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30 00:00:00瀏覽5857|回應20|推薦156 | |
Jun / 07 / 2015 《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布萊梅的城市樂手》…這些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曾經是無數人們童年的溫馨記憶,《格林童話》不僅在德國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廣為流傳。此趟行程名為「北德傳奇之旅」,想當然耳,「德國童話大道(Deutsche Märchenstraße)」是我們必訪之路。 《格林童話》 Grimms Märchen 《格林童話》誕生於19世紀初,其正式名稱為《兒童與家庭童話集》(Kinder- und Hausmärchen,KHM),出自德國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所編輯出版,全書共收錄童話200餘則。 19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地區,無論是在國家還是民族上都缺乏統一性。1806年拿破崙組成萊茵邦聯,廢除神聖羅馬帝國,此舉激起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覺醒,大批知識份子投入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各公國和自由城市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差異成為民族精神統一的障礙。為了消除此一文化上的隔閡,部分知識份子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他們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傳統文化領域,從蒐集研究民間文藝入手,並藉助於民歌民謠和童話故事。 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格林兄弟於1806年開始蒐集廣泛流傳於德意志民間、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話故事和古老傳說,歷經數十年(1812-1857年)的努力,將當時民間的文學資料集結成冊出版。哥哥雅各格林(Jacob Grimm ,1785–1863)是嚴謹的史學家,負責故事的蒐集;弟弟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1786–1859)擅長寫作,負責故事的相應改寫。 1812年,這些故事結集成《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的第一卷,於聖誕節前夕在柏林問世。此後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並一再修訂,包括語言和修辭的純淨化,並刪除了諸如《藍鬍子》一類兒童不宜閱讀的故事,共推出七個版次,收錄的傳說故事超過200則。其中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布萊梅的城市樂手》等最為知名。 德國童話大道 Deutsche Märchenstraße 1985年,當格林兄弟已屆200歲之際,德國為了發展觀光,將格林兄弟出生、成長、求學及他們在各城鎮蒐集民間傳說的背景地點,連成一條600公里長的觀光路線,名為「德國童話大道」。串連德國北部各大城小鎮,伴隨許多人成長的《格林童話》中著名的「小紅帽」、「睡美人」、「灰姑娘」、「青蛙王子」等經典故事發生的真實場景,連帶各地的古城、城堡、宅邸、教堂、村莊、原野等,集結成為主題旅遊的路線,帶領人們進入繽粉多彩的童話世界。 格林兄弟出生在哈瑙(Hanau),在史坦那(Steina)度過青少年時期,而後在卡塞爾(Kassel)從事研究工作。而德國童話大道就從格林兄弟的出生地、緬因河畔靠近法蘭克福的哈瑙(Hanau)開端,一路往北經過阿斯菲爾德(Alsfeld)、修瓦姆城(Schwalmstadt)、馬堡(Marburg)、卡塞爾(Kassel)、哥廷根(Göttingen)、哈美恩(Hameln)等城鎮,而終止於布萊梅(Bremen)。 我們這趟行程亦將追隨格林兄弟的足跡,由童話大道的終點布萊梅往回倒走,直到起點哈腦。穿越詩情畫意的田園風景、迷人的中高山脈風光和河流景色,以及人文藝術資產匯集的大城小鎮,尋找公主、王子、睡美人和灰姑娘…的仙蹤。徜徉絢麗迷人又充滿魔幻色彩的童話之路,猶如展讀一篇又一篇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 「北方的羅馬」 布萊梅 Bremen 布萊梅歷史悠久,最早只是威悉河(Weser)沿岸的聚落。到了西元8世紀時,為了教化當時北歐諸邦的異教徒,卡爾大帝(Karl I der Große)於西元787年將布萊梅升為主教區,這才建立起城市規模,修建大教堂並以聖彼得命名,而聖彼得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也就成為布萊梅的城市徽章。由於布萊梅的建城以宣教任務為始,11世紀以來就擁有「北方的羅馬」稱譽,基督教義經由布萊梅傳布到北歐各地,其宗教地位可比羅馬的神聖。1186年,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皇帝(Friedrich I Barbarossa)頒佈法律,布萊梅成為一個帝國城市,脫離教會的治理。 從13世紀起作為遠洋通商口岸的布萊梅,於1260年加入漢薩同盟(一個由商人組成,包括北海、波羅的海沿岸及內陸共90多個貿易城市參加的強有力的城市同盟)。之後退出又加入,直到1563年的300年期間,總共三進三出漢薩同盟,布萊梅恐怕締造了無人能出其右的歷史紀錄。 30年宗教戰爭期結束前的164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頒發的《林茨證明》認可了布萊梅是帝國自由城市(Free Imperial City),由王國直轄。18世紀的德國海外貿易大部分是通過布萊梅完成的。19世紀,布萊梅致力於開拓海外貿易,早在1847年就開通了北美定期航線。1871年德國統一,布萊梅以自由城市的身分加入;不過,布萊梅和漢堡的自由港仍然保留在德國的關境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萊梅市與布萊梅港兩個城市聯合組成一個州加入了聯邦。 漢薩同盟期間,儘管德國北部的政治中心一直是在呂貝克(Lübeck),但布萊梅與漢堡兩座大城與大港始終相互較勁,角逐著龍頭老大的地位。漢堡的市徽是一座城門,漢堡自許是「通往世界的大門」;而布萊梅的市徽則是一把鑰匙,布萊梅民間流傳着一句諺語:「漢堡是通往世界的大門,布萊梅是這扇門的鑰匙。」今日,漢堡的成長已躍居德國第一大港,布萊梅則退居第二。 市政廳廣場 Rathaus Bremer 布萊梅市政廳位於老城中心的市集廣場上,始建於1405至1410年間,哥德式的建築裝飾著16位帝王及選帝侯雕像,彰顯帝國城市的身分及權利。200年後的17世紀初,布萊梅的建築師Lüder von Bentheim著手整建老市政廳,加入荷蘭文藝復興的建築元素,打造出一整面精巧別緻的立面,成為德國北方威悉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最傑出的代表。17世紀末,背面建築以巴洛克風格擴建;19世紀初期,辦公廳室則改建為新古典樣式。市政廳600多年的歷史,恰似一頁精彩的建築史。 面對這美麗絕倫的市政廳,姐姐發出如是慨歎:「平平是市政廳,咱台灣的怎的就差這麼多呢!」人比人氣死人,只能說文化是需要積累的,美學素樣更非一蹴可幾。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根基,甚且有人處心積慮要去之而後快,試想如此一來我們還剩下些什麼?我們又能拿什麼和歐洲的璀璨人文相比呢?! 羅蘭雕像 Roland-Statue 手持寶劍和盾牌的羅蘭雕像(Roland-Statue Statue of Roland),屹立於市政廳前捍衛著布萊梅數百年來的自由與獨立,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羅蘭像。羅蘭是查理曼大帝的手下大將,在與巴斯克人的戰役中陣亡,其事蹟透過著名史詩《羅蘭之歌》而廣為人知。羅蘭作為布萊梅的守護者,從9世紀起就豎立有他的木製雕像,1404年改立為9.5公尺高的昂然石雕像。羅蘭雕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危機,但都得到市民保護。傳說只要羅蘭雕像能繼續屹立著,布萊梅就能維持自由獨立的地位,因此被視為布萊梅自由共和與貿易權利的象徵。 布萊梅的歷史已經超過 1200 年,半數以上的建築也和德國許多城市一樣在二戰中損毀,但布萊梅市政廳和羅蘭雕像卻能倖免於難,至今仍保留著它原始的面貌。以羅蘭雕像為中心放眼望去,輝煌莊嚴的聖彼得教堂、建築華麗的市政廳,以及廣場周圍環繞的貴族宅邸等偉大的巴洛克和文藝復興建築群傳遞出濃厚的歷史氛圍,加上北方羅馬的宗教地位、昔日漢薩同盟的重要政經角色,2004年,布萊梅市政廳和市政廳前的羅蘭雕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一走入古城廣場,立刻領會"走入童話世界"的奇妙感受!
市政廳對面是建於1537年的布萊梅商會(Schütting ),法蘭德斯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沉穩華麗。半個多世紀以來,布萊梅商會象徵著城市的經濟自主,以其國際視野、前瞻思維和創新,締造了布萊梅及其商業界的成就。今天,它也是近29,000名會員和整個布萊梅商業界的重要代表和領導先驅。 《布萊梅城市音樂家》 Bremer Stadmusikanten 市政廳左側一個小小的角落裡,矗立著布萊梅大大有名的《布萊梅城市音樂家》,這是藝術家Gerhard Marcks 1951年的雕塑作品。雕像由上至下分別是主人公雞、貓、狗和驢,四隻動物疊羅漢似地站在一起,早已成為城市的新標誌。 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兩手輕輕撫摸驢腿,可以實現一個願望。不過,如果只用一隻手碰驢腿,按照布萊梅人的說法,那是兩頭驢子在 “say hi”!從驢子的前腿被摸得閃閃發亮看來,人們對於傳說的實踐總是樂此不疲! 古典與現代版的《布萊梅城市音樂家》各有趣味 同樣的雕塑也裝置在布萊梅的友好城市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iga),和另一座德國城市恩瑟-布萊梅(Ense-Bremen)。而我第一次和《布萊梅城市音樂家》的邂逅是在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打翻的調色盤 里加古城 Riga。 童話故事時間 ─《布萊梅城市音樂家》(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 《布萊梅城市音樂家》講述的是一隻雞、貓、狗和驢子的故事,格林兄弟於1857年將其記錄並收入《格林童話》。 這四隻動物由於年紀太大了,主人準備將牠們宰殺,牠們成功逃脫後意外地碰在一起,並根據驢子的提議決定一起去布萊梅當城市樂手。路途中牠們發現一間森林小屋,四個強盜正在裡頭享受他們的不義之財。四隻動物一個個疊起羅漢,牠們決定表演音樂以乞求一頓飽餐。可是牠們的「音樂」卻得到了意外的效果,強盜們不知道這奇怪的聲音是什麼竟然撒腿逃命去了。四隻動物進屋飽餐了一頓並在屋裡過夜。當天晚上,強盜回到小屋並派其中的一個進屋檢查。屋子裡一片漆黑,強盜看到了貓的眼睛在黑暗中發亮以為那是火炭,湊上前去想要藉此點亮手中的蠟燭,此時貓以爪子襲擊強盜的臉龐、接著驢子用腿踢他、狗咬他、最後公雞大聲鳴叫著將強盜趕出了屋門。逃出來的強盜告訴他的同夥他被一群怪物圍攻─有一個巫婆用指甲抓他、一個巨人用棍子打他、一隻老虎用牙齒咬他、而最可怕的是有一個魔鬼對著他耳朵尖叫!強盜們放棄了小屋再也沒有回來,而動物們則在那裡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牠們最終並沒有成為「布萊梅的城市音樂家」。 每次讀《布萊梅城市音樂家》的故事總讓我笑不可抑,因為他們那嚇死人的歌聲!心想,布萊梅的人們或許暗自慶幸這四個城市樂手沒有真正來到布萊梅,否則牠們的恐怖歌聲豈不要讓布萊梅雞飛狗跳、雞犬不寧! 整個布萊梅城市間,隨時都可以看到《布萊梅城市音樂家》以不同造型出現在各個角落,一則童話故事,與這座城市同樣不朽,再次證明了人文藝術絕對是城市最美麗的妝點! 聖彼得大教堂 St.Petri Dom 布萊梅的大教堂始建於西元789年,至今已有超過1200年的歷史,兩座尖塔橫空出世,氣勢不凡。大教堂以十二使徒之一的聖彼得命名,因此布萊梅的市徽便是一把鑰匙(因聖彼得掌管天堂之門)。大教堂在13世紀上半葉改建成早期哥德樣式,現在則是一座路德教派的新教教堂。 歐洲南部盛產白色大理石,建築華麗而容易完好保存。但越是往北就越是沒有這種高貴建材,一般石造、磚造的建築,容易因時間的累積而泛黃泛黑,明顯透露出歲月的痕跡,讓人感覺一伸手就觸摸到了歷史! 大教堂廣場一角的布萊梅銀行 波特伽街 Böttcherstrasse 布萊梅最有名的一條街就是波特伽街,儘管這條街只有110公尺長,卻是老城區裡最繁華熱鬧的街道。1924到1931年間,布萊梅HAG咖啡公司的創立者羅塞里烏斯(Ludwig Roselius),為了重現中世紀市鎮的繁榮景象,與藝術家們共同規劃,融合北德建築與印象派主義風格,耗費鉅資打造這條黃金巷弄。街道入口的門樓上,那面金煌耀眼的盾牌,呼應這條精緻典雅的紅磚街道,稱之為布萊梅的「黃金巷」絕不為過! 街頭藝人動人的吉他樂音迴盪在幽深古巷,恨不能停下腳步駐足聆賞,舉步維艱的我只能遠遠落在隊伍後面! 波特伽街這條美麗幽深的紅磚巷道,彷彿是通向中世紀的時光隧道,營造自外於世的悠悠天地,讓人忘情徘徊於古老的時空! 充滿創意、精緻華麗、令人眼花撩亂的藝品櫥窗 狹窄的紅磚巷道裡,多為藝術精品、古董、陶藝小店,還有美術館、咖啡館等。值得參觀的有內部相連的羅塞里烏斯之家(Roselius-Haus)與寶拉貝克之家(Paula-Modersohn-Becker-Haus),前者展出中世紀晚期藝術作品與民間生活,後者則是世界第一間以女性藝術家為主題的博物館。 羅塞里烏斯之家(Roselius-Haus) 寶拉貝克之家(Paula-Modersohn-Becker-Haus) 寶拉貝克之家的庭院中有一座「懶人七兄弟噴泉」(Haus der Sieben Faulen / The Fountain of the Seven Lazy Brothers),這座有趣的噴泉乃由Bernhard Hoettger 根據當地傳說所打造。相傳在布萊梅有一戶農家的七兄弟,成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在不得志於鄉里的情況下離開布萊梅闖蕩他鄉。若干年後,七兄弟帶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重返家鄉並繼承父業,他們沿著威悉河開鑿溝渠建造堤壩以防治洪水,並在自己所建的房子旁邊鋪成一條道路。鄉人不願相信這七兄弟可能改變,不以為然地譏諷他們只是懶得腳踩泥巴工作罷了。 今天,人們當然知道這座噴泉所描繪的慵懶七兄弟其實一點也不懶,而且很聰明。在「懶人七兄弟宅邸」(Haus der Sieben Faulen),可以看到勤奮的兄弟自豪地站在高高的山牆上,睥睨著曾經蔑視他們的城市。 「懶人七兄弟噴泉」( The Fountain of the Seven Lazy Brothers) 而波特伽街4號的壁鐘之家(Haus des Glockenspiels),在兩座屋頂之間裝飾了30個麥森瓷器的壁鐘組(Glockenspiel),時間一到就會奏響音樂。不過我們匆匆走過,無緣聆聽可愛的鐘聲! 藝術工匠的天地 施諾爾區 chnoorviertel 這裡是布萊梅的最古老的城區,窄巷中建於15、16世紀的小巧可愛房子,就像串在一條繩索上的珍珠。這裡最初是有錢人聚居的地方,後來發展成為藝術工匠的創作天地。 石板路上羅列著色彩繽紛的木架老房子,縱橫交錯曲折幽深的巷弄中,滿是藝術家的創意小舖,販售著琳瑯滿目的編織、飾品、陶藝、手工創作藝品及古董等,有些大型裝置藝術就直接裝飾在房子的外牆上、院落及路邊,目不暇給的程度簡直讓人無法專心走路! 其他還有畫廊、咖啡館、別致的餐館等,狹窄的巷弄中遊人如織,令人佩服的是,還是有人坐在隨時有人打身邊經過的咖啡座裡悠閒地喝著咖啡,成為巷弄風景的一部分!在美麗與趣味兼具的施諾爾區,正適合忘情迷走! 「市政廳第一排」的餐廳午餐 在布萊梅古城的重要景區繞了一圈後,我們又回到古城廣場。廣場上環繞著巴洛克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宅邸,傳遞出濃厚的歷史氛圍。這排建築年代跨越17至19世紀,二戰後經過整修維護,1973年這批典雅精緻的建築群被列為歷史古蹟。 市議會咖啡( Rathscafé)─下圖右 能夠屹立於市政廳廣場上的建築,通常都有著不凡的來歷。中世紀時,這座「市議會咖啡( Rathscafé)」的建築是市屬葡萄酒屋,直到17世紀,該建築被用作葡萄酒倉庫。1900年,它被用來作為一個內衣店。1909至1911年間重建為一幢四層高有鞍形屋頂的建築。這棟建築同樣無法倖免於二戰的破壞,改造後的Rathscafé 更名為「德意志之家(Deutsches Haus)」,毀滅與重建是砂岩浮雕的中心主題。建築右側邊牆上題著一段大寫銘文:「Gedenke der Brüder, die das Schicksal unserer Trennung tragen! ──勿忘承受我們分離命運的弟兄們!」,這是出自1945 –1965年的布萊梅市長威廉凱森(Wilhelm Kaisen)的警世名句。 自2007年以來,Deutsches Haus樓下的房子成為貝克餐廳(Becks am Markt)。我們今天就在這裡午餐,然而,「市政廳第一排」的餐廳表現並不如期待,餐點的品質與餐廳的顯赫身世及華麗外觀顯不相當!倒是坐在戶外區點杯咖啡,欣賞美麗萬千的古城廣場及熙來攘往的人群,會是不錯的選擇! 同是漢薩同盟的重要通商口岸,同是顯赫的帝國自由城市,在時代的變遷及城市的發展中,布萊梅終究退居於漢堡之後。然而,一條條古意盎然的街道、一座座童話般夢幻的建築,布萊梅完整的中世紀城市及街廓面貌,卻是她今天的傲人資產;加以格林童話的趣味薰染,使得布萊梅這座歷史古城歷久彌新,依舊鮮明美麗光彩耀眼!匆匆半天的時間,未能在那些曲折迷人的巷弄中忘情迷走,未能親睹她曾經叱吒漢薩同盟的港埠,實感意猶未盡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