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27 05:48:40瀏覽126|回應0|推薦3 | |
Excerpt:鄧鴻樹的《船長徹夜未眠》 書名:船長徹夜未眠 作者:鄧鴻樹 出版社:立緒文化 出版日期:2017/04 《船長徹夜未眠》乃針對一般讀者所寫的主題式文學評論,避開艱深的文學論述,文字精簡而不失深度,為讀者引介當代歐美文學新作與相關中文譯作,包含當代作家介紹、作品點評,以及當代文學與出版議題討論――讀書,讀人,也解讀文壇局勢。其評遒勁有力卻又溫柔敦厚,實為台灣難能可貴的精采書評作品。 吳爾芙所稱頌的「普通讀者」,也許並不在意經典或通俗,不在乎理論或流派,只是想遇見一本好看的書,就這麼簡單。閱讀,本來就該這麼簡單。盼讀者能藉本書體驗當代文學的樂趣,讓閱讀融入生活:拾起書本,維持生活裡的閱讀進行式。 【Excerpt】 〈力行孤獨美學的偵探小說家:保羅・奧斯特〉 缪思牢房裡的自願囚徒。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是當代美國文學最具歐洲風格的作家。他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M. Coetzee,1940-)的心靈導師,也是英國小說家魯西迪的摯友。奥斯特擅長以偵探小說的形式處理深奥的存在主義議題。成名作《紐約三部曲》(1987)以卡夫卡式的偵探小說開創哲學小說的新天地,獲頒「法蘭西文化獎」(1989)。一九九六年他更榮獲西班牙崇高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Spain’s Prince of Asturias Prize),同年獲選為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院士,奠定經典地位。 他筆下的人物總陷入命運、身分與意識的交疊裡,虛實錯置的故事具大眾文學的廣度,又不失哲學的深度,很受讀者喜愛。他的作品淺顯易讀,但情節撲朔迷離,十多本小說皆環環相扣,彷彿一部迷宮似的鉅作,記錄人生永恆的神祕。 一枝筆投入寫作世界 作家是個棒球迷,小時候曾在球場巧遇知名球星,害羞的他欲索取簽名,卻發覺沒有帶筆,只好眼睁睜看著偶像離去。他誓言以後一定要帶筆,從此筆不離身,並養成記事的習慣。《紐約三部曲》隱藏真相的「紅色筆記本」,就是源自作家的隨身筆記本。 一枝筆開啟寫作之路,不過這條路走得非常艱辛,是不斷流浪與失敗的過程。他立志專業寫作,不願找全職工作。大學畢業後為餬口,做過船員。後來流浪到巴黎,窮苦潦倒,還當過農場管理員。回美國時,積蓄只剩九塊美金。為維持生活,曾研發棒球紙牌遊戲,無奈沒有廠商配合而淪為一場空。這段期間他靠書評與翻譯勉強度日,《失意錄》(1997)忠實記錄了他早年的困頓。 奧斯特最值得敬佩之處,在於無畏現實的殘酷,走出自己的路,寧願餓肚子也不願放棄夢想。《紐約三部曲》首部曲《玻璃之城》(1985)曾被十七家出版社拒絕,像廢紙般在抽屉擱置好幾年。他的毅力也反映在生活上:不用電腦與手機,堅持用筆寫作,用古董打字機繕打文稿。不理會自己作品的書評,更不願為迎合市場而修改創作方向,每天一字一句徹底實踐十九世紀法國文豪左拉的座右銘:「筆耕不輟」(Nulla dies sine linea) 。 人生充滿巧合與意外 奧斯特的小說內容曲折,許多極具自傳性的情節,改編自他本身的離奇遭遇,令讀者感到驚奇。 《玻璃之城》的主角因打錯的電話而捲入神秘事件。現實生活裡,作家也接過一通很玄的越洋電話:對方不是惡作劇,要找的人竟與《玻璃之城》的主角同名。 作家有次在巴黎投宿於一間不知名的旅館,入住時意外發現桌底有張寫給先前房客的便條。原來那位才剛退房的房客是他失聯多年的好友。 最離奇的是他曾收到一封退回的郵件,寄件人居然是他自己。他不認識收件人,也沒寫過那封信。打開一看,信裡所寫的內容竟有關自己的小說。 戲劇化的特殊經驗不僅讓他咀嚼人生的無常,更影響他的寫作風格。奧斯特還還將離奇遭遇集結成書,收錄於《紅色筆記本》 (The Red Notebook,1992) ,堪稱當代文學裡唯一以真實巧合為主題的自傳散文集。讀者感嘆「人生如戲」之餘,更加體會奥斯特的心境。 他中學時曾親眼目睹閃電擊中身旁的同學。這件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對他打擊甚大。後來在他寫作的初期,每天盼望生活能有著落,在最絕望之際,父親突然過世,留下遺產讓他得以安心寫作。這些陰錯陽差的事件徹底改變他的人生觀,「意外人生」成為他最關注的焦點。 孤獨美學的實踐家 作家與父親關係疏遠,父親過世後,為重塑父親的相貌,寫下《孤獨及其所創造的》(1982)。本書前半部以孤獨的父親為主題,如偵探辦案般抽絲剝繭,是很有實驗性的回憶錄。在一連串巧合中,他意外發掘有關父親的駭人秘密。本書後半部是作家書寫自我的回憶錄,以偵探筆記的架構將自己化為書中角色,記錄走上寫作之路的省思。 從《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衍生出的《紐約三部曲》,是奧斯特最受推崇的作品,包含三段神秘的偵探故事:《玻璃之城》(City of Glass,1985)、《鬼靈》(Ghosts,1986)、《禁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1986)。這些故事藉後現代小說的後設手法,打破現實與虛構的分野,思索孤獨、語言與意識的關聯,深受讀者歡迎,暢銷世界各國。 「禁鎖的房間」成為奧斯特所有作品的關鍵意象:孤獨的主角為探尋自我,陷入回憶的囚牢。《書房裡的旅人》(2007)主角在密室裡閱讀手稿,精采呈現永恆的哲學謎題:「我到底是誰?」 柯慈曾說,奧斯特的最佳寫照為「繆思牢房裡的自願囚徒」。這句話一語道破奧斯特的中心思想——他正是「書房的旅人」,將孤獨美學發揮極致,讓讀者更加敬佩他三十多年來的寫作付出。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