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台逾400萬骨鬆患者 恐淪「牙科醫療人球」
2024/06/25 04:05:54瀏覽256|回應0|推薦4
以下內容轉貼自6/15聯合報記者林琮恩的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65歲以上民眾某一部位量測出骨鬆的比率達14.1%,意即每7人即有一人有骨鬆問題。牙科醫師推測,全台約有三、四百萬骨鬆患者,因年紀較大,患者通常合併有牙口問題,卻因為施打抗骨吸收的保骨針劑,牙科治療若不特別留意,恐因拔牙、植牙引發嚴重副作用,成為牙科人球。

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表示,骨鬆患者牙科治療最容易引發的副作用之一即是顎骨壞死,幾乎整個台北區的患者都轉到自己的門診,約有1300多例,全球少有單一醫療機構收治這麼多患者;在基層牙醫就診遭拒絕的患者,至台大醫院就醫者,每年高達3、4000例。長者拔牙、植牙需求高,若基層牙醫擔心醫療糾紛而不敢收治,患者恐會求醫無門。

健保給付的第一線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以抑制骨吸收的藥物為主,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單株抗體藥物等。李正喆表示,在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中,僅此類藥物容易造成顎骨壞死,而藥物相關顎骨壞死的典型症狀為上下顎骨壞死且暴露在外,合併感染症及蜂窩性組織炎等。

李正喆表示,據統計,使用雙磷酸鹽、單株抗體等抗骨吸收藥物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顎骨壞死風險約為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五間,如在用藥期間執行拔牙手術,則顎骨壞死機率提升3至9倍之多。不過,骨鬆若不規律接受治療,一旦產生髖骨骨折,一年內因臥床引發心肺衰竭的死亡率,可達15%至20%,風險比顎骨壞死高出許多,患者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臨床上看到骨鬆患者因醫師擔心醫療糾紛等原因,成為被牙科放棄的一群,令人擔憂。」李正喆表示,除應鼓勵患者積極接受骨鬆治療外,也必須對牙科醫師進行教育,其實若有合適配套,例如分階段進行植牙、拔牙後傷口盡量完全縫合等,減少骨頭移位、縮小傷口範圍,或提前投以抗生素預防,均能降低顎骨壞死發生機率。

台北醫學大學骨科部醫師王柏堯表示,使用骨質疏鬆藥物造成顎骨壞死主要發生在拔牙、植牙等情況為主,且發生率並不高;骨科醫師在為患者開立藥物之前,會請患者先至牙科處理牙口問題後,在開始用藥,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接受牙科治療,依使用的骨鬆藥物不同,建議停藥三至、六個月後再拔牙、植牙,即可降低副作用風險。不過,部分牙醫診所對相關風險不夠理解,會要求患者回骨科諮詢後,才敢治療,自己就曾遇過類似個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yuhao&aid=18071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