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7 18:37:36瀏覽140|回應0|推薦0 | |
Yu Poch 2024.08.14 https://www.facebook.com/jyang.yu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曾預言: 100年後 (也就是2030年),人類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煩惱。 他給出的理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每週只要工作15小時,就可以徹底擺脫貧窮。 也就是說,在凱恩斯看來,10年之後, 我們這一代人每週只要工作5天,每天工作3小時。 但這個預言顯然站不住腳。 因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不是每天要不要工作3小時。 而是要不要加班3小時。😅 事實上,二戰之後,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 很多國家的勞動時間確實開始縮短。 但奇怪的是,這種趨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逆轉。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員工的勞動時間都突然開始增加。 不久之後,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後來居上, 把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遠遠甩在身後。 每週工時超過45小時好像成了常態 科技在發展,生產力在進步, 可我們並沒有享受到什麼歲月靜好, 伴隨而來的,只是各種壓迫下的苟延殘喘。 俗話說“物極必反”。 所以,既然有“生產力”,就一定有“反生產力”。 啥叫“反生產力”呢? 就是說,我們發明的工具,本來是為了提高效率的, 但是越往後,卻發現越阻礙效率。 打個比方,在過去,我們給長官或客戶作報告, 往往只要準備一份簡單的手稿。 但隨著1990年PPT的上市,我們開始把它作為重要的工具。 但有沒有發現? 原本只要花一小時就能完成的手稿, 現在我們可能要花一天時間來做PPT。 每一個熬夜做過PPT的人,大概都罵過這款軟體。 PPT哪裡解放了勞動力?它明明是在消耗勞動力呀。 汽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反生產力”的代表。 當初我們發明汽車,是為了節約時間。 比如說,一款汽車每小時可行駛50公里, 而步行每小時只能走5公里。 但汽車真的為我們節約了時間嗎? 有沒有算過,為了買這輛車,得工作多長時間? 假如年薪300萬,而這輛車需要100萬, 那麼就要為這輛車整整工作 4個月。 還沒有算上為了養車,而花費的大量時間 而隨著交通越來越擁堵,汽車的行駛速度也在下降。 實際上,現在汽車的真實平均速度每小時還不到6公里。 也就是說,車速和步行速度其實差不多。 除此之外,還得花時間和錢去考駕照。 現在還覺得汽車節約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嗎? 而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呢? 汽車不僅在消耗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它也在消耗生產者的時間和精力。 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們為什麼要搗毀機器? 因為機器是工人的假想敵,它們只幹活,從不討價還價, 也不會去搞什麼罷工遊行。 最重要的是,它們不僅力氣大,技術還好。 和它們一比,工人簡直秒成渣。 所以工人天然地討厭生產機器。 不過當時的工人有個誤解,他們老覺得機器會搶走他們的飯碗。 其實大可不必,他們更應該擔心另一個問題: 機器只會使他們變得更加廉價。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工業革命時期, 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現在,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入職以後,公司給每位員工發了一台電腦, 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台電腦, 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 每台電腦前面的座位,和生產線上的機位沒啥不同。 而如今徹夜埋頭苦幹做ppt的那些人, 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也沒有本質區別。 勞動者就是為生產工具配套而生的, 無論生產工具怎麼變,這個底層規律不會變。 只是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 當下的生產工具有所不同了, 還不斷打破著私人時間和工作的界限。 筆記型電腦、手機、電子郵件…… 於是我們變的無路可逃..... 原始社會中, 我們依靠個頭的大小,力量的多少,誰跑的快等顯性的特徵 來定位自己在群體裡到底是個強者,還是個弱者。 但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原始指標”失效了, 我們必須通過新方式來標榜自己的社會地位。 商家們很懂得這一點,通過各種辦法, 讓“消費能力”成為大家心中的硬指標。 用小米的,覺得不如用iphone的。 背正品LV的,瞧不上背高仿LV的, 但背正品LV的,又打不進背愛馬仕鉑金包的貴婦圈子。 別人都出國遊了,而整天宅在家就是沒出息。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這種虛假的指標, 日復一日,拼命工作,最終捲入到了過度勞動的迴圈裡。 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太多, 但我們可以燃燒的青春和生命卻太少。 於是,我們像是一個陀螺,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轉。 就像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 “饑餓和匱乏,是前工業社會的主要問題; 而疲勞,則是後工業社會集體症候。” 接下來的AI,還是需要人來操作 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近2030年, 既是資本主義注定終結的那個年代, 也是我們注定要自我進步、提昇的那個時代。 2018年的10月, 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總結道,倘若氣溫持續以現在的幅度升高, 在2030到2052年間全球暖化的程度很有可能達到攝氏1.5度。 要是氣溫上升到這個數字,專家預測海平面將會上升26到77公分(10到30吋),物種將會急劇滅絕,上億人將面臨飲水和糧食短缺,極端氣候將持續發生,這些都是現代人類從未經歷過的。 我們積蓄的不只是財富,還有災難。 凱因斯的基本觀點,現在看來雖然純屬幻想, 但他1930年的預言在有些方面也並非全錯。 除了多少導正了經濟成長率外,凱因斯還認為, 我們將成為終結資本主義的一代人。 資本主義這個系統,甚至根本不該存在超過五百年。 在一定的技術發展和資本積累之下, 資本主義不僅只是變得更加橫徵暴斂, 甚至導向種族滅絕的結果(長期以來取得的成就), 它更加難以與人類本身取得和解。 就像美式足球一樣,當球員的體型和力道不斷增強,在最高水準的比賽中,腦部的傷害幾乎是注定發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外在危害。 總之,2030年的勞動力絕對將是市場資本主義掌握的最後一個世代。很難說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但它必然會很快發生。凱因斯所說的後代,已經存在這兒一段時間了。不論我們是否力圖預先了解會有何變局,新生事物已在這兒了。 或許極簡主義會是另一種救贖🤣 圖片是在影片《摩登時代》中, 卓別林每天只要幹一件事——把螺絲擰緊。 而這樣的事,連家庭主婦和小孩都會, 工人進一步失去了議價權。 也正是從那時起,工廠開始大量招聘女工和童工, 他們每天可能要工作12小時,勞動強度大,薪水卻很低。 要麼加班,要麼失業,工人哪有什麼選擇。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