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是很容易被遺忘的,但人們總會用另一種方式去銘記,去緬懷。比如我們的民族曾經經歷過的一些苦難和憂傷,我們用一個又一個節日給它們作注腳。 時間倒退到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那是中華文化祭壇上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天。 那一天,一個偉大的生命決絕地離開了那個他曾深深熱愛著的國度,離開了傷透他心的楚王。當屈子動情高唱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秦軍攻破郢(yǐng)都的消息像一把利劍刺入他滾燙的心臟。那一刻,三閭大夫曾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宏偉志向被現實擊得粉碎。悲憤難當的屈子縱身一躍,把一腔救國救民的豪情付諸滔滔而逝的汨羅江水。 一個節日由此誕生,人們含著思念的熱淚,把敬仰和緬懷包裹成香甜的粽子,把一個充滿悲情的記念變得溫暖安詳。 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忘記,詩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那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也從未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端午節的那葉扁舟。汨羅江更因為接納了一個堅實而高貴的靈魂,永遠閃爍著神秘的光輝。 清涼的浸染著竹香的粽子,門頭上散發著悠悠芬芳的艾草和菖蒲,江水里熱鬧歡騰的龍舟,以種種歡悅的形式把本該充滿悲情的懷念變得溫情脈脈。歷史用它獨特的棱角,讓人們記住它曾經歷過的種種苦難,每次把剛出鍋的粽子吃到嘴里的時候,清香的味道之后,總能品出絲絲歷史的沉重。 無論時間過去了多久,無論歷史經歷過多少滄桑,汨羅江的清流依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寬闊的河道,暗涌的波濤,激蕩起伏的龍舟,如泣如訴,如歌如頌。它刻錄著一段悲壯的愛國情懷,倒映著一個高潔的永遠無法超越的靈魂。 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然而精神和信仰卻可以永恒。端午節的清晨,聞著艾香,手捧一本《楚辭》,呷一口雄黃酒,重溫屈子的滿懷豪情,靈魂也隨之高尚起來。屈子的純粹和清醒,終以某種形式,得以延續和傳承。 >>>更多美文:散文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