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崗頂劇院何爵士
2013/03/14 13:09:59瀏覽1326|回應0|推薦44

感謝電小二推薦: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崗頂劇院何爵士」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美食|部落客帶路

--------------------------------------------------------

從聖若瑟教堂出來,順著來時台階下到三巴仔街,轉過戲院斜巷上坡道。左轉彎右手邊一座教堂,這座與聖若瑟和聖老楞佐教堂比較起來,顯得樸實許多的教堂就是聖奥斯定教堂和耶穌會所。

這座耶穌會於1591年創建的聖奥斯定教堂,初建時是一座極為簡漏的教堂,僅以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遇大風,這些舖在屋頂的蒲葵葉就像是龍鬚一樣的被風捲起,遠遠望去,像是龍鬚豎起,所以又有「龍鬚廟」的俗稱。後來又因粵音諧音而被叫作「龍嵩廟」或是「龍公廟」,教堂一側的街道道也因而文命名為龍嵩街。

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才成為今天的規模。教堂採歐洲文藝復興式樣的立面甚為簡樸。外牆為黃色,頂部是三角形山花,中間神龕供奉聖母像。教堂主體為木結構,斜屋頂、瓦面。教堂入口矗立羅馬塔斯干式雙石柱。教堂內平面為巴西利卡式(),有中廳和側廊。供奉苦難耶穌的主祭壇長20公尺、寬11公尺、高12公尺。

據說這座布置莊嚴肅穆的教堂是澳門首座以英語傳道的教堂。每年舉辦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也成為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只可惜未能趕上苦難耶穌像巡遊的活動,無從親身體驗活動的氣氛。

位在聖奥斯定教嘗對面的是一座木造劇院。這座劇院原來叫作伯多祿五世劇院(葡萄牙語Teatro de Pedro V,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現在通稱為崗頂劇院)

這座劇院除了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是當年葡人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之外,在中國戲劇史上還有許多第一。它是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中國首處放映電影的地點、以及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地點。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還是澳門重要的難民庇護所。

初建於1860年,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立面的崗頂劇院長41.5公尺,寬22公尺,中式斜屋頂屋脊高12公尺,屋檐高為7.5公尺。整體以綠色為主調,襯托墨綠色門窗、紅色屋頂,再和周遭的黃色調環境相襯,顯得和諧又有獨特的個性。

劇院正門前一座以綠色鑲白線條矮牆區隔的小小庭院,院中一棵遮蔭大樹。劇院正面為寬15.7公尺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寬約3公尺的券洞,長約6公尺、以簡單山花裝飾的倚柱,令立面看起來更為雄偉、高聳。而面向崗頂前地的側立面,牆上有9個寬2.45公尺的羅馬圓拱式大窗,使得側面表現出渾厚的氣度。

劇院建築設計為新古典風格,平面作縱向佈局。從劇院大門進入,一個寛闊的入口大廳,劇院大廳兩側是可供休息的長廊。大廳天花板懸垂著水晶吊燈,配以木地板,想必這裡是當年觀劇前後和中場休息時主要的社交場所吧!

略呈圓弧的觀眾席,依靠樓下十條排列成弧線的柱子支撐著。兩側長廊有樓梯直達二樓觀眾席。劇院內設有劇場舞廳桌球室;劇院也有一個收藏葡萄牙文的古籍閱書樓。但我們來時只開放入口大廳、長廊,以及由走廊上到二樓觀眾席外圍。或許是木建築老舊,上樓梯時都能聽到木地板發出的吱吱喀喀的聲響。也因為如此,在二樓上樓梯處立有一面指示牌寫著:「歡迎登樓參觀,為免發生意外,二樓觀眾席於同一時間最多接待10位參觀者。超過以上人數,敬請等候工作人員指示。」想來,這就是古老木建築和古蹟參觀最最為難之處吧!

參觀完聖奥斯定教堂和崗頂劇院,來到崗頂前地,這裡是一個小小廣場,廣場地面上以葡萄牙式石磚舖設的地坪圖案為特色。在廣場左手邊直走是一座關閉的鐵柵門,鐵柵門裡面是一棟樓房,樓房門前因應即將到來的耶誕節布置了一個小小的馬槽。鐵柵門裡是何所在?原來就是聖若瑟修院啦!我們剛才去參觀過聖若瑟教堂,這裡就是聖堂後面不開放參觀的修院。

在鐵柵門外往裡張望了一會兒,回頭走到左手邊的何東圖書館。

這座目前開放供公眾閱覽的公共圖書館大樓建於清光緒20(1894)以前,原主人為官也夫人(D. Carolina Cunha)1918年,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二次大戰日軍佔據香港期間(1941-1945)何爵士曾在此定居。1956426日何東爵士病逝於香港,包括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港督葛量洪等均致唁哀悼。其後人據他生前遺囑,將大樓及二萬五千圓港幣贈予澳門政府,作為開設公共圖書館及購買圖書之用;1958年,圖書館成立正式對外開放。

何東圖書館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園林圖書館,樓高三層,立面每層開有五個對稱拱券式窗。外牆以黃色為底,壁柱、券線、檐口等為白色線條,大窗框為綠色,屋頂為紅瓦斜頂的建築。

從路邊一連6座黃色飾以白線條的拱券式圍牆門進入是一個小小的前庭,中間以石板鋪設的通道直通大樓正門,左側有假山、噴水池,庭院裡種植了高大的樹木。大樓入口是個窄窄的通道,就像一般圖書館一樣設有電子式感應器。右側是圖書館入口,一樓是閱覽室,二樓為何東藏書樓。

為了不干擾閱覽,我們未進入閱覽大樓內部,只從通道直接進到後花院。後花園依地勢高低規劃,豐富了空間層次,再輔以樹木花草,讓整個建築既有城市之便,又可享園林之樂。後花園旁一棟大樓想是新建不久的圖書館大樓。

在圖書館裡最最惹人厭的莫過於不來閱覽,只來「參觀閱覽」的「觀眾」了。不是嗎?為了不當那惹人嫌的觀眾,我們只在後花園小坐一會兒就離開了圖書館。

從富商何東先生購入大樓自用,過世後交代後人捐作圖書館嘉惠社會公眾,我想這就是參觀這裡自然產生的省思吧!

 

 

足跡:

聖若瑟教堂 三巴仔街 戲院斜巷(上坡) →聖奥古斯定教堂、崗頂劇院、聖若瑟修院、何東圖書館 崗頂前地

 

註:什麼是「巴西利卡式」建築?

根據基百科網頁的解釋:

巴西利卡(英語basilica希臘語:Βασιλική )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