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城市美學 醞釀減法革命
2016/02/14 19:51:41瀏覽2|回應0|推薦0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參訪日本時感嘆「台灣在城市美學上輸日本太多」,之前也曾抱怨台北市招牌太醜。台北市近來時興「小針美容」改造街頭景觀,邀集民眾一同從小處著手,改造最為人詬病的商家招牌和變電箱。專家建議,台灣地狹人稠,公私部門要學習「減法」智慧,將彩度和空間都減到最低,才能創造有韻味的城市美學。

台北天空有五顏六色的招牌互相較量,每個角落被制式的變電箱彩繪霸佔,鐵皮屋和違章建築肆意生長,疲勞轟炸著人們的視覺。市府展開一系列設計實驗企圖改變城市美學,其中「小招牌製造所」運動今年底前將累積改造100面招牌,對象包括寵物店、診所、中藥行、餐廳等各式商家。「生活景觀改造計劃」項目之一,則是帶著民眾在5個路段設計改造62處變電箱。





招牌換裝 走向小而美

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小實驗創造系統性的改變,「如果自家門口和巷子口都沒辦法改變,那還談什麼公共景觀。」他們在西門町、內湖、南港、景美、民生和大直市場多個老舊街區進行實驗,說服商家和設計師合作,揚棄「數大便是美」的舊思維,換上有巧思的創意小招牌。

南港中南街參與了改造,新招牌將在4、5月陸續掛上。日治時期中南街上曾有輕便車道,載運煤礦與茶葉,車水馬龍的榮景如今不復存在,但傳統糕餅店、米店、中藥店與製冰廠仍林立。興發號賣的是五榖雜糧、調味料和醃漬品,老闆張鳳娥說,「中南街社區沒落,需要一點改造動力。」

日星鑄字行是全台碩果僅存的鑄字行,這幾年吹懷舊風,吸引年輕人上門參觀並選購鉛字衍生產品。店家說,過去沒有招牌很不起眼,掛上新招牌後成功提高能見度。

彩繪計畫 改造變電箱

「生活景觀改造計劃」去年底舉辦三場工作坊,開放設計師和市民參與,針對羅斯福路、和平西路、復興南路、松江路和新生南路等路段的變電箱,探索與規劃環境色彩。大龍峒商圈已完成變電箱彩繪計畫,28座變電箱根據當地的人文發想創作,變電箱從路障搖身一變成路標。

彩繪計畫的執行單位景澤藝術執行長吳思儒表示,店家原本都持保留態度,慢慢建立互信後,開始有居民邀請他們到店裡去看看,也很期待他們變出新花招。他說,一般人會裝潢自己家裡,卻很少想到外面,這項計畫目的是創造一個視覺美感的經驗,讓民眾去反思、進而行動。

台北市大龍峒人文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何秉鴻表示,大龍峒以保安宮和孔廟最著名,但鮮少人知道大龍峒是台北市的「起家厝」,過去商業繁榮且文風鼎盛,還曾有「三步一秀才,五步一舉人」的美譽。地方的活絡有很多面向,「變電箱彩繪是一個開始」。

建立平台 累積美能量

文化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郭維倫指出,公私部門要學習「減法」智慧,彩度降低一點、招牌小一點,台灣就會美一點。

美醜很主觀,城市美學也不例外。吳漢中認為,台灣的人與人文賦予台北市獨特的魅力,但台灣過去的美學教育是空白的,市民更多的參與才能產生改變。至於世界設計之都階段性任務結束後,台北市會不會打回原形?他樂觀地說,他們建立了一個平台、一種模式,讓年輕設計師有機會解決社會議題,讓企業和民間看到更多可能性,能量並不會消失。

(中國時報)










3CA4F93EBB4668F7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liet6y2x2&aid=46818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