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0 19:46:21瀏覽671|回應4|推薦51 | |
誠信造就千古絕唱: 唐太宗與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約! 唐太宗歷來被稱為有道明君,不僅表現在他的文治武功上,更表現在他的胸襟氣度上。 《資治通鑒》中的一段故事讓人讀來不禁會為唐太宗的氣度折服,更感嘆死囚的誠信:「辛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之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約定歸期,太宗准死囚回家探親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這一天,長安城寬達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擁堵得水泄不通,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都集中到了大理寺司衙大門前,因為今天是一個謎底將要被揭開的日子。 事情源起於9個月前唐太宗李世民同390名死刑犯定立的死亡之約,人們想知道,那些逃脫了牢籠的死囚們是否真的能夠履行最初的約定,自投羅網,主動送死。 原來,貞觀七年(公元633年)臘月太宗視察朝廷大獄,那裡有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執行死刑。 太宗歷來不主張嚴刑酷法,而是務求寬簡。他對死刑的審核極為慎重,因為死刑至重,事關人命,在死刑審核的程序上,規定要實行三複奏,向皇帝報告三次,反覆核實,務求不冤殺一個好人。後來,他覺得三複奏還不夠,又規定了五復奏。 這些關在監獄裡的死囚,都是經過了三複奏和五復奏程序,實際上都是情無可原,罪無可恕,死無可冤的人。即便如此,太宗還是覺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悲,既使是應死之人,其悲苦狀也是令人同情的。 通過親自問話,死刑犯們對自己的罪責沒有異議,但卻表達出了對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強烈渴望。太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因為這事有些冒險,不過他很快就抬起頭,宣布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你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回家與親人團聚,在親情和關愛中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但必須遵守一個約定:來年九月初四準時自行返獄伏法! 死囚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掐了掐自己的臉才知道這不是夢,情不自禁地大聲歡呼起來。 戶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這些人都是殺人越貨,罪大惡極之人,沒有信用可言,到時不回,您可怎麼交待呀!要三思而後行啊!」 太宗露出一貫的堅定神情,回答說:「朕不負卿,卿亦不負朕!」 遵守約定,390名死囚無一爽約 話雖這麼說,可是所有人都將信將疑。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豪賭,這可是死亡之約啊,回來就意味著死,反正左右是個死,逃得一時是一時,誰不想活著呢?可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這一天死囚們真的一個一個地回來了,一個,兩個,三個……約定的時辰到了,數一下人數,389名,就差了一個。 獄吏們急忙找來花名冊查看,只有家住京畿扶風的死囚徐福林遲遲未到!這下不僅官員們不滿意了,連死囚們都憤怒起來。 「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還有機會出去,非宰了這個狗雜種!」 「對!殺了這個不講信用的小人!扒了他的皮!」 這些死囚們彷彿受了奇恥大辱,他們憂心如焚,不是因為擔心即將到來的處決,而是為一個同伴的爽約而痛心疾首。 目光又都轉向了太宗,這位年僅35歲的大帝鎮定自若,他揮一下手,下令說:「再等等!」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人們臉上的表情越來越凝重,這個人可能不會來赴約了,年輕的皇帝註定要為他的輕信付出代價。 這時,遠遠地傳來了車輪轉動的吱嘎聲,一輛牛車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近了,更近了,從牛車的車蓬裡探出一個人的頭,清瘦,蠟黃,一臉病態,正是那個叫徐福林的死囚。原來,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只好雇了一輛牛車趕路,結果比約定的時間晚了一個時辰趕到。 太宗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死囚們為他們的誠信得到了最高的獎賞,全被赦免!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因為懲罰從來不是目的。 這也許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吧,390名死囚信守承諾,從容赴死!而讓這一奇蹟發生的,只是因為信任。 (文章錄自網站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698516)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