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Happy New Year! Excerpt:也斯的《在柏林走路》
2023/01/22 07:06:11瀏覽560|回應0|推薦6
Happy New Year!

個人很喜歡也斯的作品,從圖書館可以借閱的相關書本應該都至少讀過一輪,但這本《在柏林走路》在之前並無機會遇到。

當我們想起也斯的詩集《雷聲與蟬鳴》、《東西》、《普羅旺斯的漢詩》或是小說《剪紙》、《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應當也要記得他的第一部作品其實是散文集《灰鴿早晨的話》,出版於1972年。

以下分享兩篇文章,關於1999年和2000年的柏林,關於也斯的散文。

書名:在柏林走路
作者:也斯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2003/8

[Excerpt]
〈在柏林走路〉

我第一次到柏林,是在1990年。由於前一年心情沮喪,很自然就望向異國的變化,想理解在德國和東歐這些異鄉土地上發生的事情。我在幣制統一後的第二天抵達柏林,由於舊的旅遊書已經沒法描繪新的現實,我只好用自己雙腳去求證了。我的眼睛和腦子在尋認明顯的符號,雙腳卻已經走進曖昧的地段:到底那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呢?那舊宅似乎是東邊的風景,但那廣告不又正是來自西邊嗎?

於是我又去找牆,好似只有牆才是最牢固的象徵。但牢固的象徵也不存在了。這邊正有人在賣柏林牆的碎石,那邊又有人租鑿子和鑽子給美國遊客,在一扇可疑的牆前面敲敲鑿鑿,引以為樂。做得那麼戲劇化,叫人懷疑鑿的是不是真的那扇牆。牆都不可靠了。牆所代表的象徵也不可靠了。你只好往前走,雙腳帶你走入一個說不分明的地帶。塌倒的牆壁旁邊有新的店鋪開張。熱鬧的西邊的動物園車站附近,湧滿來自東歐的難民。在廢墟般的土地背後,竪起了明日的規劃圖和高大的起重機。那是柏林牆倒下之後的風景。界線模糊了。老舊的象徵都不管用了,有些街道在一夜之間換了名字。地圖的繪制趕不上現實的變化,我只好在街上不斷地走,以為這樣才會找到城市的新意義。

我第一次到柏林,就這樣每天在街上閒蕩,走破了一雙鞋子,看見的是層層疊疊的歷史。年長的朋友帶我走過陽光下綠草如茵的野獸公園(Tiergarten),看見舊使館區戰火熏黑的頹牆敗瓦。我驚奇地發現,一片沙塵滾滾的荒廢空地,原來就是戰前繁華的中心波茨坦廣場了。在現在視界之外的荒漠之地,總有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醜惡黑暗的心的窟洞、帶來可怕的歷史記憶的陰森大樓。不同的人經過了不同的歷史。同代的朋友與我同行於十字山區,指給我看60年代學生與警察對壘的舊地。更年輕的朋友則湧去聽當下柏林牆倒下後平克.弗洛伊德 (Pink Floyd) 熱鬧的柏林牆音樂會。我當時在柏林兩個月,不僅走進了不同的地段,也好像走進了不同的時間片段。正因為這樣,也看到柏林牆倒塌並不就等於解決了一切,反而帶來了新的問題,其實也同時連起舊的問題。
…..

我喜歡在柏林走路。我走在歷史悠久又再翻新的腓特烈大道和菩提大道,這中區是柏林最先發展的老區,從它在13世紀成為一個商賈來往的中心就開始了。走在這堂皇的大道上,歷史的臉孔從古舊的建築物上向我們打招呼,把柏林變成他們行宮所在的腓特烈三世和他的愛妻蘇菲·夏洛蒂!窮兵黷武的腓特烈·威廉一世——他可是第一個建成圍牆攔阻逃兵的呢!沒想到200年後的另一個獨裁者,又建了另一道牆去分隔東西。喜愛大興土木的腓特烈大帝給柏林留下了輝煌的建設成果,正如啓蒙時代的思想家和作家留下了可觀的著述,令柏林成為一個真正國際性的城市。從德國戰敗於拿破侖的手下,到俾斯麥的統一,從社會民主黨到共產黨的興起,一座座國會大樓、大教堂之類的古老建築成為不少政黨興衰的舞台。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柏林既是德布林筆下亞歷山大廣場那些小人物故事的背景,也是衣修午德筆下聲色徵逐的歌廳的城市、文化成熟到糜爛的享樂與頹廢的城市。納粹的興起,盟軍的轟炸,戰後條約造成東西柏林的分隔。然後從1961年柏林牆的建成,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以不同形式的建築,在這城市裡留下疤痕,又在另一個時空里看到它的呼應。
我在柏林走路,老覺得自己在用雙腳走過一段一段歷史——不是博物館裡排列清楚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歷史,而是混在一起時空倒錯要你走過並且在其中迷路要你嘗試去理解出來的歷史。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建築物——或者其他文藝作品吧!——如何去面對歷史?是把過去夷為平地新建大樓,還是像市中心的威廉大帝教堂那樣保存了過去戰火留下的醜陋疤痕提醒人不要忘記?又還是像福斯特新設計的國會大樓,保留了原來歷史的場地,但又加蓋透明開放的圓頂與它對話?
我走在腓特烈大道和菩提大道上,在古老堂皇的建築物旁邊廣場的空地上,無意中發現了地面上的一個小窗口:原來這是一件精心的裝置藝術。我彎身從窗口看進去。這位當代藝術家叫我們留神眼前現實之外的一個空間:在地面底下挖了一個空室,放滿空書架,那裡可容的書本數目正是納粹當年在這兒燒去的書本的數目,這空室中的空書架提醒我們當年被暴力焚掉現已不存在的書。是的,走過柏林、香港,或是任何其他城市的街頭,仔細留神,一定也可以看見不少大小不一的洞穴和隙縫,提醒大家從過去殘留到現在的種種暴力、不公和偏見。

(1999年5月)


〈書寫柏林〉

柏林就像香港或其他城市,不容易書寫。過客匆匆,難以體會城市的複雜面貌。還是要長居短住,才有更多感覺。新詩中較早有宗白華的作品。宗白華留德,先人法蘭克福大學,後於1921年春轉往柏林大學攻習美學和歷史哲學。他在柏林期間,徐悲鴻也曾在柏林兩年,兩人來往密切,彼此都愛好美術,趁留學的機會,盡量買書、看美術館、聽音樂。宗白華詩《柏林之夜》有這種初臨現代都市的興奮,又用畫面與音樂去比照:

樓窗外/電車、馬車、摩托車,/商人、遊女、行路人,/燈光交輝,織成表現淚的圖畫/百聲齊聽,彷彿斐多汶譯樂/呵,美的世界!動的世界!/偉大的夜,/如詩人的眼光,/在上面臨照你了。

在大城市裡,異鄉的中國學生一方面既有新的學習,如他去聽過愛因斯坦、泰戈爾的講座,另一方面也有身處新地方的孤寂疏離,如《城的空寂》一詩說:

森森的石壁/能隔斷人的情麼?/電線絲絲/繫不住人間的愛麼?繁華的大城市/只剩下一個孤寂的我!

在異鄉的城市,較易看到貧富懸殊、城市冷漠這些表面現象,如在《柏林市中》一詩中,詩人寫街頭的乞丐,卻把自己的懷鄉投射到他身上,寫他沒有人理睬,而提議他不如回到村野,說農家的女兒,反會伴著他的歌聲起舞!最有趣的是詩中異鄉乞丐所彈奏的,作者不說是吉他,而說是琵琶!另一位留學歐洲寫過柏林的是有詩怪之稱的李金髮。他的《柏林Tiergarten》寫舊動物園區,不算太難懂的詩:

無定的鱗波下,/枝椏的枝兒/攬鏡照著,/如怨老之歌人。
水禽散了隊伍,/怕打槳的煩囂/獨在幽草深處,/唧唧地商量好久。
靛藍的天空,/為偷閒之晚霞佔著:/餓狼之群的長形,/旋變為出征之軍旅。
眼簾漸覺朦朧,/怕不是炊煙散漫?/吁送點蕭瑟之聲來,/遊子失了歸路!

好像比較冷靜的意象鋪排、比喻和擬人運用,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方向:群聚為了反襯孤單,聲音也不過為了更顯露孤寂。作者要寫的,到底還是「遊子之失歸路」。從這兩位詩人開始,這些對城市的觀照、對自身在異鄉文化中的感受、反應與反思,也繼續在日後其他訪問柏林的詩人筆下作出種種變奏。

(2000年11月)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812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