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1 12:01:14瀏覽822|回應1|推薦2 | |
以下是來自 http://blog.roodo.com/tomoh/archives/10135671.html 僅轉摘部份內容,看有空去看一下全文!! ~~~~~~~~~~~~~~~~~~~~~~~~~~~~~~~~~~~~~~~~~~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首先是題名,如果對典故不熟的話,那麼連讀懂題名都有困難,此題名的句讀如下:「夜上˙受降城˙聞笛」,白話解為:「晚上登上受降城時聽到了笛聲,因此將此時感想記下為詩」 仔細推敲文意,無論是受降城和回樂烽都是相當荒謬又諷刺的地名,何解? 所謂的「受降城」,就是靈州城,貞觀年間李世民曾在此接受突厥投降,因此將靈州城更名為受降城,既是誇耀自己的功績,亦有向蠻荒民族耀武揚威的意味。而「回樂烽」要注意的是,此烽非彼峰,有版本錯印為峰,這便是毫釐千里之差。 所謂的「烽」,是烽火臺,如果註記成「峰」,那就是一般山岳了,這在釋意上會造成嚴重歧異。回樂是唐時靈州西南靈州縣名,何以稱回樂?指由塞外至關內,到了回樂縣,再過月餘就能享受到回家之樂,因此以此意為名。 ..... 再以帝國軍的士兵而言,他們根本沒有理由遠離故鄉、跋山涉水到此邊疆地帶和無怨無仇的人刀劍相向。如果要更明白這層理由,我們必須由制度面入手。以表面而言,唐朝兵制為「府兵制」,但有唐一世的兵制最少歷經三次重大變化,要說清楚並不容易,所以這邊就以最簡單的方式解說。 「府兵制」的兵源,簡單來說就是「部分徵兵制」,也就是除了資產階級與貧困線以下的男丁免役外,其餘男性皆須服役,且其役期高達令人詫異的四十年!也正因此,帝國時代有許多描繪逃兵與歸鄉後妻離子散的古詩與樂府,代表人物為詩史‧杜甫與新樂府領導人‧白居易。 ... 但駐守在受降城的「士兵」卻是以不願役為主,他們根本就沒有虛偽的國仇家恨,裂土封侯的論功行賞更是與他們無緣,他們所求之物很簡單,只是想完整地回到故鄉、再見到心愛的人罷了。 你以為在邊境之地的「敵國」人民只能互相仇視嗎?看看小金門的居民,他們與中國的關係遠比本島密切。瞭解這點就知道,蘆管所奏的音樂並非只能是胡樂,有可能是胡人輕奏漢人調,更有可能是漢人拿起胡人樂器,自奏家鄉調。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千年以後,我不知道夜裡吹著蘆管的是誰,我也不可能知道響著什麼樂曲;我只知道,讓邊境不願役聽到一首樂曲就放下一切的政府,馬上就要自滅,... ~~~~~~~~~~~~~~~~~~~~~~~~~~~ 個人感言 看到有老師解讀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詩 看完後很有感慨(抱歉年紀大的人,好像比較喜歡感慨) 如果我們中學的國文課能這樣上,該有多好 不僅認識一首詩之美 也認識了文史時空背景 也能對照今日之實況 不過想起來,當年還好國中二年級以前讀的是中段班 國文老師是個老先生, 他老人家跟本不上教科書的內容, 他說:因為 1.上了也沒人聽(真的,中段班學生也是不太聽課) 2.聽了也考不好(真的,反正在中段班了,只比放牛班好些) 3.考完就忘記上過什麼(太寫實了,國中國文有誰還記得?) 他老人家上什麼? 聊齋誌異, 沒錯,就是司馬中原先生說的鬼故事那本原著。 大家反應出奇的好 因為班上老大同學家裡就是廟壇,還有人在混八家將陣頭的...就喜歡聽 然後聊齋是文言文,順便也就學了文言文翻譯 月考時,當然都是靠自己理解去寫以教科書內容為主的題目。。。 別科當然都不太好,但唯獨國文全班都在80分以上。。。 有老師抗議說,你們班的翻譯都沒照教科書來翻,但答案也都並非不對,很難改。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問題, 老師只教標準問題和要求學生背標準答案,因為聯考只考問題與答案, 不是考對一首詩或一篇文章的理解及欣賞。 在聯考壓力下,我們忽略了許多應該教給學生的內涵, 當我們在背誦李白對月獨白時, 有讓學生想過他是什麼心境?是搞自閉嗎?還是有志難伸?對一個大唐盛世,為何一個外籍人士(或是華僑)能有如此文采? 聯考讓我們放棄太多了,讓學生努力的背李白的詩,卻教不出現代李白!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