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楊牧全集15》(文論 III)
2024/09/27 05:27:41瀏覽4|回應0|推薦0
Excerpt《楊牧全集15》(文論 III

文論卷共有6冊,本冊收錄內容:
隱喻與實現

以下摘要分享其中一篇作品。


書名:楊牧全集15 文論卷三
作者:楊牧
出版社:洪範書店
出版日期:2024/03

Excerpt
〈徐志摩的浪漫主義〉


徐志摩的創作生涯前後僅得十年。這是我們以藝術的關注,在文學史的照明下,就可以斷定的。他一九二〇年從紐約渡歐,不久就以特別生資格在劍橋大學聽課。按劍橋即他詩文中的康橋:「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有人猜測志摩始作新詩,或者是接下來的一九二一年;但那一年的作品不曾留下,我們便無從考辨。再次年即一九二二年,則見證了他大量的創作,以康橋為文學活動的波心,或紀實,或幻想,或虛構故事,精驚八極,正是康橋教他睜開了他詩人之眼。這一年起他許多詩都留下來了。一九三一年冬徐志摩以飛機失事死於山東境內。我們說他創作生涯前後僅得十年,即根據這些史實。所以從一九二二迄一九三一那十年間,志摩詩心沛然,意識卓犖,雖然技巧方面多呈實驗狀態,卻時有成熟突破的成績,他對中國新詩傳統的建立產生了鉅大的影響。徐志摩之為五四以來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當然是不可懷疑的。
大概由於他生前的人格風度,不平凡的學業和志事,交遊,經歷,尤其是他聳動聽聞的戀愛事蹟,最後加上那不平凡的死難,徐志摩傳下來的若說是詩的遺產,毋寧說是詩人的音容形貌。不專心的新文學讀者固然對他這個人的興趣,遠勝過對他的文學作品的興趣;相當專心的讀者,包括一些號稱以新詩研究為業的人,往往也就環繞志摩的軼事和掌故,對他的文學作品下判斷,或甚至因為有了那些浮面的印象,不免時常把握不住他作品的實在,對於志摩詩的關懷層面(內容)和技巧投射(形式)都未能獲得正確的理解。也許有人會以為死者已矣,即使他所留傳下的這一切(legacy)已遭遇偏頗的承領,也不是他所在乎的,何況,到底詩人的形象與詩人的作品孰為重要,恐怕不是我們能夠判斷的,說不定有人會以為志摩在乎的並不是他的詩,反而是一些別的生命情調。數十年來說新文學者,許多人陷進了這種謬誤。
我們根據文學史的知識,從一般常理出發思考這一個劃時代的現象,先就斷定詩人之所以寫詩,初不是為了製造一個詩人,而是為了創作一些可以感動自己並且啟發別人的文學。他的目的是詩,不是他在別人眼裏甚麼樣子。至於軼事掌故以及風聞謠言如何渲染他作品以外的生息,他是不予理會的;但任何受過文學研究訓練的人,都不必以為他既然不予理會,便已算是默認了。徐志摩十年的詩作裏涵藏了無窮的關懷,對普遍人性的信仰是超越的,所以胡適追憶道:「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我們同意,但我還要指出徐志摩除了超越的信仰以外,又具有極端強烈的時代感,他是一個肯以文學去實踐夢想,體驗社會的勇者,而不僅以個人一己的行為去試探罷了。他的關懷層面是複雜多樣的。我更要指出,雖然志摩的時代只是一個文學形式大摸索的時代,論一個人在十年內所致力忮求於新詩的體裁格調,以及實際試驗之勤勉與豐美,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國詩人中,無有出其右者。


徐志摩自英返國的時間,正是新詩亟於尋覓一種形式以銜接傳統舊體詩的關頭,希望能代替舊詩已謝的英華,從而表達新時代的意識和精神。在他開始發表作品之前,活躍於新詩界的文人學者有胡適,沈尹默,劉半農,周作人,俞平伯,宗白華,郭沫若,康白情,落華生等人。我們回顧這些人的作品,可得而言的特徵固有,質地並不非常堅實,他們的作品充份顯示了草創時期的簡約,甚至有些還可以說是粗糙的。然而,當我們回顧這些作品,總不會不矍然警覺,那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時代,一個對詩形式奮勇追求的時代;我們的先行者對這件事所付出的精力和智慧,是超越不凡的;他們帶著文化的執著,藝術的熱衷,帶著強烈的使命感;他們試驗詩的各種形式和方法,以近乎悲壯的心情,他們練習各種表達方式,卻又下了決心,絕不回頭以唐宋人的情調和策略作詩,那種為新時代追求新文學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文學史上同樣悲壯的革新風潮實不多見。
徐志摩適逢其會,一動詩筆即介入那廣闊的探求。我們檢視他十年間的作品,可以發覺他反覆嘗試著各種形式,出入傳統中國語法的抒情趣味和英詩尺度風格之間。他使用過的英詩形式包括以四行和六行一節為主的歌謠體,長句綿互並以自然音節斷行的史詩體,當然更不乏從商籟十四行詩裏渡來的設問答覆,懸疑破解,以及充滿聲色變化的戲劇獨白體;而徐志摩所最專心致力的詩藝,質言之,乃是英國十八世紀末年以降詩藝的主流,澎湃地通過浪漫時期和維多利亞時期的詩人,而止於他留英前後的詩壇時尚。在這一百多年風起雲湧的英詩世界裏,對徐志摩詩風影響最大的是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幾乎志摩所有詩作的形式,我們都可以在華滋華斯的集子裏找到,然而其中對他啟示最大的首推歌謠,以及一種漫興自白,不局促於外設長度限制,又不特別以傳統韻律為準則的詩體,如偉大的〈Tintern Abbey)。我們要深入了解徐志摩,必須從第一代浪漫派詩人的華滋華斯入手;我們不能因為他的婚姻故事,就想到拜倫,或因為他早死於意外事件,就想到雪萊,否則我們將永遠進不了這位新詩拓荒者的精神領域。
……


徐志摩詩裏所表現的理想和關懷都顯然強烈,並且貫穿了他整個創作的生涯。詩人嚮往崇高和永恆,同時又介入平凡的悲歡人生,正是一個新時代有勇氣有擔當的藝術家;可惜他這許多哲學思考和社會體驗的作品,有時竟被環繞在他詩人形象外的傳聞和謠言所淡化,使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他,這是史事和藝術的衝突,必須重加檢討。
胡適指出詩人的「單純信仰」,並說明那信仰由愛,自由,和美所構成,這當然是胡適懇切懷念故人之餘,通過智慧和知識經驗整理出來的頌讚志摩作品所流露的,不乏這單純信仰裏的三個理想。他對愛最完整的探討見於〈愛的靈感〉;所謂「靈感」,用今天的話說應即是「啟迪」,愛的力量促成生命的無限擴張。我們聽他從一女子的觀點細訴平生怨苦的經驗和幸福的幻想,轉而歌頌勞動,擁抱大自然,信仰光明恆存,並且設身處地去認識「鄉人們的生趣」,「單純與真」。有時志摩因愛而發現宗教般的虔誠專注,「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最後的那一天〉);他常將愛比作天上的嚮導,所以他說:「愛,你永遠是我頭頂的一顆明星」(〈翡冷翠的一夜〉),又說他袒露他的胸襟,「獻愛與一天的明星」(〈我有一個戀愛〉)。在他哀悼曼殊斐兒詩中,他第一次表達了隱約緬懷的心情,悲傷那美感之逝;他初臨生命的消息如何?「夢也似的驟感戀愛之莊嚴」。這個主題從此不斷在他的詩裏出現,一直到他死去為止。
……


徐志摩是五四以後短期內熱切接受西方文學,融會詩的技巧和內涵,力能創新以待來人的一流才子,他是我們新文學史七十年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在他許多獨創的詩體當中,我想特別指出一種朝向說故事的體裁:他有時通過戲劇獨白的手法為之,前文提到了;有時則以「類似敘事體」(pseudo-narrative)出之,如〈白鬚的海老兒〉,〈一塊晦色的路碑〉,和〈拿回吧,勞駕,先生〉等,甚至那具有強烈寫景抒情意味的〈破廟〉也可以歸入這一型態中。我們結合他的戲劇獨白體和類似敘事體加以評估,知道詩人對於文學的前景是有心的,他想為中國文學創造一種直接切入以感人教誨的新詩,他想使用最有力的文字,指向人心的共同脈搏,處理世間各層面的悲歡。這個工作才執行了十年,奈何詩人就在火光煙塵中滅去?徐志摩是一個最愛生命,具有無窮Lebenslust的詩人,他有層出不窮的藉口要光明活潑地〈迎向前去〉,但命運要他停止在那裏。
詩人死去已經超過半個世紀;雖然大家都感覺到徐志摩的重要,我們對他的研究現在才開始。六十年來,許多人想到新詩的時候,腦海裏就浮現〈難得〉,〈殘詩〉,和〈山中〉一類章句交織的寧靜和愛憐,想到他說他是「珊瑚」:

你再不用想我說話,
   
我的心早沉在海水底下;
你再不用向我叫喚:
   
因為我——我再不能回答!

然後,他說那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假如我們也去,終有一刻清靜的時候,「你我來交互你我的幽歎」。這些是我們時常被領去認識的徐志摩。是的,那當然是志摩的一面。但我們不要忘了他還有好多個層面,魯迅,郭沫若,豐子愷那些層面,「費邊」的層面,有時他又像聞一多一樣寫可畏的〈冢中的歲月〉;他詩裏的愛情或許狂歡,沮喪,可是絕不頹廢骯髒;他憤怒嚎啕,但不驕傲譏嘲。在一首一九二四年的詩裏徐志摩曾經表達了他對中國的愛和強烈慚愧的感覺,因為中國痿痺,懵懂,淤塞,臃腫(〈留別日本〉),詩寓戀慕於詆譭,又兩年聞一多發表〈死水〉,又四十年則有余光中所作,筆路相似的〈敲打樂〉在臺灣出現。

(一九八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08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