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22 11:36:26瀏覽276|回應0|推薦3 | |
《四小龍的殘影之外 》 管中閔一席「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的談話,有如當頭棒喝。台灣並不是從「開發中」進入「已開發」,而是台灣正退出第二領先群,並繼續往下掉。台灣經濟奇蹟已成歷史,現在要面對的,是如何脫困、如何再起的難題。
國際間不用「四小龍」一詞已近廿年,唯獨台灣人還不時掛在嘴上;主要原因,那真的是大家難忘的輝煌時代:出口頻創紀錄,外匯存底舉世稱羡,台灣錢淹腳目,人們走路有風。轉瞬廿年,已是「金磚五國」的奔騰年代,而四小龍各奔前程,唯台灣風光不再,怎不令人唏噓?
台灣經濟下滑,並不是今天大家才猛然驚覺的事。事實上,過去廿年,台灣一直在揮霍上一代留下的資產,用民粹的叫賣來決定國家大政,用簡單的政治算術來決定經濟政策。多年來,我們曾不斷警告:過多的「非經濟因素」干擾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經濟的事務應該回歸經濟專業;然而,後來人們竟也逐漸習慣了種種干擾,甚至把這當成是台灣的民主驕傲。
這廿年,台灣在「本土化」的催眠下,逐漸與國際脫節,這也是許多人仍活在「四小龍」幻影中的主因。台灣電視頻道多達數百個,但想要看一下冬季奧運的比賽實況,卻遍尋不獲;有些體育台,甚至還在重播二、三年前的球賽。關起門來,台灣自由與民主的感覺或許不錯,但世界匆忙的腳步不會停下來等你。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台灣已是個分裂的國家。在藍綠政黨的對峙下,平日是你杯葛我、我拉扯你,輪替時是我否定你、你推翻我;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如何正常發展?
四小龍的記憶殘影,也許能讓人們想想:台灣如何失落了美好的時代。
一位經歷過台灣奇蹟的文化工作老兵對台灣這二十年的感想,作者自在的像是脫口而出的寫出了對台灣過去二十年的親身感受,很多事情都說到老仙的心坎裡去了,老仙把字句弄斜並標示出來,也做些許回響....
「本土化」還真的是一劑強烈的春藥,讓台灣自動的讓出了中華文化領導位置,讓台灣脫離國際社會,台灣發展停滯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分裂了國家的結果。作者對時局的無奈與對政黨的控訴無助於擺脫那糾纏的拖曳力,政治人物把過去的秩序破壞、把社會撕裂、把國家複雜化後,卻沒有能力重建新的秩序,台灣只好一路敗退,直到退出了第二領先群。
台勞輸出到新加坡去領取說是較高的薪水,但其實人家的公積金是公司與員工各半等退休時提領的,我們的勞退是6:2:2,資方6,勞方與政府各2。二十年發展下來新加坡薪水幾乎是台灣的一倍,我們還在追求窮人的正義,我們與新加坡的政策那個對勞工比較有利、較公平、較正義?還難道公務員18%就拿得心安理得嗎?被政治人物收買慣的我們這些台灣人有辦法去分辨與思考這個問題嗎?
老仙覺得這是一篇對時事深入淺出的好文章,相對於同一天經濟日報社論《「亞洲四小龍」存在與否的深層思維》,以經濟的角度看台灣就顯得不那圓滿,專業十足但打不到點,欠了點個人對社會把脈的火候。老仙認為對台灣有感情的人看了這篇文章應該都會多少有些相同的或不的感想,但最後都不免要問:台灣如何失落了美好的時代?找得回來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