石愈厚,只是這些卵石由於少了石英岩層夾雜其間,當然不可能呈現任何圖形或圖案,自然不可能成為愛石人收藏的奇石了。
灣島聚落往南,大約一公里多一點的路程,就到了「萬丈深坑」,由於這裡再往南一點點,就是埤亦山的登山口,因此爬山的山友都會走到這一段,於是許多人的網誌都會寫下一段:「萬丈深坑有如萬馬奔馳般,氣勢非凡、山壁峻峭、高聳壯觀,巨岩崢嶸,景色非常迷人…」之類的形容詞,其實它乃是一條山溪的出海口。
小溪發源自埤亦山北麓,發源地海拔只有二百多公尺,住東流約一公里餘,便到達太平洋岸,特殊的是這條小溪左右岸都是起伏的山巒,右岸高、左岸低,到了出海口前三十公尺,則是一道高約三、四十公尺的山崖。可見最初這條小溪應是流過山頂,到了出海口前的山崖再形成瀑布奔流而下,但長年下來,河流的向下侵蝕作用點點滴滴地將山崖切了開來,瀑布則不斷地往山凹內部退去,使得這條小溪的出海口前一、二百公尺,形成左右岸高低不等的陡峭崩崖,從海岸線看上去,也就成了高聳的峽谷地形,再經過登山客的口耳相傳,萬丈深坑自然而然成了好聽易記的小溪名。
海岸線上起伏的山巒,都是前更新世的板塊運動,前緣的岩體受擠壓而逐漸抬昇,所形成的海岸山丘,下層有些珊瑚礁岩,上層則是一百多萬年前堆積而成的礫岩層,這些岩層在地層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推擠、撓曲、褶皺作用而形成三明治般的排列,又經過河流切割而成崩崖,因此過去總有一些人,來到這裡只為親見沈積礫岩中的萬千萬化,可惜2012年天秤颱風兩度進出恆春半島,讓小溪沿途處處形成土石流,大量的土方堆積在河口的礫灘上,把原本的「萬丈深坑」埋掉許多,恐怕要過許多年,河水把這些土方全部搬走了,才能再看見壯觀、多變的扭曲岩層景觀了。
為了全體人員的安全,請考量個人的體力
過了萬丈深坑之後,朋友們大致體驗到這一段路到底好不好走了,我們必須確認的是,走到這裡的只是全部行程的六分之一,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停下來好好考慮每一位朋友的體力問題,如果你自認無力走完全部行程,在這裡我們設有折返點,將由里德部落的生態解說員帶領你回到遊覽車,先回到里德後,下午再去賞里德部落的另一個私密景點——欖仁溪瀑布。
國家放棄的海角孤哨
萬丈深坑往南,最明顯的地標莫過於第二條小溪出海口旁的廢棄的舊軍營;這條灣島到佳洛水間的最大溪流,名為鹿寮溪,廢棄的舊軍營也就稱為鹿寮營區。
八瑤灣向南的海岸線雖然不屬於瑯嶠卑南道,但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還是有不同的族群往來這段海岸,最早當然是原住民往來打獵、捕魚的地方,到了清代中葉,先後有不同的西方學者走上這條探險之路,清代末葉,海岸路則成了清兵行軍的舊道,太平洋戰後,軍方選擇這段既無公路,也沒有聚落的海岸線上設置營哨,就是為了充實這一段的海防,以免敵人直攻這塊「無人之境」。
沒有公路和聚落,當然也讓駐兵屯營增加許多困難,其中最難的包括水和電,電的來源可以找電力公司解決,水就必須要自行設法,選擇在鹿寮溪出海口,顯然是為了方便取得水源;鹿寮溪既使進入冬季的枯水期,仍有潺潺的流水足夠應付駐軍飲用、洗滌以及小規模的灌溉之需。
發源自東境山區,一路蒐集埤亦山西麓的水往南而行,碰到了出風山的阻擋,再橫切埤亦山餘脈的山壁轉東尋求出口的鹿寮溪,出海口附近留下很明顯的向下侵蝕地景,被河水切割出來的峭壁,留下高低突陷不一的岩壁,顯示沈積的岩層質地差異甚大,加上地層運動時又受到強力的壓擠,使得大多數的岩層都呈斷裂、扭曲狀,竟也成了河岸峭壁上,美麗的抽象風景。
受到不同應力而斷裂的岩盤,掉落到河流中,再經河水的搬運,因此堆積出了河口的小小沖積扇,守衛國土的軍營設在這裡,自然是看上這裡視野開闊,敵蹤無所藏匿,但同樣的守軍也無安全的隱蔽物,因此除了要建生活起居用的營房之外,更要建立安全的防禦陣地,被派到這裡的駐兵們除了要戌守南疆,更要利用空檔,搬來海岸邊的礁石,堆疊、構築出散兵碉堡、彈藥庫、補給站、戰壕、連絡廊道…等規模龐大的工事,做為兩軍對陣時,保護自身安全的保壘。
早年為了守彊衛土之需所建的營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了地位與角色,海巡署成立以後,這個獨立基地移撥給了海巡署,成為查緝走私的哨所,民國八十幾年,由於交通不便、補給不易,連海巡署也放棄了這個海角孤哨,自此鹿寮營區被扔進了歷史的廢墟中。
軍方放棄了這裡,海巡人員也走了,唯一還留在鹿寮溪畔的就只有漁人,鹿寮溪出海口漁人搭的工寮,雖然簡陋卻也挺過了颱風和豪雨,堆放在四週的保特瓶和鐵鋁罐,顯然漁人花了很多的時間淨灘,我雖然一直都有疑問,想知道漁人如何將這些垃圾(或說資源)運出去?卻從來沒有機會遇見任何人。
里德部落媽媽的野味午餐
荒海之中,我們去那裡午餐呢?
里德部落的媽媽們早就幫我們準備好了,早上出發時每人領的那一袋食物,有部落傳統的吉那富(cinavu,排灣族傳統美食)、醃肉、野菜…等,就是我們的午餐,怕的是有人走到中途就先吃完了,如果這樣,那就看別人享受美食吧!
誰叫它「出風鼻」?
過了鹿寮營房之後,連原本用來補給,廢棄後只剩下時隱時與的小徑都沒有了,再往南行更是人跡罕至,沿途永遠都是海潮與岩石互相推擠,移來送往之間,帶引著許多石頭隨著海潮而動,那遠遠近近、成千上萬的卵石,不停移動所發出的低沉聲音,竟如來自遠方的哭聲,這是大海的哭聲嗎?在不同的海岸行者間,必然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頂部平坦、突出向海的大海岬,就是知名的出風鼻,這個恆春半島東境最突出的鼻子,乃是單斜抬昇的樂水層砂岩地層,在抬升的過程中次第形成海蝕平台,也就成了今天海岬上平坦的台地。向來突出伸入大海的平坦台地,長年受到季風的影響,迎風面只有匍匐生長的矮灌叢得以存活,山頂的平台上由於沒有任何依靠,平時辛苦成長的灌木或喬木,往往遭到強勁的東北季風或者夏季颱風的侵襲,而遭到連根拔起,致使平台上長不了什麼樹木,反而是貼地而生的野草長得很好,也就成了遊人口中的「出風谷大草原」了。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出風谷大草原是半島東境僅次於旭海大草原的郊遊踏青聖地,被列入自然保留區之後,申請進出的條件限制得相當嚴格,少了一般的觀光客,出風谷大草原除了青草之外,還有幾處可以蓄雨水的漥地,於是有滿州人在草原上野放飼養水牛,做為肉牛之用,後來因路途遙遠,養牛的人放棄了一些小牛,竟也成了出沒於矮灌叢與草原間的野牛群。
出風谷草原的南側,有登山人走出來的小徑可下到出風鼻岬角,這座屬於樂水層砂岩的海蝕岬角,長年遭受到嚴重的海蝕及風蝕作用,卻由於岩層堅硬,突立於海的岩壁一直都以陡峭的身姿,對抗著鹽風鹹雨。
至於「出風鼻」這個名字,當然是因這裡的風而得名的。沒有來過這裡的人,能的感受到的風,大多是輕描淡寫的:「長期且強大的風,致使礁岩風化形成各式各樣引人入勝的造型,致使高低落差參差不齊…」,唯有親自走到出風鼻,才能感受到風的萬千種風貌,其中最令人感受深刻的,莫過於風的破壞力以及侵蝕力。
如果你是從北往南走,愈向東走向岬角,就愈能夠感受到風愈來愈大了,既使在春夏之際,綿延不絕的風使勁地將人往前推,像是要把人搬倒似的,接近岬角轉彎處,風突然變得又大又急,像是從天而下的千斤之力要把人撲倒似的,大多數人都是給立困難、舉步維艱,但只要一轉身,進入了岬角向南面,似乎就出了風牆,原本的狂風大作立刻成了遠遠迴旋的風聲,似乎跟這個世界沒有太大的關連;如果你是從南向北行,來到出風鼻的南邊,天地仍是一片寂靜,遠遠的風聲似乎有點不太真切,一走上了鼻尖,撲天灌來的強風讓人瞬間失去重心,紛紛前倒後仰,好不容易立了身,才發現難以往前移動,只能放低身體,沿著鼻尖繞過岬角,但撲面的風往往吹得令人難以呼吸。
秋深之後,東北季風吹起,出風鼻只剩下一個面貌,就是時大時小的風,日夜狂飆怒吼肆虐不停,整座岬角的迎風面風蝕得相當厲害,幾乎沒有植物可以生長,有的也只能生長在遠離岬角、靠近海灣的岩壁夾縫處,且全部貼著山壁生長,這就是成語中的「風行草偃」吧?
不只是岩壁和植物必須完全遵從風的意志生長,任何人想通過這裡,都是相當困難的,只能儘量避免和無處不在的風對撞,否則整個人都可能被風吹倒,到最後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共同的姿勢,那就是手攀岩、身貼壁、膝爬行而過,至於身上的配帶物,和帽子、眼鏡、提包…等,都要特別抓緊,不然隨時都「隨風而逝」。
這個一年四季無時不見風的地方,既使在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的日子裡,靠近鼻頭之處,就有一股源源不絕的風撲天掩地而來,那風好像就是從巨石林立的岬角狂吐出來,酷暑寒冬從不止息,雖然這是因為出風鼻之北的海灣甚大,海岸線上的風被群山阻隔,慢慢地向東推移,到了鼻頭突然沒有山阻擋,原本平緩的風瞬間傾洩而下,也就變成又急又大的狂風,突出向海的鼻頭成了神奇的出風之地,「出風鼻」之名,也就因此而生。
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只讓風成為出風鼻成為最大的特色,同時也帶來的災難,至今仍散落在出風鼻到呷呷連之間,被撕裂成好幾塊的貨輪殘骸,原本是一艘二萬八千噸的聖文森籍幸福洋號貨輪,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從中國廣西載木屑片及紙漿計畫到花蓮港,卻因機械故障,又逢弗恩颱風侵襲,二十三日漂流到出風鼻外海觸礁,船員被救出後,巨大的貨輪就擱淺在礁岩上,屏東縣政府曾要求將船移除,但陸上無路,海底礁岩密佈,只得任其浮沉於海岸邊,無人聞問之後,船身何時分解成幾個塊體,何時又被颱風及海浪分別推送到岸上也沒有人在乎,如今,船頭及鍋爐的殘骸,散布在出風鼻南方約四、五百公尺處,船身、船底及大大小小的扭曲變形殘骸,一路四散在巴丹溪口及呷呷連的私人漁寮邊。
這些長年遭到海水及強風侵蝕而嚴重鏽蝕的殘骸,乍看之下以為只剩下破鐵殘片,細看卻發現每一片都是厚實的鋼鐵,殘骸與厚鐵之間,看起來顯得相當突兀與令人駭然,我卻突然想問自己,如此衝突的場景,是要提醒我們環境的脆弱,或是大自然堅韌的生命力呢?
看見「出風鼻」的美麗
每一個人穿越出風鼻的目的都不相同,有人為了釣魚,有人為了健走,有人為了扛車,有人只為沒有幾人能走過,當然也有人是為了出風鼻到烏石鼻之間,那一大片美麗壯闊的海蝕海地景。
大多是互相抄襲的旅行資料,用了許多的形容詞來描繪出風鼻特殊的地景:「以烏石鼻至出風鼻之間最特別,因在海岸線受到風化、沖積讓沿岸的石頭有各種特別的造型,加上海岸的豆腐岩、蜂窩岩以及巨石上的花紋、草蕈石等等,讓人目不暇給…。」卻從來不會有人提及,為什麼只在這段地區,會出現如此地「美景」?
泰半由珊瑚礁岩所組成的恆春半島,是一塊屬於中新世(Miocene),南中國海北側的歐亞大陸斜坡,因沉積而逐漸堆積形成陸棚三角洲,後來大陸板塊的前緣往菲律賓海板塊下方傾斜,先形成隱沒作用,後來又受到擠壓而逐漸抬昇,逐漸升出水面,只是在隱沒的過程中,深海的環境逐漸形成海底沉積,甚至形成海底沖積扇,等到恆春半島的珊瑚礁岩再次抬昇時,海底的沈積砂岩隨著被抬昇出水面,成為半島東部沿海地帶的樂水層沙岩。
成形於距今一百八十餘萬至一萬餘年前的更新世(Pleistocene)的樂水層砂岩,主要是由青灰色厚層沙岩、深灰色頁岩或粉沙岩的互層組成,厚約一千兩百公尺,其中尤以佳樂水到出風鼻海岸一帶的特徵最為明顯,因此以「樂水層」為名。事實上,南仁山東坡的大部分,也就是九棚以南經出風鼻、佳樂水,直到港口以北的海岸及山區,都屬於樂水層。另外考古學家的研究也發現,南仁山石板屋所採用的石板,也都屬於樂水層的砂岩。
半島東境的樂水層砂岩地層,是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受到擠壓而逐漸形成單斜抬升,抬升作用明顯的地方形成了山丘或懸崖,較不受海蝕作用的影響,抬升作用較低的地方自動形成了海岸線,沿岸附近及潮間帶上,則為海蝕作用最為明顯的地方。
地殼的運動往往使得岩層彎曲變形,加上岩層的質地不同,都是形成不同海蝕地景的重要因素。不同沙頁岩互層所組成的樂水層,每一種地層的軟硬程度不同,長期受到強風、海浪的侵蝕,造成的結果大不相同,常見的海蝕地景,包括:壺穴、海蝕溝、風化紋、蜂窩岩、壺穴岩、蕈石岩,加上一塊塊切割成的豆腐岩…海岸線上儘是變化無窮的自然景觀。
單斜抬昇的岩層,分佈的走向不同,受到波浪的侵蝕力量也不同,形塑的地景更有天壤之別;呈東西走向,與海岸垂直分佈的抬升岩層,海浪只能攻擊較薄軟的岩層,形成海蝕溝,某些露出於海平面的岩塊和母岩分離,或了巨大的風動石;海蝕的平台上因冷縮熱漲形成的節理,慢慢刻劃出較深的溝,也就形成了所謂的棋盤石;面對著東北季風的岩面,一方面可能是生物的挖掘成,再加上岩石本身不結實,再經過海浪的拍打之下,很容易就形成了如蜂窩般的大小孔洞,也就是蜂窩岩。
呈南北走向,和海岸呈平行分布的岩層,由於受浪的面積大,波浪營力也相當大,常受到激烈的侵蝕作用而形成海崖,海崖常因巨大的侵蝕力而被切斷,成為獨立的大型岩石,再加上山壁上的巨石受到長年海蝕或暴雨影響,往往也會崩落,這些岩石再經過海浪的推送、侵蝕,慢慢地變成卵石狀,潮間帶上為數眾多的巨卵石,甚至形成巨卵石的礫灘,就是這樣來的。
抵擋不住侵蝕力量而被切斷的海崖,也會留下一些獨立的海蝕岩柱,這種孤柱也被稱為顯礁;逐漸崩壞後退的海崖,會留下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台,也就是海蝕平台,平台上總會出現一些崩落的岩塊,這些岩塊往往成了海浪加速侵蝕海岸、擴大海蝕平台的工具。
海蝕平台雖然名為平台,但乃是侵蝕掉單斜地層而形成的,由於每一層的岩質不同,遭受侵蝕的情況也有有不同,因此留在海蝕平台上的岩層大不相同,較硬的岩層往往高凸於平台上,鬆軟的岩層早已形成海蝕溝,如此受到海浪侵蝕致使高低不一,整面看來有如洗衣板的平台,也被稱為波蝕棚。
自東向西抬升的單斜地形,由於和海浪推送的方向相同,潮間帶上遺有許多東邊從海邊緩緩上升,抬高的西邊受到海浪的侵蝕斷裂,形成了大小不一、高低不齊的海階,規模小的海階,只有一、兩階,大的卻可從海中一直延伸到岸上,綿綿長長達二、三百公尺,海階的台面上,可能被切成了一塊塊的豆腐岩,階面則可能被侵蝕成風化窗…,那是上天形塑的大型雕刻盤,全觀看見的是大自然壯闊天成的創作,細看則是一幅幅充滿各種巧思和寓意的抽象畫及渲染畫,令人目不暇給。
世代迎來送往的浪濤,為了要磨蝕海岸,面對的挑戰相當多,諸如:地形的變化、地層的構造與礁石的岩性…等,每一次不同強度的作用力,不只刻蝕出不同岩層的萬千形貌;日夜不息的海浪,每一次推送上海岸線的都是不同的美麗,小小的浪如潑墨般地揮灑在岩石上,肆意渲染出一幅短暫卻美麗的圖繪,較大的浪和岩石對遇,往往激起漫天的浪花,像是開在海岸線上的白色煙火,更大的浪撲過抬昇的岩層,從海階傾洩而下,形成一幕幕的接連不止的浪瀑,前瀑剛止後瀑又生,生滅不息循環不止…,不用任何註解,任何人都明瞭,這才是大海最鮮活、美麗的生命樂章。
美麗的生命,只存在於用心感受的人們心中。
滿州人的溪仔口
從灣島往南的海岸路,最南可以接到佳洛水,出了風景區之後便再接上台26線公路,這是外來的觀光客和登山客常走的路線,滿州在地人則從溪仔口翻越里德山,直接回到滿州。
溪仔口也是溪名,發源自出風山南麓的溪仔口溪,雖然溪不大,卻是滿州人往來海岸最主要的交通動線;住在縱谷中的滿州人,根本看不見海,卻跟海洋的關係密切,無論是用來砌牆的咾古石,或者燒白灰用的蠑螺、硨磲貝、大岩螺…,全都來自海洋,滿州人要到那裡才能取得這些東西呢?
答案是溪仔口,滿州人翻過豬朥束山和出風山間的谷地,便可沿著溪仔口溪直接下達海岸,除了採擷貝殼之外,更捕捉各式海產,因此從建立舊社開始,住在滿州的人都習慣以海鮮佐餐,說明了這個地方雖然不近海,卻因為有了溪仔口古道,讓他們可以不離海。
海岸線上有多個大大小小的溪口,唯二有人工建築的是鹿寮溪和溪仔口,且都是海巡署的海防哨,差別在於鹿寮溪口的營哨已經廢棄,溪仔口的則是現役的營哨,由於附近全無人煙,卻有山路可達,常有登山客或腳踏車友來到這裡,因此營房撥出局部空間做為休息站,除了指點迷津之外,還招待茶水呢!
我們的出風鼻海岸穿越行,也將在溪仔口結束,為了安慰各位朋友們疲憊的身體,特別請了里德部落的解說員,開車來接駁我們,這樣我們就不用辛苦地走完海岸線,還要爬上二百公尺的山頭了。
里德部落晚餐
里德部落也就是清代「瑯嶠十八社」中的豬朥束舊社,這幾年這個部落積極在維護部落生態環境,更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像是每年秋深的賞鷹季以及不分季節的欖仁溪瀑布探密…等,都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為了部落觀光發展的需要,部落也發展在地美食,從上山採野菜到料理都由部落的媽媽負責,是一個真正按時現地的部落飲食,相當有特色,我們怎能錯過呢?
前往後灣聚落
晚餐之後,我們將移位到後灣,主要是借用黑貓姐的園區,來渡過我們品跨年之夜。
累了一天的朋友們,好好利用車上的時間休息吧,不然等一下怎麼有時間和我們共享用落山風取代煙火,以故事分享取代喧囂,以在地宵夜共營美好記憶的跨年之夜呢?
後灣的跨年夜
這個晚上,我們將在安佳春生態學習休閒農莊渡過,這個農場在恆春半島上千間的民宿農場中,並不具有特別高的知名度,但主人卻是個相當獨特而勇敢的女子,在民宿的簡介中,她是這樣寫的:「一隻會唱民謠的貓,用心打造一個森林民宿及露營區,一隻超堅持讓大地回歸自然的貓,用心種起每一棵樹及每一棵花,理想讓一隻貓走上不歸路,擁護生態打死永不退。」
是的,她就是南台灣的生態、社區運動工作者,人稱黑貓姐的楊美雲,2012年天秤颱風過後,他所經營的民宿受創嚴重,加上他投入大部份的時間在社區、教育、生態…等議題上,民宿幾乎都不再經營了,這一次是為了我們的跨年旅行,特別為我們重新整理好了民宿。
佔地達 一公頃 的安佳春農場,位於後灣聚落之南,屏153號鄉道旁,前望海後依大平頂的山崖,環境特殊,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情,春天鮮活的植物、夏季海風的味道、秋天的天高氣爽以及冬季時,落山風在樹梢徘徊的聲息,都是令人迷戀這片海岸林間的重要理由。
在這個跨年夜,也許風很冷,那也只能任其在林梢撒野,我們將升起小小的篝火,然後用相通的氣息傳達給在場及不在場朋友的祝福,當然要聽黑貓姐的恆春民謠了,那是民間最動人的生活文化與地方傳奇,夜半餓了,我們還備有烤肉、小菜;至於飲料,可以是剛砌好的熱茶,或剛溫好的酒,就看那一樣最能溫暖你的身與心了?
2013年01月01日(星期二)
00:01後灣夜未眠
2013年的跨年夜,你準備幾點才要睡呢?其實若真有體力和興緻,秉燭夜遊也很浪漫啊,只要要考量體力,明天還要早起,挑戰煮海鹽的所有過程呢!
07:00 安佳春農場早餐
真的過年了,早上起來當然是先問候朋友們新年好。
起床梳理完畢後,我們將在安佳春農場使用早餐,這個早餐也是安佳春農場的全家人替我們準備的!
原住民時代的鹽
新年開始,我們最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煮鹽。
台灣四境臨海,似乎取海鹽以食用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人類為什麼會知道海水可以取鹽?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懂得採取海鹽的方法呢?
關於海鹽的文獻資料相當的少,歷史卻非常久遠,依照歷史文獻所呈現的記錄,遠在西元三世紀左右,台灣的原住民便用採鹽食用的文化,中國三國時期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所寫的《臨海水土誌》中,記錄可能是台灣原住民使用鹽的情形:「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中,以鹽鹵之,歷月餘日乃啖食之,以為上餚」。
到了中國的元朝,汪大淵所寫的《島夷志略》,則清楚記載台灣原住民使用的鹽,已經是用海水來煮鹽成的:「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
如此依舊無法解開何以原住民懂得利用海水煮鹽之謎,為了這個問題,我曾經跑遍舊鹽場而無解,沒想到卻在恆春半島的珊瑚礁岩上,發現礁岩上稍高位的許多壺穴中,常會出現一些已經呈結晶狀的鹽,這些鹽可以說是自然生成的,海上的風浪大時,吹向陸地的海風大多夾雜著相當重的水氣,上了岸便開始掉落,小小的壺穴慢慢蓄積風浪帶來的海水,日積月累之下漸成一定的量,這些海水蓄在壺穴中之後便跑不掉了,只能任太陽的曝曬蒸發,逐漸乾涸的海水也就結晶成了岩鹽。
半島上的原住民,大多遺有礁岩上採岩鹽的口碑,年紀大一點的甚至有親自採鹽的經驗,原住民透過太陽曝曬成鹽的過程,了解只要海水乾涸了便能結晶出鹽來,於是有人取海水用火蒸煮,同樣也得到了鹽,取海水煮鹽也就成了台灣原住民生產鹽的主要方式。
黑貓姐的海水煮鹽
我們這一次的煮鹽,是由黑貓姐帶我們從頭開始學習製作,首先就是要跳過一個個的珊瑚礁岩壺穴,在潮水與岩岸的交錯帶採取海鹵。
海鹵也稱為鹽鹵,古人所稱的「鹵」乃指海水的濃汁,也有人解釋為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宋代陳彭年等修訂成的《廣韻》更指出:「鹽澤也。天生曰鹵,人造曰鹽。」可見得鹵也就是受到太陽、風及其他因素而變成濃度很高的海水。
漢人早在宋代之前,就會先刮取海邊鹹土,加水成為海鹵,再分離出鹵水和泥土,完後將鹵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直到結晶成鹽粒,「海鹵煎鹽」也就完成了。
台灣的原住民所取的海鹵,大多是海岸邊自然成形的,海岸邊較為高位的漥地,漲潮或海浪撲打海岸才注入的海水,由於和大海之水並不流通,經過炙烈陽光的曝曬以及強烈海風的侵襲,水份逐漸被蒸發或吹走,使得留在漥地中的海水濃度愈來愈濃,並且逐漸產生黃褐色的泡沫,便可稱為鹵水,取這樣的鹵水煎鹽,自然要比直接取海水煮鹽要容易些。
取到了足夠的鹵水,挑回煮鹽之所後,要先進行過濾,然後倒入大鍋中升火煮鹽,煮了一段時間,泡沬愈來愈多是要再起鍋過濾一次,完後再用慢火細熬,直到鹵水幾近全乾,為了避免鍋底的鹽被鍋子燒焦,因此要用大鏟炒鹽,耗費體力的炒鹽工作約需進行二、三十分鐘,等到鍋中的鹽粒漸成結晶,天然、健康的海鹽也才算是完工了。
耗時費用的海鹽製作,每一次都要耗費大半天才能竟全功,加上燃料、人力…等花費,所生產的鹽數量卻相當的少,在現代功利化的社會中,的確是不符成本的,但如此生產的天然海鹽,跟利用機械器具從海水裡萃取出氯化鈉而來的精製鹽,最大的差別更在於精鹽只剩下可以帶來鹹味的氯化鈉,其他人體所需的鎂、鈣、鉀、碘等全都被排回海裡,因此精製鹽一旦攝取過多,容易引發高血壓等疾病,造成健康失衡;完全取海水熬煮而成的天然海鹽,含有天然的鎂、鈣、鉀、碘等豐富礦物質,真正有益於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認識安佳春農場
我們來到後灣,跟黑貓姐學習如何海水煮鹽,有空擋的時候,當然不要錯過完全以有機、無毒概念打造的安佳春有機農園。
黑貓姐從來都把安佳春當成是夢想基地,更是回歸原始生活的最基點,因此她一直以節能、無污染的概念來經營農園,不只不用農藥,連化學的清潔濟都盡量少用,選用的都是符合生態及不破壞環境的清潔濟,黑貓姐認為,這是實踐無毒生活的第一步。
安佳春有機農園當然要種菜,安佳春保證是百分百的有機菜蔬,沒有農藥、化肥,更沒有生長激素,甚至連灌溉用水都選用山泉水,以這種古老方式栽種的菜蔬,自然含有濃郁的泥土芳香。
黑貓姐的私人海岸
大多數觀光客們到墾丁去玩水,都以為半島上只有白砂、南灣、砂島…等少數地方,事實上,恆春半島的海域由於地質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特色,半島西岸的水域大的是珊瑚礁岩,海底仍生長有各式各樣的石珊瑚、軟珊瑚,熱帶魚及珊瑚礁,向來被視為浮潛或潛水的聖地,冬天雖不適合潛水,但在淺礁的潮間帶上,總是可以遇見許多有趣的海中生物,值得我們好好來認識。
黑貓姐在後灣的家,有一片私有的潮間帶,不只有美麗的珊瑚礁岩,更有各種明顯的海蝕現象,且完全不受外人打擾,是認識海與海洋生物非常珍貴的基地,我們當然要利用煮鹽的空檔,拜訪黑貓姐的私人海岸,和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海中生物對遇,也許你會遇到金環寶螺、台灣蠑螺,或者是喜歡拿東西偽裝自己的馬糞海膽…等。
安佳春農場午餐
來到安佳春有機農園,看見的是許多有機作物的種植,更是簡樸生活的實踐園地,這樣的生活大多數的人是沒有機會過的,我們也只能儘可能在這個地方多待一點,甚至每個人找一個角落沉思、冥想…,都會是美好的一段回憶。
中午前後,煮鹽的工作該可以告一段落,因此我們將午餐也安排在安佳春有機農園,當然是為了好好品嘗他們的有機食材以及充滿海洋風味的在地料理了。
寫在後灣的歷史
後灣是一個很小的漁村,這裡只有一個半月形的天然海灣,沒有任何的人工港設施,所有的漁船都要自備一條接駁用的小船,漁民才能登船或上岸,這裡雖然沒有任何人工所建的港口設施,捕魚的人卻傳了許多代。此外,天然、平緩的海灣更是傳統牽罟漁法最佳的場所,年紀稍長的後灣人都不會忘記早年海灣牽罟的盛況。
位於龜山之後的美麗海灣,而有了「後灣」之名,由於海灣不大,漁獲也不多,卻因歷史的兩次交會,讓這個小海灣被寫上了歷史,這兩次歷史事件,一是清末的牡丹社事件,二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興建。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軍以琉球藩民出海遭船難後被殺,因而出兵攻打南台灣的牡丹社事件,日軍從社寮灣登陸以後,碰到連夜大雨,只得將指揮營移到龜山下高地,這裡就是現今設置海生館的地方,行政區域屬於後灣,因此有了「後灣日軍駐紮地」之說。
到了那一年初夏,牡丹社人已大部降服日軍,但日本人卻另圖久居之計,根本沒想要撤軍,清廷抗議也置之不理。進入盛夏後,日軍感染上了瘟疫,很快地病死及病危者達五百餘人,於是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清日雙方終於達成和議:清廷必承認琉球主權歸日,還須賠償日方五十萬兩…等條件,日軍終於在年底撤軍,臨走前還立了一方石碑紀念,卻被清軍拆除棄置。
中日甲午戰爭,讓日本真正統治了台灣,日本人當然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十月,恆春支廳長鹽尻彌太郎重建石碑,並題上「明治七年討蕃軍本營地」,責成大平頂區長陳水成、射寮庄保正陳本及保甲民一同協力完成,昭和十年,台灣總督府下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曾登錄並指定此地及紀念碑為重要文物史蹟,兩年後還撥款整修。到了太平洋戰後,石碑早就被人忘得一乾二淨了,直到民國八十五年興建海洋生物博物館時,才重立紀念碑於停車場附近,可惜來到這裡的人,想的都只是館內的那些水中動物,有幾人聽過牡丹社事件呢?
發生在後灣的第二大事件,自然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興建,建館之初,後灣人還以為這個國立的遊樂設施,可以為這個小聚落帶來源源不絕的觀光財,沒想到從挖地基開始,但召來了一批又一批尋寶蒐石的玩石人,原來地基控出了許多珊瑚礁岩以及化石,這些挖出來的「廢土」就堆放在海邊,結果其中有不少奇岩和化石,吸引許多玩石人日夜都來尋寶。
海生館建成之後,由於出八的動線和後灣聚落相隔甚遠,且都是搭乘遊覽車去來,許多遊客甚至不知道海生館就位於後灣,儘管如此,後灣美麗的海岸還是被財團看中了,開始大肆蒐購土地,並且計劃興建海景渡假旅館,也許過不到幾年,後灣那道美麗的海岸弧線,就要被財團切割成一段一段地「浪漫觀光海灘」了。
後灣人也都知道,那不知道累積了幾萬年,才逐漸生成的美麗海灣,是不容被賤賣的,卻結果往往就是被賤賣掉了,誰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只要在台灣,愈是美麗的東西,就愈容易落入財團的手中呢?
返航的旅程
旅行終將要結束的,我們將在後灣結束這個美麗的旅行,由於是連假的最後一天,屏鵝公路北返的車必定很多,因此我們計畫午後二點半以前就要出發北上,轉國道三號接國道十號直抵左營三鐵站,路上除了有美好的風光外,也是我們分享旅行心得的重要時刻。
我們希望在下午五點左右,可以返回左營三鐵站,便正式結束這一次的旅行,由於週日黃昏的高雄此時,交通最為繁忙,因此遊覽車將不回高雄後火車站,若將車子停在後火車站的朋友,請您在左營捷運站轉搭高捷到後站,相當方便又省時。
【注意事項】
一、這一年的跨年旅行,為了節省往返行程的時間,決定從高雄出發高雄解散的行程,北部的朋友請提早買好往返的車票,以利參加。
二、這一次的旅行,集合的地方都在高雄後火車站,為方便中、北部的朋友參加此次活動,建議朋友們可以自行預訂高雄後站的飯店:(一)現代大飯店073122150~9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332號(九如路與博愛路三角窗,走路到第二天集合地點二分鐘);(二)佳宏大飯店073114301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221號(近捷運後驛站1號出口,走路到第二天集合地點八分鐘),這兩間純商務旅館,都還算乾淨,收費也較便宜(住宿費用需自理),為免代訂的房間不滿意,以及不喜歡跟誰住一起的問題發生,請各位自行訂房,若需要跟朋友合住,報名成功後便會寄給各位朋友參加旅行朋友的名單,再請自行約定同訂一間。
三、由於跨(新)年旅行是我們一年之中最特別的旅行,名額本就有限,加上要特別感謝有些朋友,長期熱列參加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因此過去一年來愈多次參加活動的朋友,愈有優先權參加跨(新)年旅行。此外,從今年開始,跨(新)年旅行的收費對過去一年參加過活動愈多者,給予愈多的優惠,詳情請見報名資訊。
【報名資訊】
【主辦單位】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活動名稱】
「2012~2013劉還月的跨年旅行【落山風歲月】橫越台灣尾瘠,探問先民生活──恆春半島的風土、地景與古早產業的歷史行旅」文化學習活動。
【適合報名的朋友】
想認識台灣恆春半島的地質、地景、民族歷史、涉外事件、在地人生活文化、傳統產業…等的朋友,但受限於小巴士座位的限制,只能接受二十八位朋友的報名。
【報名日期】
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
由於跨(新)年旅行是我們一年之中最特別的旅行,名額本就有限,加上要特別感謝有些朋友,長期熱列參加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因此過去一年來愈多次參加活動的朋友,愈有優先權參加跨(新)年旅行。
【報名方式】
我們只接受電子郵件報名,如果你想參加,第一要務就是立刻將報名表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如此才可能佔有名額;為了避免電子郵件遺失,報名後請用電話確認,若有其他問題,也請用電話連絡:劉還月的手機是:0958020220。
【旅行費用】
從2012年開始,劉還月的跨(新)年旅行收費,將針對過去一年參加過活動愈多者,給予愈多的優惠:
2012年1月至12月,參加過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八次(含)以上者,特別優惠8000元。
2012年1月至12月,參加過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六次(含)以上者,特別優惠8200元。
2012年1月至12月,參加過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四次(含)以上者,特別優惠8400元。
2012年1月至12月,參加過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二次(含)以上者,特別優惠8600元。
2012年1月至12月,參加過劉還月的人文私塾或旅行一次(含)以下以及從沒參加過的朋友者,每人收費8900元。
(以上費用包含遊覽小巴士車資、接駁車資、住宿、在地特色餐飲、在地風味餐、早餐、出風鼻、欖仁溪瀑布嚮導費、社區參與人員的工作費、燒灰殼、煮鹽教學材料費、講師費、司機小費、司機誤餐費、行政費旅遊責任險及其他雜支…等。)
【繳費方式】
E-mail報名之後,請不要直接繳費,請等待收到劉還月回覆的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後,按通知時間再行繳費(繳費方式連同報名成功及開始繳費E-mail信息一併報告)。
未在收到第一次通知後三日內繳費者視同棄權,名額由候補者遞上,謝謝您的配合!
【嚴格規定必備物品】
一、布鞋或登山鞋:我們為了大家的安全起見,戶外行程全程禁止穿著涼鞋,並將在出發時檢查,若鞋子未符合規定,主辦者得當場退費,要求報名者無異議退出活動。
二、個人食具:包括碗筷、杯子等,在劉還月的戶外實察活動中,全程不提供個人餐具,忘了帶餐具的朋友,每餐應付免洗餐具費100元。
三、個人盥洗用具,無論住宿地點是否提供免洗式的盥洗用具,我們都禁止使用,完全是因為這些用完即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浪費,更是環境的大負擔,因此,請各位務必自備個人盥洗用具。
【建議攜帶物品】
一、活動地區的地圖(單張、整本或影印的都可以),並且養成隨時使用地圖的習慣,才能完全和旅行結合,更深刻感受到旅行的深度及廣度。
二、個人水壺(個人自備飲水,減少產生保特瓶)、防曬用品、輕便雨具、防蚊蟲藥及個人用藥…等。
【退費標準】
報名後七個工作日內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100元;報名後第八個工作日起通知棄權者,酌收行政費50﹪;活動前一個星期內通知取消者,恕不退費。
【報名手續】
以下報名表請務必完整填妥,再複製報名表(只要報名表便可),直接貼在信件或夾檔都可,再E-mail到liu580220@hotmail.com信箱,劉還月收即可,但電子信件經常無故遺失,因此若寄件後一個星期左右,未獲劉還月的回信,請直接打電話0958020220確認。
【報名表】
〔2012~2013劉還月的跨年旅行【落山風歲月】〕
橫越台灣尾瘠,探問先民生活
──恆春半島的風土、地景與古早產業的歷史行旅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生 日:民國 年 月 日(辦理保險用)
身分證字號(辦理保險用):
電話(日): (夜): 手機:
e-mail(所有相關連絡用,請務必填寫最常使用的e-mail) :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服務單位:
職 稱:
緊急聯絡人:
關係:
緊急手機:
家用電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7029106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0:14 【udn】 這裡更低價!捷運 方便 泡茶 露營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