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構主義可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嗎?(2008年3月、6月至11月)
2008/11/22 21:58:59瀏覽470|回應0|推薦2

信構主義可調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嗎?


(20083月、6月至11)


 


批判重構的信息哲學問題的折衷主義


 


前言


 


  有一天,我在《新發現》的自然科學雜誌網站上,去搜索相關的最新自然科學消息,並且觀看了該網站設立的論壇,發現了《告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千年爭論》的文章,後來最搜索這篇文章才知是重構(又名王紅旗)所寫的。


 
 看了該文章後,我發現這篇文章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調和一起,並稱物質和精神視為兩個不同而“相互”“獨立”的實體,認為物質和精神“互相”“獨
立”地一起影響。難道,作者重構會知道一個小孩在出世後會知道眼前是的東西是什麼嗎?那麼作者重構有沒有觀察一個小孩在出世後的活動嗎?


  大家只要留心地觀察,便會發現小孩在出生後受眼前的事物影響而產生好奇,接觸眼前事物進行探究,這是唯物主義規律,而且其理論與現實是一致。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不同,不會將精神視為世界的本原,並不認同自然、物質是由精神意識所控制。唯物主義者認同“物質變為精神,精神變為物質”的規律,但它的世界觀是以物質為主導的,而精神是物質的反映和產物。


 
 不過,那些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混在一起的折衷主義者則偷換了“物質變為精神,精神變為物質”的規律,企圖把兩個互不相同東西(即唯物主義以物質為主導
的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以精神為主導的世界觀)的對立混在一起來蒙騙廣泛人民。折衷主義的產生有客觀和主觀方面所致的,先從客觀方面說: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力
低下,生活受外界的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人類受自然環境變化而影響頭腦進行探究來發現新事物,把其新事物從人的頭腦並進行勞動來反映環境,推動了人類社會
的發展,經歷了不斷地發展,使人們產生了錯覺,便以為社會發展是物質和精神“互相”“獨立”地影響,導致了折衷主義的產生。再從主觀方面說︰統治階級為了
保護自身利益,透過對傳媒和學術的控制,故意地把人類從物質(如自然環境)影響進行探究來發現新事物,並把其新事物從人的頭腦並進行勞動來反映環境,推動
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活動歸功於物質和精神的“相互”“獨立”影響,被統治階級從傳媒和學術接收其訊息,使他們混淆了唯物主義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觀和唯心主義
以精神為主導的世界觀的不可調和的對立關係,以及錯誤地把物質和精神視為“相互”“獨立”影響的關係。


  
本人曾學習過些少編寫基本電腦程式碼,但我暫時還沒有深入地參與信息方面的工作,我坦言還需要學習信息方面的東西。但是,我看到重構先生的折衷主義文章
後,發現與事實不相乎,便把其文記錄下來作批判。我相信任何一位真正捍衛了客觀世界運動規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也會對那些與事實不乎的理論進行批判。


  重構先生所寫的文章正符合了折衷主義的內容,因此我特意對《告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千年爭論》作出批判,弄清物質和精神的真正關係,以及弄清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根本對立。


  最後,我在前言結束前要聲明一下:我本人
不過是接受過高中教育的香港青年,而一些與信息有關的概念還沒完善認識,而這篇文章是以科學理據來解釋世界的真正本原,是信息哲學文章,不要把其視為信息
科學文章。同時,不要因教肓程度的高低來作為界定參與哲學研究的“標準”,否則對人類發展無利而有害。還有,這篇文經歷了超過半年時間才完成,內容有可能
有些少不同,請勿見怪。


 


 


李國亮


20081122日完成


 


第一節、什麼是開創哲學新時代?


 


告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千年爭論,開創哲學新時代
 
  哲學已經到了一個需要脫筋換骨的關鍵時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爭,充分暴露這種爭論是建立在錯誤的觀念之上的,現在該告別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千年爭論,開創哲學新時代了。重搆200710月倡議”


 


 
 開創哲學新時代?重構先生把唯物主義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以精神為主導的世界觀的對立混在一起,這豈不是錯誤嗎?請問重構有沒有留意自然與自
然、自然與社會的運動嗎?有沒有理解人類社會自遠古到現在的歷史嗎?知不知人類的歷史是由自然(或物質)的影響而築成呢?


第二節、哲學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都不如信搆主義

 
 自從哲學產生以后,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就成為哲學家們必須加以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哲學家通過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和解讀,
建立了不同的哲學體系,形成了不同的哲學形態。這些不同的哲學體系和哲學形態,基本上可以划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和兩大正營。其中,唯心主義主
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統一于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認
為物質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于人們的意識而存在。”


 重構先生在文中說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分別,但他忽略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起源對哲學產生的關係作出解釋。哲學的定義是人類對整個自然界、社會等的認識,其認識所產生的觀點被系統化和理論化,便向人類外部(自然、社會等)表現出來,形成了哲學,而哲學會不斷受自然界、社會等的變化及人類對其認識的補充而不同。哲學的起源是伴隨人類對外部事物認識,並將其認識所產生的思想觀點再向外部表現出來所形成的,哲學在原始社會時期已開始萌芽,到奴隸社會時期進一步地系統化。這樣,哲學具有物質的性質,與唯物主義理論是相符的。


  唯物主義思想在原始社會早已開始出現,起初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人類簡單地從自然環境的生活經驗中的影響,對其所產生的認識,但當時人類社會生產力低下,對一些未知的東西進行幻想,亦同時產生了唯心主義思想。


 
 原始社會人類的生活受自然環境影響,使到人類之間需集體進行勞動來生存起來,而人類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集體的勞動去認識事物的運動,透過其認識並進行勞動
來反映到人類頭腦的外部,產生一些事物(如火的發現、工具的發明等)來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被提升與生產關係產生矛盾,打跨了原始社會制度而進入
奴隸社會制度,同時出現了人類早期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唯物主義就此而產生。
這時的唯物主義思想受人類對世界進一步認識和生產力提升而系統化,處於最初歷史形態,其思想是否認世界由神創造、簡單地講述自然界現象,以及透過生產和生活經驗對世界本原進行解釋,其時期的唯物主義被後世稱為朴素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思想的起源也在原始社會出現,它的產生是由於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對一些未知且不能從自然環境的生活經驗中的東西進行幻想而產生。
始社會的人類生活雖受自然環境影響,但人類的切身生活經驗只能有限地來認識一些自然物質運動所產生的現象,而一些物質運動所產生的現象不能以人類切身生活
經驗中來認識,頭腦受到這些不能從人類切身生活經驗中認識的物質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影響而產生幻想,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崇拜習俗等,產生了唯心主義思想。
唯心主義思想是人類對自然環境認識不足的蒙昧產物。


  自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哲學中產生後,唯物主義從正面地解釋自然、社會等物質運動,唯心主義從反面地歪曲自然、社會等物質運動,兩個思想體系不斷地進行鬥爭。



 
 相信我國絕大多數對哲學有或多或少了解的人,對上述說法不會陌生。事實上,長期以來,至少在中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已經成為勢不兩立的兩種針鋒相對的
哲學體系,而且非此即彼,几乎不容任何新的不同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存在。其結果是,兩唯爭論多少年,一塌糊塗千萬人。”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為何會鬥爭呢?首先,唯物主義從正面地解釋自然、社會等物質運動,唯心主義從反面地
曲自然、社會等物質運動,這是對抗性的矛盾。另外,唯物主義是科學的泉源,為科學對物質運動的探究提供理論指導,相反科學從物質運動的探究中對唯物主義提
供理論補充;唯心主義是宗教的泉源,為宗教對物質運動的歪曲提供理論指導,相反宗教從物質運動的歪曲中對唯心主義提供理論補充。


  這樣,大家可以知道科學和宗教會不相容呢?兩者的矛盾是主要方面的對抗性矛盾,科學的本質是由物質主導世界,宗教的本質是由精神主導世界,其兩者內容是不一致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上述這種狀況該結束了!這是因為,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在把物質與精神對立起來或者分割開來,而事實上物質與精神原本是
‘天人合一’的,既不存在對立,也不可分割。眾所周知,哲學是指導人們思考與行動的基礎,錯誤的有嚴重缺陷的哲學理論將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在
這種情況下,我們今天有理由,也有必要去建立全新的哲學體系。”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客觀實在,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與人之間的意識而存在。精神是什麼?精神在拉丁文詞語是“spiritus”,意思指輕薄的空氣、氣息等,其包括思維、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動等無意識的方面,是高度組織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與物質相對。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屬於相對與絕對的統一對立的關係,物質是客觀存在作用於人腦(即精神)的主觀意識,而人腦的主觀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的客觀存在,物質和精神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運動,其運動是以物質為主導。我作出一些譬如:電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它不依賴於主觀意識而運動,客觀存在的物質影響於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則對電的客觀存在的運動進行觀察(其屬於實踐活動),從對電的客觀存在的運動觀察使主觀意識認識了其客觀存在的運動,而主觀意識通過對電的應用(其屬於再實踐活動)來反映電的客觀存在,促進電在客觀存在的運動。這些譬如正顯示了世界是由物質所主導,物質絕對地無限地影響於精神,而精神則相對地有限地影響於物質,在這個層次上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屬於“絕對包含了相對,相對亦包含了絕對”的對立統一關係


  重構先生和其他折衷主義者一樣,把物質和精神皆是“絕對”“獨立”的東西,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矛盾“相對”起來。


  然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提倡一元論,折衷主義則提倡二元論。唯物主義是以物質主導世界,認為物質絕對地無限地影響於精神,而精神則相對地有限地影響於物質;相反,唯心主義是以精神主導世界,認為精神絕對地無限地影響於物質,而物質則相對地有限地影響於精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均各自提倡物質絕對主導世界精神絕對主導世界的一元論,當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相對一起是絕對互相對抗的。


  那麼,在沒有人類前,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等,支配各不同地質時期的動物能以主觀意識的精神影響客觀存在的物質嗎?宇宙是高度組織的物質(如人或其他動物),能以主觀意識的精神影響客觀存在的物質來演化嗎?


 
 可見,重構先生所謂的“天人合一”理論是屬於折衷主義,而折衷主義理論把物質和精神看成“互相”“獨立”的東西,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互相對抗的理論,
沒有原則地混在一起。我認為“天人合一”應是指客體的自然和主體的社會的對立統一。那麼,重構先生的折衷主義理論比唯心主義理論更危險!


 


第三節、關於信構主義及信息的問題



  ‘
搆主義’是筆者新創的一個詞匯。所謂‘信搆’,乃是‘通過信息重搆物質’的簡稱;這里的‘重搆’包括建搆和解搆,亦即從一種結搆物或多種結搆物變成另一種
結搆物或另外多種結搆物。據此可知,筆者提出的‘信搆主義’,就是主張從‘信息重搆物質’角度,去觀察、解讀,諸如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生命與非生命
等相互關系問題的一種哲學體系。一般來說,通過信息重搆物質,涉及到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用信息代碼(包括符號等)來代替物質(即建立間接信息庫),第
二個層次是通過信息代碼來重搆物質,第三個層次是信息代碼對物質的錯搆、擴搆和虛搆。”


  “信構”是“通過信息重構物質”?那信息是什麼東西呢?信息的在拉丁文是“informatio”,原意思是解釋、陳述,而現代的意思是指通知、報導或消息等,即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通訊和內容(現在,研究信息的人士對其的定義有爭議)。


  那麼,信息起源於哪裡呢?它來自於物質,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運動形態和方式,而運動是事物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物質存在和變化的方式,是來自物質自身的矛盾。“運動”是來自客觀的物質,它依附於物質當中,物質則通過自身矛盾來運動使自身進一步發展,兩者的關係是不可分割,其兩者是不能創造和消滅,沒有物質便沒有運動,也沒有信息。


 
 信息怎樣重構物質呢?“重構”是什麼東西?我想很多人不明白,包括我在內,而我在網上搜索“重構”的詞匯,在詞匯定義是“……就是在不改變軟件現有功能
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程序代碼改善軟件質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設計模式和架構更趨合理,提高軟件的擴展性和維護性。在生物學上,細胞重構是指“將細胞的各個
部件進行重新組合裝配……”。


  大家可想想,當人從客觀存在的物質影響(其屬運動的現象)於感官,其感官受物質影響而傳遞給神經系統(包括大腦、神經等),神經系統之間互相作用而運動(即交換信息),人的感官與其他神經系統的運動不同於一般自然界的運動,是高度層次的運動。


 
 然而,我本人認為“重構”是屬於物質之間的運動狀態即信息作用於另一物質所產生的現象。外在物質之間會不斷運動,信息即運動狀態不斷作用於人腦產生意
識,使依靠人腦的意識受外在的信息即物質運動狀態的作用而產生矛盾,外在的信息即物質運動狀態使舊的意識“重構”成新的意識,意識絕對地依靠人腦並相對地
使物質產生信息。


 


 
 對比之下,唯物主義忽視了通過信息可以重搆物質的現象,并且對錯搆、擴搆和虛搆等行為進行了過度的譴責和排斥;而唯心主義則忽視了信息離不開物質載體的
事實,把虛搆與實搆混為一談;只有信搆主義才能夠正確的對待通過信息重搆物質的各種主客觀現象,例如客觀的論述虛搆行為出現的原因及其正面和負面效應。從
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都不如信搆主義。”


  物質的發展是通過自身的矛盾所產生的運動來發展,而運動來自物質自身的矛盾中,不能脫離於物質,那何來有脫離於物質的運動呢?同樣,信息能脫離於物質嗎?


  重構先生提及錯構、虛構和擴構,說唯物主義對其過度譴責和排斥。那麼,“錯構”、“虛構”和“擴構”來自那裡呢?是來自物質還是精神呢?


  我認為所謂“虛構”是人類不斷受外在物質運動作用於頭腦而產生,使精神有意無意歪曲了外在物質的運動而產生反面物質運動的作用。“實構”是“重構”的正面運動狀態即信息作用,“虛構”則與其對立,是反面運動狀態即信息作用。“虛構”需以“實構”為基礎。


 


第四節、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及信息(上)



  何謂‘信息’?簡潔說就是‘事物之間的關係’。筆者將信息划分為兩個大類,其一是直接信息,其二是間接信息,并在《信息的經典解讀暨生命起源之謎》一文中指出:

 1
、直接信息,主要特點是信息內容不言自明(即物質本性所具有的基本智力所規定的信息內容),其定量參數即7個國際基本單位(長度、時間、質量、熱力學溫
度、電流、物質的量、光的強度)及其變量。所有的非生命物質都可以發出并接收到直接信息,它們之間的直接信息決定着物質的運動方式、結搆形式以及質能傳輸。


 2
、間接信息,主要特點是信息內容需要由使用者進行約定(簡稱信息約定),其定量參數是‘信息包’,可細分為‘條信息’、‘組信息’、‘集成信息’等。最簡
單的信息包,至少包括一條完整的信息指令(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展開一個預期的行動);復雜的信息包,可能有若干條相關的信息指令(即組信息),而若干組信
息則可搆成更為復雜的集成信息。”


 
 重構先生在文中說“信息是‘事物之間的關係’”,而哲學上的“關係”的定義是“兩個或以上事物、對象及其特性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包含等的形式
”,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容不同而產生相互作用即矛盾來運動。他基本上承認了信息是運動狀態,但他不只認為信息來自獨立的物質,並認為信息來自“獨立”的精
神,把物質和精神“互相”“獨立”,企圖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建立“第三種”東西。


 


(一)關於“直接信息”


  在“直接信息”中,重構先生說到其主要條件是“信息內容不言自明(即物質本性所具有的基本智力所規定的信息內容)”,這個物質是指非生命物質?還是指生命物質呢?還有,他在其“直接信息”中提及了“智力”,“智力”是怎樣產生呢?


  首先,我們在探討信息前,先理解“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指“由核酸和蛋白質特別是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可以不斷繁殖的物質反饋循環系統。”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元是氨基酸,一般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組成)的生物小分子所組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核酸是由8核苷酸(核苷和磷酸組成)的生物小分子所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細胞,細胞之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生物器官。


 
 地球上的生命物質是由非生命物質組成,各種元素之間互相運動便產生無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內的各種元素與碳元素互相運動便發展成有機化合物,簡單有機化
合物之間互相運動發展到複雜有機化合物,這些演變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之間運動而產生的,沒有客觀存在的物質便不能有這些演變。


  重構在文中提及了“智力”,但有很多人不知其定義。智力的定義一直都有爭議,現在有大約5
的看法:“智力是適應新情境的能力﹔智力是指一種學習能力﹔智力是指抽象的思維能力﹔智力是從事艱難、複雜、抽象、敏捷和創造性的活動,並能集中精力保持
情緒穩定以從事這種活動的能力﹔智力是一個人能夠為著某些目標而行動、能夠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適應環境這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等等。至今,都沒有統一的界
定,有人把人的一般能力視為智力。那麼,我們先探討能力。


 
 我們看看人的能力產生,能力是指“作為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活動效率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能力的產生是不離開於物質,由兩種物質組成,第一
種是生理方面,即人的神經系統之內的器官,沒有人類生理物質之一即神經系統的東西,人類便不能受外在物質作用,便沒有能力的產生,對其外在物質進行模寫和
反映;第二種是社會方面,即人類以外的物質,沒有人類以外的物質對人類生理物質之一即神經系統進行作用,同樣沒有能力。沒有人類生理物質之一即神經系統和外在的物質,人類的能力是不能產生。


  人的能力發展是離不開客體的物質和主體即人的相互作用。大家都知道,客觀存在的物質影響人,人的神經系統會受到其影響(尤其是感知器官,感知器官會影響於頭腦),使頭腦的物質受外界的物質影響而高度組織起來——即精神(其中包含能力、感情等)。


  我們可以以客觀與主觀、客體與主體、絕對與相對、作用與反作用的概念,講述一下物質(生理物質和生理以外的物質)與精神(高度物質,包括感情、意志、能力等的現象)的復雜關係。


 
 客觀存在的物質不斷地作用於主體即人的感知器官,感知器官把其刺激信息傳遞於人腦產生了感知(感覺和知覺的簡稱,意識的現象之一)並絕對地依靠感知器官
和人腦來發展,以感知器官和人腦為基礎的感覺和知覺相對地影響人腦而產生思維,思維絕對地依靠生理物質和外在物質的運動而發展並相對地影響生理物質運動器
官而產生以物質為基礎的動作作用於外在物質,而主體即人能夠完成對客體對象的活動,其活動所產生效應從運動器官反饋回人腦便具有相關能力,人腦可再利用相
關能力再進行對客體對象的活動。(參見圖一,圖中數字是作用的先後次序)


 


 



 



體即人以運動器官反作用於客體對象即客觀物質來進行觀察、應用等的實踐活動,其客體對象即客觀物質的觀察、應用等的實踐活動影響了主體即人的感知器官,感
知器官再把其刺激信息傳遞於人腦而再產生感知並絕對地使人腦來一進步發展,主體的人腦受客體對象的實踐活動再絕對地作用使思維行對客體對象的分析等認識活
動,人便具有認知能力;依靠人腦的思維相對地在人腦中進行認識活動,並在人腦絕對地產生了知識使思維進一步發展,知識作為思維一部分絕對地依靠人腦產生並
相對地影響人腦而產生了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能,思維中的技能絕對地依靠人腦相對地作用於運動器官,來進行實踐活動改造客體對象即客觀外在物質,人便具有操作
能力。客體的物質和主體即人的相互作用,是屬於認識運動的過程。


 


 



 


 智力的產生是能力的積累成果(參見圖二,圖中數字是作用的先後次序),人的自身生理物質不斷受外在物質影響,對外在物質進行作用產生以實踐活動基礎的認識活動,活動所產生效應反饋回人的自身生理物質,使人不斷具有其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不斷發展積累而產生智力。智力的發展受自然和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物質所制約,把智力視為脫離物質而自生,是屬於唯心主義觀點。


  人或其他動物沒有生理物質,一切精神會產生嗎?同樣,人或其他動物以外沒有社會物質和自然物質,精神會產生嗎?然而,精神絕對地依靠物質來發展並相對地影響物質。
如,人的精神不是絕對地依靠物質的運動是不能產生,不依靠物質的“人”便不能立足在世界,這簡直是笑話。另外,人沒有精神便不能相對影響物質,這個“人”
不是高級動物之餘,連生命物質也都不如,那這個“人”就如空氣、水一樣,是簡單的非生命物質。折衷主義者卻不承認物質的絕對性和精神的相對性,歪曲這個世
界。這些規律是辯證,不是機械的。


  重構先生在“直接信息”中,提及了定量參數即國際單位的東西,那定量參數即國際單位是怎樣形成呢?定量參數即國際單位是由處於主體的人類受客體對象即客觀物質及其之間運動的影響,人對客觀物質及其運動進行觀察等實踐活動,客觀物質及其運動影響於人,人類頭腦(即主觀精神)便從對客觀存在的物質進行學習、觀察等的實踐活動中對其進行認識活動,產生了定量參數即國際單位的概念,以反映客觀物質及其運動。


 
 非生命物質為什麼只能進行信息“直接信息呢?重構先生沒有提到和解釋。事實上,非生命物質自身結構簡單,不像生命物質(除了植物之外,人和動物能夠以神
經系統的物質基礎來進行思考)般擁有了復雜的結構反映客觀存在事物,非生命物質的互相之間運動狀態即信息作用沒有什麼復雜的餘地,其信息形態是“直接信息
”。然而,生命物質擁有以客觀物質為基礎的主觀精神來反映客觀存在事物,處於主體地位的生命物質(人)來對客體對象即客觀存在事物進行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認
識活動,在腦中產生了知識技能,腦中運用知識技能對客觀存在事物進行實踐活動,其活動不斷循環進行。由上述可見,生命物質(特別是人)受外在物質影響所產
生之信息而輸入到神經系統,而人的神經系統可向以外的非生命物質輸出信息進行改造和補充,是以非生命物質對生物物質的“直接信息”的信息形態作用為基礎。


 


(二)關於“間接信息”


 
 在“間接信息”中,重構先生提到“信息內容需要由使用者進行約定(簡稱信息約定)”,“約定”在漢語詞匯中是指“商量並確定”的意思,他意思指使用者即
生命物質可事先選擇其以外的信息內容,這根本是非決定論思想。既然,重構先生不認為非生命物質無限地影響生命物質,不承認生命物質由非生命物質基礎而演
化,那何來會有其“信息約定”呢?


 
 生命物質的感知器官受到非生命物質絕對地作用所刺激而不斷產生了信息,信息的本質是運動狀態,不同信息即物質運動狀態之間在生命物質在頭腦互相作用便產
生意識(感知、思維等)。當非生命物質以信息即物質運動狀態之間在生命物質的頭腦互相作用使意識發展,意識以頭腦為基礎可能動地選擇外在不同物質對人作用
的信息(即思維),頭腦的意識並相對地和能動地產生信息作用於運動器官,其向外在物質作用產生人為信息。人的頭腦就像錄音機,不斷重複所接收的信息。


 
 “信息包”是什麼呢?它是電腦網絡通訊的詞匯,我在網上搜索很多不同定義。我找到一個與重構先生所提的相近定義,是指“信息包”是“一個信息單位”,“
它在內存層次之間移動。信息包可以激活自身內含有的代碼執行,或者激活已經在內存中的代碼執行。”另一個“信息包”定義是指“信息被分成若干個小件”。這
兩個定義是相近,都是指信息在電腦通訊中分成一小件的單位即“信息包”,在電腦裝置內存之間互相進行信息作用,以執行代碼。


  電腦受到外在物質信息作用,但電腦本身不能把整個信息輸入,需把其信息在電腦中變化為數據(即記錄信息的形式之一)來傳遞,而電腦需對覆雜數據進行壓縮或分成為“信息包”才能傳遞。


  我們以電腦中的IP
話(即網絡電話)作例子來解釋“信息包”的運作:甲電腦傳遞信息到乙電腦,兩者之間需有源端和目的端的網絡連接,否則便沒有傳遞信息可言。甲電腦把信息
(如圖像、聲音等記錄的形式)通過變換裝置來變換電信號(信號是信息的載體),電信號通過變換裝置來轉換數字信號,把數字信號壓縮為“信息包”,甲電腦透
過網絡源端連接到網絡目的端給乙電腦,乙電腦把“信息包”解壓,再通過變換裝置把數字信號變換成信息(如圖像、聲音)。


  那請問沒有電腦,“信息包”怎樣產生和運作呢?因此,由上述例子可知道,“信息包”的運作是電腦以外的信號對電腦本身的裝置為物質基礎作用所產生,否則沒有電腦本身的裝置及電腦以外對電腦本身所作用的信號的任何兩者物質之中的其中一種,就沒有所謂的“信息包”。


  由此可見,電腦之間傳遞信息是覆雜的過程,其信息傳遞需依靠電腦裡的裝置進行,沒有電腦裡的裝置便沒有其信息傳遞。另外,我在這方面的認識仍不充分,不能在這篇文中進行很詳細地解釋電腦之間傳遞信息的問題,只能透過一些資料解釋理論。


  至於,動物是不是受信息作用後把信息被分成若干個小件呢?這就我不知道,因為我現在沒有有關資料,需由對動物信息問題方面有研究的眾多科學研究者來幫助找出有關資料,我在此不能在沒有有關資料作根據來空說理論。


 
 重構先生所提的“條信息”、“組信息”、“集成信息”的概念是他自創,我在網上搜索不到其他科學研究者也提這三個概念,我認為這些概念與數學的集合論有
很大的相似。集合論中的元素(簡稱元)是指“構成集合的事物或對象”,集合(簡稱集)是指“將幾個對象適當歸類而作為整體”,群則是指“元的集加上組合任
何兩個它的元形成第三個元的運算等等”。這些集合論的概念也能反映了信息作用於人(或動物)的客觀現象:元的概念反映兩個不同信息分別作用於人(或動
物),其感知器官受刺激後經過神經作用於腦產生最初意識即感知,而集的概念反映兩個不同信息對人作用所產生感知在腦積累一起發展成更高意識即思維,群的概
念反映腦中思維相對地影響腦產生信息其作用於運動器官。


 
 他提到最簡單的“信息包”是“條信息”進行“一條完整的信息指令”,複雜的“信息包”是“組信息”進行“若干條相關的信息指令”,可組成是“集成信息
”。那指令是什麼呢?指令的定義有管理和電腦方面的兩種解釋,前者是“上級對下級呈請的批示”,是組織內人對人或單位對單位的信息作用;後者是“能被計算
機識別並執行的二進制代碼,它規定了計算機能完成的某一操作。告訴計算機從事某一特殊運算的代碼合算”,這是電腦內裝置對裝置,以及電腦通過網絡對電腦的
信息作用。


  另外,重構先生提到“條信息”是指“使用者可以展開一個預期的行動”,那高級生命物質作為使用者怎樣來展開一個預期的行動呢?行動是指“主動的移動”,我認為預期的行動是主體對客體的反作用過程,主體受客體作用後以客體基礎來對客體進行預期未來行動,並以自身系統作出調節來反作用於客體。
作出簡單的生活譬如:我做作如逃跑的行動,只少要有一個外在所產生原因(如山崩)使我的腦向運動器官發出指令做出有關動作,這些動作在作用外界是反複進行
便構成行動,而這些行動及其動作時所產生效應作用於人腦系統來預期未來行動可能發生之變化來調節行動和其相關動作,使行動過程無誤。這些預期的行動在非生
命物質中是沒有發生,高級生命物質擁有了覆雜結構的系統才能作出這些行動和相關調節。(注意:電腦也能作出類似的行動,但其結構沒有像高級生命物質般覆
雜,不能像高級生命物質般進行感知和思維的意識。)


 


(三)“直接信息”與“間接信息”


 


 
 我認為先有“直接信息”,後有“間接信息”。非生命物質絕對地作用於生命物質的感知器官並受刺激而產生信息,其信息由外在的非生命物質無限地和絕對地對
生命物質進行作用,是屬於“直接信息”。生命物質的感知器官受非生命物質絕對地作用,感知器官把其外在的非生命物質的刺激信息作用於頭腦產生意識(感知、
思維),頭腦的意識並相對地和能動地產生信息作用於運動器官,其向外在物質作用產生人為信息,其信息由生命物質有限地和相對地對非生命物質進行作用,是屬
於“間接信息”。


  生命物質不能先驗地認識事物,生命物質處於主體地位需對客體對象進行實踐來認識,否則便沒有什麼意識(包括能力等)可言。


 


第五節、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及信息(下)



  簡言之,生命可以使用間接信息去控制直接信息(意味着有選擇的重搆軀體),而非生命只能夠使用直
接信息(通常均體現出沒有選擇的必然性,或者非常有限的選擇,例如離子結合、量子糾纏,從萬有智力論的角度來說屬于物質層次的智力行為)。對于生命來說,
這就意味着一種或多種物質可以通過對信息的控制,去重搆另一種或另外多種物質。也就是說,生命的特征在于信搆,生命的意義也在于信搆。例如,細胞膜可以信
DNADNA
以信搆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信搆細胞、器官和軀體,生命體正是通過多級信搆來實現其生命過程及其生命欲求。顯然,這里沒有必要使用‘唯物’和‘唯心’,更無
需一定要區分出誰第一、誰第二。進一步說,由于使用間接信息屬于生命智力行為,筆者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與達爾文隨機微變進化論有着本
質區別的全新的進化理論‘智因設計進化論’。”


 
 生命能夠選擇信息並能夠控制它,是因為生命中特別是動物擁有了複雜的要素所組成系統去處理不同的信息,在上段已提到不同的非生命信息不斷作用於動物的神
經系統和頭腦而產生意識,使意識以頭腦為基礎可選擇不同信息和製造信息,同時頭腦的意識製造信息時把其傳遞於運動器官,可把傳遞於運動器官的信息反饋於頭
腦的意識,動物與非生命的信息因果作用是反饋式因果鏈條。非生命不能夠選擇信息並不能夠控制它,是因為非生命沒有複雜的要素所組成系統去處理不同的信息,其受其他非生命的信息因果作用是直線式因果鏈條


 
 試問,生命與非生命怎會沒有界限之分呢?兩者界限在於要素所組成系統的結構不同。說到界限,任何事物都存在了界限,不承認界限會跌入相對主義;相反,過
分強調界限不能超越,會跌入絕對主義。生命與非生命之間同樣都是由基本元素等物質組成,沒有基本元素便不能形成生命與非生命,這是兩者的共性方面。不過,
兩者之間的要素所組成系統的結構不同,特別是非生命脫離自身的界限演變成生命,其兩者之間要素所組成系統的結構互相區別並產生界限,從共性方面走向個性方
面。可見,生命與非生命既有共性方面,也有個性方面。非生命可超越自身界限變成生命,生命亦可超越自身界限變成非生命。既有區別,也有聯系,這是辯證的。


  重構先生提到“生命的特征在于‘信搆’,生命的意義也在于‘信搆’”,這個意思令人費解。那生命的特徵在於信搆嗎?生命的意義也在於信搆嗎?我認為生命的特徵發展不只是信息方面,還有能量方面。


  在上節提到,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元是氨基酸,一般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組成)的生物小分子所組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核酸是由8核苷酸(核苷和磷酸組成)的生物小分子所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細胞,細胞之間相互作用下產生生物器官。重構先生把“細胞膜可以信構DNADNA可以信構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信構細胞、器官和軀體”為例子以作為折衷主義的證據,這只不過歪曲了物質的關係。事實上,物質可“一分為二”和“二合為一”,核酸和蛋白質絕對起於分子,核酸和蛋白質相對起來結合為一體即細胞,這與唯物主義一元論是沒衝突的。


  智力的概念是反映人或動物的生理物質受外在物質的信息影響,對外在物質進行以實踐活動基礎的認識活動,活動所產生效應反饋回人或動物的自身生理物質使其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積累而產生智力,這在上節已提過。外在物質本身結構簡單,其信息作用也是一樣簡單,根本沒有什麼智力可言,重構先生把智力的概念套上任何物質,即意思指非生命物質自身也能“思維”,這只不過是唯心主義的論調,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調和是把哲學回到康德的折衷主義去。


  關於生命的問題,需以唯物主義去解釋,否則歪曲世界的真理。重構先生所提出“智因設計進化論”,只不過把進化論和特創論混在一起而已。


 


第六節、生物的神經細胞與信息作用



  什么是‘思維’和‘精神’?其實就是神經元的細胞膜使用間接信息的活動。對于人類來
說,所使用的間接信息涉及到多個方面,一是細胞膜對細胞內物質的反應和控制(單細胞生物),二是細胞膜對自身細胞外其它細胞的反應和控制(多細胞生物),
三是細胞膜信息網絡對環境物質的反應和應對(動植物),四是神經元細胞膜信息網絡對間接信息的自由使用(包括空想、幻想)和自我認可。”


  “思維”是什麼?“精神”是什麼?這是很古老的哲學問題。在第二節,我已說過“精神”是
度組織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而“思維”則指“人腦對現實世界能動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它的產生是絕對完全依賴於外在物質信息對人的生理物質(尤
其是神經系統和人腦)的作用,神經系統之一的感知器官把外在物質信息作用於人腦產生了基礎的意識即感知,感知不斷積累使人腦相對受作用產生比基礎更高的意
識即思維。


  重構先生提到“神經元的細胞膜使用間接信息的活動”,而神經元的細胞膜是受外在物質的信息作用才進行信息的活動,沒有外在物質的信息作用,那神經元的細胞膜怎樣進行信息的活動呢?


  還有,他提到了“間接信息涉及到多個方面”,提及了四個方面,那這些四個方面怎樣與“間接信息”有關呢?現在先講解信息對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兩方面影響。


 
 先談單細胞生物方面,單細胞生物是指“只由單個細胞組成,而且經常會聚集成為細胞集落”,單細胞生物是“細胞膜對細胞內物質的反應和控制”,原因是單細
胞生物(如細菌、原生生物等)的結構簡單,這些生物在受外在的非生物的作用而進行生命活動,但由於其結構簡單,它的細胞膜受外界作用來進行生命活動時只能
對自身細胞進行反應和控制,不能控制外在的非生物作用於單細胞生物本身,所產生外作用則非常有限並處於被動,不能徹底改變非生命本身。多細胞生物則是指“
由多個、分化的細胞組成生物體,其分化的細胞各有不同的、專門的功能”,多細胞生物(如植物、動物等)為何“細胞膜對自身細胞外的其他的反應和控制”,原
因其的結構複雜,它的細胞膜可對自身以外細胞進行反應和控制,在某程度上可改變外在的非生物作用於多細胞生物本身,所產生對外作用可處於能動。這是單細胞
生物與多細胞生物之分別。


 
 我說了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之分別後,現在開始說多細胞的植物和動物,多細胞在植物和動物裡佔大多數,其兩者的細胞膜信息網絡為何可對環境物質的進行
反應和應對,是因為兩者的組成同樣是多個細胞連接,可接收更多外在非生命作用於其兩者的信息,並可控制信息對非生命進行作用。但是,兩者的多個細胞連接成
組織的程度不同,動物的多個細胞連接可組成多個不同器官來補充發展,甚至可改造非生命和生命本身;相反,植物的多個細胞連接只組成幾個器官,加上植物本身
要固定在泥土生活,動物可非固定在泥土上生活,它可能動地控制信息對非生物進行作用,而植物只可被動地控制信息對非生物進行作用來補充發展,這就是動物和
植物的分別。


 
 動物亦分為高等動物和低等動物,高等動物中特別是人可更能動地對非生命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581161&aid=2408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