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7 09:16:33瀏覽616|回應0|推薦2 | |
小P父親是高中老師,母親悠閒地開設手工藝教室,哥哥研究所畢業邁入職場,家境單純良好。信奉及時享樂的小P深信『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大學畢業渴望著飛躍束縛的書本牢籠,幻想實現外面的花花世界,被爸媽好勸歹勸重考研究所,為了慰勞他的辛勞,還沒進補習班前,甚至先招待他去歐洲散心,重考一年,還是潦草地以落榜收場。 當了一年多的兵,小P整日抱怨當兵浪費生命,捨不得兒子辛苦小P爸媽燃起希望勸他重考,又給了一年的快樂生活,當然,以小P面對生活輕率的態度來看,結果當然在終點前就已經註定,一晃眼小P也25、6歲,同年齡的朋友,大家也在工作上慢慢站穩腳步,成家立業的大有人在。小P終於邁入職場,以為工作會得到的自由,全部變成老闆的嘮叨、工作的壓力,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5年度有關家庭概況的統計,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者之比率上升至45.3%,較91年8月的38.4%大幅提升。早在很久前日本學者已經發現這現象,小P正是他們所謂典型的「單身寄生蟲」,這類群體除了未婚、有工作、與父母同住外,還有另各特徵就是他們的收入大部分花在購買奢侈品,很少貼補家用,一方面家裡父母還將他們視為小孩,為他們張羅好一切,免除各種義務(分擔家裡開銷、家事等);一方面在外面享受著自以為是大人的權利:享樂。 父母親是一番好意,卻培養了軟弱的孩子,當這群單身寄生蟲不得不面對大人義務,例如未婚懷孕、職場競爭等等,顯然承受壓力的應變能力沒有隨著年歲而增長,很多奇怪現象因此衍生:永遠當職場新鮮人、晚婚、婚後離婚率攀高等等。對照來看西方社會的教育方式則和東方社會全然不同,西方父母也許會幫孩子開個帳戶,早早在孩子高中畢業就培養他們自立,讓他們練習根據預算生活、生活費額外的奢侈花費必須自己打工,西方社會的父母教育的方式不是幫他們抓魚,而是教導他們補網。 繼續待在家裡享受父母的保護不建構新家庭,看似穩定實際上社會上的各項消費都會受到影響,新購屋比率、車子及家庭用品等。政府必須深思這些數據背後什麼意義?也許數據不夠詳細,也許需要從其他統計數據和社會現象來佐證,合併調查成年子女跟父母同住者,他的各項開支比例及長期計畫,如結婚、購屋或升學深造等大項預算,或者調查結婚年齡及比例甚至婚後生幾個孩子等,因應趨勢變化擬定相關人口政策或稅賦結構避免讓國家走向晚婚、生育力降低、老年勞動人口增加等等毫無活力的社會,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