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10 09:21:31瀏覽591|回應0|推薦3 | |
寒 食 20210716---0722墨意綺趣三人展/蕙風堂宣圖部藝廊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七言絕句,尤其在清明寒食時節,總是與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提並論。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乃紀念介之推。 春秋時代,晉獻公因寵信驪姬,獻公13年(BC664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太子(獻公長子)申生因此自殺,世子(獻公次子)重耳避難,逃離晉國,流亡國外,子犯(重耳的舅舅)、介之推等賢士隨行。 《韓詩外傳》紀載,重耳等人在衞國邊境,糧資被盜。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供養重耳。這就是「割股奉君」的由來。 重耳一行人在外流亡19年,最後得到秦穆公(重耳姊夫---獻公長女伯姬,嫁給秦穆公,為秦穆姬。故有「秦晉之好」的成語)之助,返回晉國,是為晉文公。 文公歸國後賞賜跟從他逃亡有功者,介子推卻不談俸祿回報。介子推認為,獻公有九子,只剩文公在世。惠公(獻公三子、重耳之弟)、懷公(公子圉,惠公之子,惠公卒,圉繼位,為懷公。秦殺懷公,重耳得以返國)沒有親近的人,上天不願斷絕晉國,就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文公是誰?因此,介之推認為重耳返國這是上天的安排。 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派人召他,不見其蹤,聽說他在綿山,於是將綿山封給介子推,號曰介山。直到介之推去世,人們都再也沒有見過他。《史記·晉世家》云:「至死不復見」。 另民間傳說,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下山,最終介子推抱在一棵柳樹死去。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的尊稱。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的忠心與淡泊名利,規定每年這一天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此即寒食節的起源。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屬中唐詩人,與盧綸、劉長卿、司空曙…等並列「大曆十才子」。天寶13年(AD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天皇宮園林中的風光,當時風俗寒食這一天,百姓要折柳插門;後兩句則是寫夜景,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五侯」指東漢末年,同日被封侯的五位王氏家族成員。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對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三民書法班為了九月的成果展,林師超前部屬,分配每人負責書寫的內容。我喜歡<寒食>,且預備七月展品中,尚無隸書,因而選擇以隸書寫這首詩。 帶有簡帛書風的隸書,有隸書的莊重,也有簡帛的活潑,逐字練習時,燕尾挑起,突然領悟到師曰「開一個小玩笑」的含意;慢速,逼出筆肚剩餘的墨,縱使枯筆也放膽書寫,讓作品呈現乾溼濃淡之別。 「春城無處不飛花」多麼放浪漫的景象,選雙色琉璃的墨流宣書寫,取藍、黃兩色琉璃的夢幻意象,表達春日繁花盛開,花瓣隨風飄落之美。以逸仙紀念筆,筆尖先沾清水,再沾「書仙」加磨墨,寫完後,依然有墨香。 一行寫十個字,第三行有八個字,簡單落砍後,已無用印之處,因為署名之下用印,犯忌---印不落地,故印章蓋在姓名之左。 常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印章蓋在姓名的下面或左邊,沒有可與不可的顧慮,約定俗成即可!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