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2 16:08:39瀏覽3389|回應3|推薦12 | |
吃在加州 (飲食文化)
加州可說是全美氣候最怡人舒適的居住天堂。3年前,全家充滿懂憬和懷抱夢想的來到美國。抵美的第一天,人生地不熟,加上東西南北的暈頭轉向,三餐即以居家附近的美式速食餐廳的漢堡為主食。 可是餐廳內,迎面而來高大肥胖的老美,有個尋常的小臉龐,卻搭配那超乎異常凸出的肚圍和臀部,走起路來肚皮抖動、舉步維艱,不但氣喘如牛、吐氣困難,更嚇死了一對兒女。不約而同的拒吃漢堡,並鄭重警告我們,別給他們吃美式食物,如薯條、炸雞、起司、漢堡----之類。 「我們可不想擁有如此身材」!小兒女如此異口同聲的宣示。 從此 “民以食為天”,中國菜還是家中的主流,美式速食和Cheese更是敬謝不敏。 之後,再經過幾次,出門與胖子在遊樂場遊玩,共坐同乘的經驗。往往狹窄的座位,因為隔壁的巨無霸,贅肉垮下橫陳,緊逼壓迫的威脅感。所以,即使罩上安全扶把,卻因為瘦小,構不著椅邊而呈中空狀態。尤其是在震動旋轉的遊樂ride中,被左甩右甩的,使得暈眩搖晃的更加嚴重。安全帶和護桿在這裡毫無用武之地,心中更加警惕肥胖的可怕,因而更加拒食高脂、高熱的美式食物了。 「台灣任何一個街頭攤子、流動攤販,都比加州任何一家中國餐廳的中國菜好吃。」一對兒女用無限懷念的口吻說。 是啊!台灣放眼望去,舉目皆攤,攤販佈滿每一個街道角落。那麼多的美食和小吃,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吃在台灣永遠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五步一店、十步一排的方便、好吃、便宜、美味。但是“橘逾淮變枳”為何出了國界,到了美國一切都變樣了? 對於其他鄉土風味,大多數味道已失真的感受,那是種緬懷、嘆息。至於家鄉道地的料理,或是合乎新人類的名品小吃,夜市、路邊攤的獨具傳統特色。像是;鹽酥雞、炸豆腐、甜不辣、地瓜、羅蔔糕,擺在攤前,任由客人自選搭配愛吃的,乾脆簡潔、快刀俐落的切片後,小販便直接猛火、熱油來回轟炸一番,蘸粘醬粉現場油炸,熟練快速。再加上香味獨特的九層塔,揮灑上特調的胡椒鹽、辣椒料,即成香酥可口、熱氣騰騰的人間美食了。 懷念家鄉的飲食,那是種午夜夢迴、流連忘返的說不上的滋味和鄉情。炸豆腐、蚵仔麵線、水煎包、鹽酥雞、臭豆腐、蚵仔煎、珍珠奶茶,都是令人垂涎三尺,大快朵頤的地方小吃。至於在美國,那些變調的美食,也許是開餐廳和做菜的主廚,都是一些為了謀生,沒有經驗的移民或留學生吧。亦或許是頂下一個餐廳,請廚師或臨時惡補個烹飪課學個幾招,依樣畫個葫蘆,便大張旗鼓,圖謀生計的開張大吉了。所以什麼是好吃?淋醬佐汁,糖醋勾芡,抑或色香味俱全?做出一些盡是迎合洋人口味,改良加工,又鹹又甜的中國菜。反正美國人對真正中華美食藝術也一知半解,只圖充飢裹腹,凡是以快速簡便、經濟實惠即可。 吃在加州,憑心而論是相當充裕方便。至於好吃與否,對美食的水準高低,價格適當或昂貴便宜,又是另當別論了。對 “吃” 要求不高的我,通常外出用餐,主要是全家相聚一起,圖個方便和換個氣氛。孩子無外食習慣,偶爾換個環境用餐,只是生活外一章的點綴而已。至於食物就別期望太大了。 所以,加州真正的佳餚美食,除了屈指可數的寥寥數家之外,一些徒具外形、索然無味的中國菜,我們也照吃。企圖從飲食中找些回憶和鄉情吧!還好我平日喜愛烹飪,總是費盡心思巧手做些家常小菜和點心。出國前,我又學了些中國傳統美食,像小月餅,粽子、米粉及油飯做法。顯然家中天天開火,帶個 “廚師” 出國是對的。如此,平日生活上,飲食用餐、滿足口慾,已綽綽有餘了。 梁秀菊 Liang Hsiu Chu 于洛杉磯(本文已刋登于世界日報家園)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